标 题: | 关于优化提升番禺交通,打造未来通畅宜居城市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交通拥堵是目前许多城市头痛的难题。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拥堵问题尤其严重,有的已很难解决或只能通过行政限制措施缓解。作为广州的一个区,广州南拓战略的实施,广佛同城化的推进,番禺交通事业日新月异,形成了水路、轨道、陆路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网络。但市桥、大石等城区同样也存在拥堵问题,地铁三号线在上下班高峰期常常人满为患。而且伴随着广州南站区域、番禺新城(万博长隆汉溪商圈)、亚运城、化龙国际展贸城、大岗中船重装基地等组团的开发建设,番禺城市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快,对番禺的交通也将产生更高的需求。 纵观国外的发展历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了为满足车辆发展的需求,大力开发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阶段。在大量土地、燃油等资源占用和消耗的同时,却并没有解决交通拥堵以及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开始采取以提高效益和节约能源为目的的交通系统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大运量轨道及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在社会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下调整运输结构,建立对能源均衡利用和环境保护最优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番禺也要未雨绸缪,一方面高起点科学规划将来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另一方面立足现有交通设施,针对目前存在的交通问题,着手研究,花较少的代价优化提升存量交通设施效果。交通问题处理得好,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节能、环保,更有利于幸福番禺和宜居城市的建设。 办 法: 一、大力发展和引导使用公共交通 目前,我国私家车保有量占机动车保有量超过61%,私家车的大量增长已给许多城市带来交通拥堵以及停车难、能源、环保等一系列问题。建议政府将发展公共交通、超前做好公共交通规划放在最重要位置,超前做好区内地铁、BRT、公交、客运站场、客运码头等的规划和控制工作,通过优良的公交布局和基本功能较完备的组团式空间规划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遵循“系统配套、方便快捷、服务优质、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出行者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服务,辅助以其它市场经济手段,减少私家车的保有量和出行量。 二、科学分配过境交通和区内交通 由于番禺处于珠三角城市群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过境交通在区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将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过境交通。目前相当多的过境交通使用番禺大道、G105等两侧城市化程度较高的道路,而已建的位于城市边沿的高快速路如:广珠北高速公路、南沙港快线、东新高速公路车流量却远未达到设计流量。因此,让过境车尽量选择从外围道路通过是城市发展的基本的必然的要求。建议结合区内现有道路或在建道路进行合理设计改造,将过境车引流到城市边缘的高快速路,一方面为区内交通留出余量,满足城市下一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减少对城区的环境污染。 三、配套完善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设施、服务 建议将地铁站、公交站场、客运站场、停车场、人行通道、绿道及驿站、客运码头有机融合配套,并实施“一卡通”服务,减少换乘时间,提高现代交通服务水平。通过公益宣传和相关手册,让出行者及时获得全面的交通信息,方便出行者优先选择公交服务,制定科学的出行计划和选择便捷的出行路线。对于大型换乘枢纽,还可配套商业设施,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从商业利益上获得投入公益设施的资金。目前以上交通设施和商业服务发展往往在规划、建设环节上脱节,造成部分设施缺乏运行效率,缺乏功能配套,以及不够人性化等问题,建议加强统一管理,做到“统一规划、同步分头实施”。 四、优化交叉通行方式和交通组织管理,打造快捷路 亚运大道(原清河路)改造后路幅宽阔,路容路貌美化效果非常好,但由于交叉路口和红绿灯设置过多,导致行车时间并没有明显缩短。建议通过优化交叉方式和交通组织管理等措施来解决。具体如:1. 打造快捷环路,缓解平交口交通压力。主要的平交路口可采用分离立交进行立体化改造;取消次要的平交路口,采取绕行调头办法解决;一些道路节点增设部分左转弯定向匝道(桥梁或隧道)。2. 完善支路网络,促进交通流的有效组织和疏解。市桥城区内尽量整合改造或延长相关路段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快速通道。3. 完善交通组织与管理,提高道路运行效率。合理设置单行线、直行交叉实行立交分离,限制车辆转向的方向来控制车辆绕行(如变左转为右转绕行)、优化灯控时间、增设人车分离设施、加强道路占用和交通秩序管理等方式形成系统完善的交通体系。 五、探索智能交通系统领域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目前国内的高速公路都能做到全路段视屏监控和通讯传递、信息发布,车辆自动探测和通过射频技术的不停车收费;番禺区内在很多路段也设置了视频监控、交通违法监控、交通信号灯控设施,这些都是智能交通的一部分。但整个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建议我区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基础上,在局部区域探索使用智能交通系统,总结相关应用经验,为未来的城市交通奠定最新的技术基础,也可以此为契机,引进扶持智能交通企业在我区发展。 番禺交通是番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番禺发展的骄傲。展望未来,按照区委区政府对番禺交通打造成“珠三角交通枢纽”富有远见卓识的定位,番禺区域发展目标与番禺的交通制高点目标必然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不断地高起点超前谋划番禺的交通发展,不断优化提升番禺的交通环境,保障番禺持续发展,建设未来通畅宜居城市。 |
问题答复: | 九三学社番禺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六次会议第34号“关于优化提升番禺交通,打造未来通畅宜居城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根据《广州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我市交通基本政策。我区公共交通发展总体目标是贯彻落实“优先大力发展公交”的城市交通政策,大力改善番禺公共交通环境,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全面建设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和客运发展需求的公共交通网络结构,努力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逐步形成科学、合理、便捷、畅通的现代公共交通体系。 二、由于我区位于广州中心区以南,是广州中心区与南沙区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也是广州中心区与佛山顺德、中山、珠海等周边其他城市交通联系的必经之地,因此大量的过境交通需穿越我区通行,南沙港快速路、番禺大道、G105国道等主干道都承担着沉重的交通压力。鉴于城市高、快速路主要为过境交通和城市各组团间长距离交通服务,我们赞同应积极引导过境车辆选择高、快速道路通行,减少对城市道路影响。在《番禺区综合交通规划》和在编的《番禺区路网优化调整专题研究》中,都提到要对区内的高、快速道路网络进行检讨,通过完善立交及出入口,提高高、快速路的连通性和使用效率;通过优化分级体系,建立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补充的道路分级系统,构筑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道路体系。根据《番禺区路网优化调整专题研究》,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两横两纵”高速路和“四横五纵”快速路为骨干的路网系统,并建立由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补充的道路分级系统,使得道路的布局和功能更加明确、合理。 三、现代交通只有衔接密切、换乘方便、实现旅客出行的“零换乘”和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才有利于发挥交通的客运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随着地铁2、3、4号线的开通和广州南站的启用,09年至今,区交通局共开通了公交地铁接驳线路13条,调整公交线路12条途径地铁站,努力实现地铁与常规公交的无缝接驳。同时,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在具备条件的地铁站建成地面换乘公交枢纽4个,总用地面积约2300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出行环境。此外,根据《广州市番禺区公交线网规划(2008-2015)》,结合区内大型经济项目的投产和市民热点需求,全面构建跨区公交、镇街公交、镇村公交城乡一体化三级公交网络,基本形成以广州南站、番禺汽车客运站、市桥汽车站为中心,环绕市桥中心城区的“三中心+一环”,辐射周边镇街的公交线网布局。 对于大型换乘枢纽与商业设施的配套,规划部门在编制规划时已十分注重考虑。例如在万博地区城市设计中,就主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简称“TOD模式”),目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着重地铁、单轨、公交、绿道、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的立体衔接,同时利用公共交通紧凑布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功能,尤其在重要节点的站场周边 四、由于历史原因,我区现状道路确实存在异形路口与错位路口多、各区之间的联系通道不足等问题,规划部门在编制《番禺区路网优化调整专题研究》过程中将会对主干道骨架、支路网布局以及主要节点交叉口形式进行重点研究。另外,由于考虑到目前车流量未达到饱和以及政府资金不足,部分道路工程会考虑分期实施,首期先行以平面交叉方式解决当前交通问题,远期再根据规划实施立体化改造,例如市桥东、西环路。 五、为了有效地缓解和减少交通拥堵路段,交警部门从2009年开始已着手对我区的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和完善,并在亚运前大力开展智能交通管理的研究,建设了我区第一个集指挥调度、控制、抓拍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交通管理集成平台和指挥中心。同时,为提高我区交通管理水平,区交通局也正在委托开展《番禺区交通管理与实现智能化低碳交通走廊改善一体化》项目研究,在已建成的交通、治安监控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重要交叉口交通仿真及数据模型的应用,提出交通管理改善措施和与交通规划战略报告。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