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融合本土文化,叫响番禺地名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一、番禺建设飞速发展,很多新的道路和社区有待命名 番禺建设飞速发展,近年新增大小道路及社区成千上万,其中很大部分仍未起名。地名一经确定则不宜更改,所以此项工作应紧紧跟上。 二、番禺不少新地名未能显示其应有的指示功能,且不易区分 番禺不少新地名虽然语意吉祥,但未能显示其应有的指示功能,且不易区分,例如番禺奥园的西门连接的三条路名曰“福景路”“福贤路”“德贤路”,接着南行几百米有“德福路”,右转又出现“德信路”,北行过桥,“德胜路”“德兴路”迎面而来。路名类同令人混淆不清,难辨方向位置。上述情况,番禺各地时有所见。 三、地名起得好,能记载历史,显示特色,展现文化,教育民众 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桐城县志略》载:张文端公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张文端公即老宰相张英,去世后谥“文端”。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了。六尺巷在桐城妇孺皆知。所以,桐城人处世显得较有风度,较能容让。如今每年上千万考生大都知道这个故事,并用它来论证“宽容”等为人处世之道。六尺巷成了安徽桐城的文化名片。所以说地名起得好,能记载历史,展现文化,教育民众。地名起得好,还能显示地方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北京城的“护国寺”“大栅栏”“王府井”“花枝巷”,香港的“尖沙嘴”“土瓜环(湾)”“深水埠”“浅水湾”,广州城的“十八铺”“上下九”“燕子岗”“西门口”。其实,我们番禺也有听来如临其境的好地名,如“新垦”“横沥”“万顷沙”,“南浦”“下滘”“石北围”。 办 法: 一、地名首先要能指示方位,容易区分,进而力求印象清晰 地名首先要能指示方位,容易区分,如广场西、陵园东等,方位明确,然后力求印象清晰。 例如:广州老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产生出东区、西区、北区、中区、河南区等一些简单化的新政区名,符合指示方位的要求,继而更名为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给人印象更加清晰; 又如:番禺大学城,起初的路名也是以数字区分,连街区干部都记不住,后来改为“华工路”“中大路”,就清晰多了; 再有:番中原校区三座教学楼起初也用数字编排,后来更名为“春晖楼”“夏耘楼”“秋硕楼”,暗喻高中三年的成长经历,寓意鲜明。 因此,地名应具体形象,并具有事物本身特点,这样能给人直观鲜明的印象,就如从前的“男厕”“女厕”,现在大多换成各具男女特点的图像一样;就如有的政府把文件区别名为“白皮书”“蓝皮书”,有的政府把副食品供应称作“菜篮子工程”一样; 二、地名应融合本土特色、表现时代风貌 (一)地名应反映风土人情,表现地方特色。以上所列举的北京等地的地名均能融合本土文化特色。 (二)地名可记载历史,纪念名人。地名可以记载历史,例如广州的“六二三路”;地名也可以纪念名人,例如广州的“盘福路”纪念捐善的伍籍磐、江富贞夫妇,“昌兴街”纪念为广州百货业作出贡献的“大新公司”创始人蔡兴蔡昌弟兄。 (三)地名可表现时代风貌。广州的一德路,原先相当杂乱,清末重新规划,把相邻几条横街狭巷改作通衢,是名“一德”,取古语“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意。 (四)地名求形象生动,要琅琅上口。以上所举北京等地的地名均形象生动;地名还要叫起来要琅琅上口,避免歧义,广州有条“智兴街”,粤语读来很古怪。所以番禺地名应通过普通话和粤语的双重验收。 (五)尽量保留原有地名,也需吐故纳新。地名承载着历史,所以应该尽量保留原有地名,但也需要吐故纳新。下列的更名就是成功的例子:市桥的原来的“独冈”,更名为响亮的“丹山”(单山);名不经传的“大乌冈”,现在是名闻遐迩的“大夫山”;邻县有一条“菜坑村”如今是全球瞩目的中山“翠亨村”;“番禺大道”取代放之四海而皆行的“迎宾路”,顿时显得身份明确,堂堂大气。 地名是一个标志,是一张名片,是一种记忆。它不同于人名,人只是历史的过客,地名却命定要名垂千古,与大地同在。因此,笔者谨向政府建议:重视给番禺街道和社区命名。 |
问题答复: | 李敏儿委员: 您提出的区政协十二届六次会议第135号“关于融合本土文化,叫响番禺地名的建议”的提案收悉。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地名工作的关注,并为此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经查阅地名管理政策法规和综合国土房管等职能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二、对提案中提及“番禺建设飞速发展,很多新的道路和社区有待命名”的问题。近年来,我区在规范地名管理过程中,发现有不少道路存在“有路无名”的问题(即道路已建成使用但未正式命名)。为此,区地名办结合本地区实际专门组织开展地名(道路、门牌)普查和解决道路(街巷)地名历史遗留问题工作。至2010年9月,共完成了3266条未命名已编门牌道路(街巷)的登记备案和34条未命名未编门牌道路(街巷)的申报命名工作,已基本解决了“有路无名”的问题。至于新社区未命名的问题,社区即居民区,包括各种楼群片区、住宅小区和社区居委会等,其中楼群片区、住宅小区名称由地名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而社区居委会名称则由所属街(镇)直接报区政府批准。目前,我区范围内的楼群片区、住宅小区均按规定完善了命名,92个社区居委会也已按相关程序办理了命名,暂未发现社区未命名的问题。 三、对提案中提及“番禺不少新地名未能显示其应有的指示功能,且不易区分”的问题。我区近年新命名的一些地名(道路名)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一是道路建设(业主)单位对道路命名不够重视,拟名时比较随意,个别道路在申请命名时未经深思熟虑就仓促确定,没有认真考虑道路的功能、方位、含义等;二是道路建设(业主)单位在拟定地名时,普遍追求使用好听、好记的字词作专名,忽略了地名命名的原则、意义和实际作用;三是地名管理部门在受理地名命名案时也忽视了解释和指导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吸取教训,耐心做好申报单位的解释和指导工作,严格把关,科学命名,力求使新命名的地名(道路名)既科学合理又方便使用。 四、对“地名起得好,能记载历史,显示特色,展现时代风貌”这一提议,提得十分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做到:(一)加强地名业务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深入了解和熟悉番禺的历史文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切切实实把好地名初审关,努力做好我区地名初审工作;(二)在受理地名命名案时,认真做好资料审查工作(特别是拟命名名称的审核工作),指引申报单位充分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和地名指示功能进行命名,同时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确保命好每一个地名;(三)对规模较大或特别重要的地名命名,通过网络媒体做好命名前的宣传,广泛征求社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争取上级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必要时也可举行听证会,由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命名,以确保地名的科学合理;(四)积极开展地名规划工作,加强与规划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对新规划、新建设的道路聘请对番禺地名比较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按照融合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好找易记等原则先进行地名规划,从源头上把住地名命名关,使番禺的新地名能够规范有序、显示特色、展现文化,发挥地名作为番禺名片和传承历史的作用。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地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