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加强食品流通秩序管理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民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各级政府对此也非常重视。随着近年各级政府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也初见成效。然而,食品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诸如“问题猪肉” 、“问题酱油”、“问题蔬菜”、“地沟油”等现象也常常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密集居民区,各类“黑窝点”、“黑加工点”、无照经营餐饮店还在继续生产经营。为此,为了让我区广大群众吃到放心食品,确保百姓的食品消费安全,食品安全的工作应该把强化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作为重点,现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规范食品流通秩序。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现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严禁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其次,政府要加大财力投入,根据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强化食品安全检测、检验设备,不断提高检测部门的检测能力(如:据了解,检查某食用油是否是“地沟油”,需要到广州市的专业机构才能检测出来),这制约着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再次,政府还要加大对食品流通领域监管的人力支持,努力打造一支从基层到镇、街道、区级三层纵向贯穿的食品安全监管员队伍,将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的触角延伸到村、社区。对全区的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销售经营主体,建立档案“一企一档”落实主体责任,签订“责任状”承诺不生产经营“三无产品”和来路不明的产品 二是严厉打击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三无”生产经营行为。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取缔潜伏在我区各地段的“黑窝点”、“黑加工点”、“屠宰点”和各式“餐饮店”、“路边店”。要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采取“排查、上报、转拨,查处、督查、反馈”的闭环式打击措施,建立打击非法经营食品的长效机制。对食品违法案件,加大惩戒威慑力度,抓一个曝光一个,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直至停产(业)整改,吊销证照,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禁以罚代刑。对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保持高压态势。 三是要狠抓各类食品的源头污染治理。对各种农产品、水产品、蔬菜的检测监管要加强,将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含兽药、渔药)坚决清出市场,确保“三个一百”: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合格率百分之百;水产品渔药残留合格率百分之百,各类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百分之百。严格食品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不断提高我市有机食品的生产能力,确保食品消费者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天天都要进食各种食品,要让我区广大群众买得放心、食得安心,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头等大事。因此采取打防并重、综合治理,防止“问题食品”进入我区流通领域,保障我区食品安全是政府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 |
问题答复: |
吴伟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食品流通秩序管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区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食品安全作为服务民生的重点工程,特别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采取各种措施,标本兼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一、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加强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1、加强日常巡查,规范经营业户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实施网格化监管,将监管片区划分到人,监管责任落实到人,通过“段管员”日常巡查,规范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业户落实台账、索票索证等市场准入制度。今年上半年,共检查食品经营户25430户次,流通领域食品经营业户已基本上落实索票索证和台账登记等制度;实施“抓大治小”分类监管模式,对大型商场超市和市场,采取日常自律为主、发现问题严厉查处并实行诚信评价及失信曝光制度,对小食杂店实施教育、引导和责令改正等行政手段,达到规范经营行为的目的。 2、开展食品检测,及时清除不合格食品。通过建立了“委托送检-分局快检-开办者自检”的“三位一体”的检测机制,区工商分局对监管工作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和食品安全高风险行业有计划地开展抽检;同时,加强对抽检结果的分析和综合利用,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执法,并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及行业组织,促进源头治理和行业自律。目前我区大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已经全部建立食品自检室,要求每天至少自检10个批次的食品,截至7月27日,区工商分局食品监测车本年度累计抽检各类样品3506批次,不合格样品12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9%。各工商所监测箱共抽检13611批次,合格13594批次,合格率为99%,对检测不合格的食品全部予以下架或销毁。此外,还委托资质机构抽检512批次,合格376批次,不合格136批次,合格率为73.4%,对经销不合格食品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3、实行企业信用管理,规范食品经营业户在申请食品流通许可时做出食品安全承诺,落实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对企业实行ABCD信用分类监管,根据不同信用等级实施不同频率的巡查监管,并将监管信用情况与食品许可证续期、变更申请等挂钩,强化对警示、失信、严重失信企业的食品安全把关。区质监局将辖区现有的316家食品生产企业、19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按照省质监局规定分为A、B、C三大类,做到一企一档,将企业申请资料、各种证照资质材料、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查资料及时存入企业档案,便于实施动态监管,配合流通领域实施溯源监管。 4、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严惩经销不合格食品行为。通过不间断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一方面及时清除不合格食品,另一方面严惩经营不合格食品的违法行为。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区以“三打两建”行动为契机,开展食品打假专项行动,以食品集中的商场、超市、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连锁超市、连锁烘焙面包店、肉类熟食连锁店、食品贸易公司等为重点行业,特别是对农贸市场、学校、车站、医院周边的食杂店档及经营的食品开展持续不断地专项检查,全面排查并严厉惩处销售过期变质食品、销售标签不合格食品、销售假冒伪劣侵权食品、销售抽检不合格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截至7月23日,今年共立案查处食品安全案件106宗。 (二)扎实提升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 1、完善区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农产品质量检验方面,早在2005年,我区投入500万元,成立了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并通过计量认证取得152个检测项目。今年,我区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继续在有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蔬菜生产较集中的村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点(站)。目前,我区已形成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为管理平台,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主干,各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点、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的生猪“瘦肉精”和禽畜安全质量检测点为支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流通食品检验方面,工商部门利用1台食品安全监测车、14个食品安全检测箱,每月制定检测任务和检测重点,按计划定期对区内的流通领域食品进行快速检测。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方面,区质监局下属的区质量监督检验所是一家以食品安全检测为重点的综合性法定技术检测机构,拥有广东省质监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CAL验收、CMA认证和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证书,2009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拥有价值1100多万元、包括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一大批检测设备。近年来,不断拓宽食品安全检测能力,今年新扩项44个食品安全检测项目加强对非食用物质、农残方面的检测能力。在餐饮消费环节检测方面,区食品药品监管局自接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行政监管职能后,稳步推进建立专属的餐饮服务食品检测机构,目前区药检所已通过食品检验机构(首次)资质认定的现场评审,并取得了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具备开展食品检验工作的能力和资质,能基本满足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验的技术要求和监管需要。现该局正加紧筹备,人员和设备到位后将正式开展餐饮服务食品检验,为保障我区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镇(街)级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取得新突破。在前期投入的基础上,2010年我区又投入25万元建设食品安全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完善镇街食安办的软硬件建设,提升监管水平。目前,19个镇(街)各配置一台食品安全检测车及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食品多功能检测仪等检测仪器设备,通过深入农村、工厂、学校免费对农田种植蔬菜、市场流通食品以及学校、厂企食堂、餐饮单位食品原材料实施快速抽查检测。 (三)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行为。 区质监局12365举报中心延伸到各镇街,在各镇街设立了12365举报投诉点,积极引导群众敢于揭发、检举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今年1—6月共受理包括食品在内有效投诉304宗,取缔无证食品生产加工窝点45个。采取疏堵结合方式治理食品生产小作坊,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单位坚决打击,对环境简陋、生产条件差的单位联合职能部门通过劝退、停租等方式取缔,对有条件的企业联合业务科室规范其生产。对无证经营餐饮服务单位,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做到清理与引导相结合,取缔与规范相结合。对符合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要求的限期整改,简化审批手续,引导尽快办证,对不符合要求的解释清楚原因并劝说停业或转营。针对一些无证餐饮店在早上、午间或夜间经营,躲避执法部门监督检查的情况,该局坚持推行“八小时外执法”,彻查辖区内无证餐饮店,对违法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有效整治了无证照餐饮经营行为,规范了餐饮市场秩序。同时,加大立案处罚力度,该罚款的罚款,该查封的查封,用铁的手段打击和遏制无证经营餐饮服务行为的发生。 (四)狠抓食品源头污染治理。 一是加强农业投入品流通和使用监管。强化农药、化肥、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对蔬菜高毒农药和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的整治,深入开展打击食用农产品非法添加违禁药物和非食用物质的专项整治工作,针对突出问题,有的放矢。 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巡查监管。加强对辖区内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日常巡查监管,制定监管计划,落实人员经费,制定长效巡查监管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巡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农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检查,督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并做好生产记录台账。 (五)建立健全镇街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目前,我区19个镇街均设立有食安办,设专人负责统筹镇街食安办日常工作,并从农办、工商所、医院防保、安全办等部门抽调人员,并招聘食品检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队伍。全区19个镇(街)食安办共有监管人员139人,其中专业检测人员34人。各镇(街)食安办均设有办公场地,配备一台检测车和食品质量检测设备。食安办承担起了辖区内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四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工作,对辖区内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进行了摸底调查,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监管企业档案,除采集企业基本信息外,还有针对性的采集企业资质、检测报告等内容,为实现全程动态跟踪监管奠定了基础,并免费开展了对农村种植蔬菜、市场农副产品,学校和企业食堂的食品检测,配合协助各职能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今年5月份,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全面落实执法力量下基层,派出执法人员下沉镇街,同时协调镇街食安办和医院防保科的资源,将小型餐饮的许可和日常巡查委托到镇街,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基层力量,合理整合监管资源,发挥最大监管效能。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近年来,我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初见成效,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平稳可控,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数量大、分布广,而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数量少,执法设备和检测能力不够完善,由此造成全面监管的难度。二是职能部门实行分段监管,监管职能交叉容易出现工作疏漏,产生监管空白地带。三是企业诚信经营意识淡薄,利益驱动生产经营不安全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证照生产经营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出现的问题,我区将在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加强。一是加强部门协调,形成监管合力。区工商、农业、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各自监管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各镇(街)密切配合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二是加大食品安全检测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查检验,督促市场开办者和经营者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责任,完善市场自检体系建设,实现食品“双重检验”把关。三是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联合执法,清理整治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行为,严厉查处食品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四是强化举报投诉监督和宣传教育。制定并全面实施《广州市番禺区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利用区“一报两台”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宣传咨询活动、食品安全讲座等提高从业人员水平,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形成全民监督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