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2年 > 2012年二次议案(建议)
标 题:关于缓解我区儿童看病难的建议
问题内容:

 

目前我区儿童看病难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在一些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医院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病人通宵排队,孩子生病哭闹,家长也经常因小事吵闹不休;一位儿科医生一天要看100多号,经常是连续加班,取消休假,甚至带病上岗,医生经常忙得焦头烂额,住院更是一床难求。但即使在医生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也难以解决儿童看病的问题。
一、造成儿童看病难的原因分析
(一)儿科医生的绝对数量不足
事实上,儿童看病难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指出:2008年,全国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参照美国1.455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的比例,我国至少还缺20余万儿科医师,即使将目标数量减半,未来10年每年仍需要增加1万名左右的儿科医师,但事实是15年来全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近几年,儿科医生的增幅更是处于停滞状态。我区的情况:据2011的统计资料显示儿科医生共有106人,全区0-15岁儿童约30.8万,比例约为0.3439个儿科医生/千儿童,虽然比全国水平高出32%,但与美国相比,还缺少342名儿科医生,可见缺口巨大。
(二)儿科医生专业技术要求高、待遇低、风险大,降低了医生在儿科工作的意愿
儿科医生待遇低、风险大是儿科医生数量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进而造成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儿科医生的工作。待遇低原因是儿童不适宜进行CT等大型检查,用药剂量较小,直接造成儿科医院“盈利”低。风险大是因为幼儿科被称为“哑科”,诊断时很大程度上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培养一名儿科医生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待遇与报酬不相称,导致部分新来的医生不愿意在儿科工作,原有的儿科医生也要求转行。
(三)儿科资源分布不均,病人扎堆看病
我区设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共18间,只有6家医院设有儿科或新生儿科,且儿科医生多数分布在市桥城区的何贤纪念医院和中心医院,这两家医院的儿科医生占了我区总数的53%,而遍布全区的社区医疗机构几乎没有儿科医生,社区作为新医改的主要载体也没能解决儿童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医院不是不想给儿童看病,而是社区医院给儿童看病“不够格”。儿科医生稀缺、儿科药物缺乏、硬件设备不齐导致社区医院难诊治儿童,家长也不信任,不管大事小事都往大医院跑,造成儿童“看病难”的程度已经甚于成年人。
二、缓解儿童看病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儿科医生的培养
1.每年对新毕业的医生按比例有计划的培养儿科医生,全区每年增加10%-20%的儿科医生,在招聘人员时就做好定位,新毕业医生上岗前要进行规范化培训及儿科专科培训。
2.对现有的儿科医生要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特别是镇级或社区的儿科或儿内科医生,儿科医疗救治水平不高,直接导致群众不敢在基层看儿科。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定,安排每位儿科医生到区级以上医院进行专业化培训,每人至少进修1年,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3.定期对儿科医生进行培训,在区内成立儿科医师的培训基地,定期进行培训考核。
4.儿科医生每人每年必须复训一次,主要针对儿科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时间不少于三天,分次分批进行,考核合格才能领取政府的特殊补贴。
(二)政府加大投入,医院分配向儿科医生倾斜。
目前,中国医护人员的收入一般包含基本工资、津补贴和奖金三部分,尽管基本工资差别不大,但不同科室的奖金会有较大差异。由于儿童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导致儿科的奖金远远低于其他科室。因此建议政府加大投入,按医院配备儿科的规范及医生数量给予儿科医生特殊补贴,分配政策适当向儿科医务人员倾斜,保障儿科医生的收入在临床医生的平均数以上。
(三)着力发展社区及镇医院的儿科医疗,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一名儿科医生,同时配备必要的儿科药物及治疗设备,使儿童可以小病不出社区。政府大力扶持镇级医院逐步设立儿科医疗,配备专业儿科医生,方便儿童就近就医。
(四)建议政府投入建设番禺区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计划拥有300-500张床位的规模,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急救、培训、科研于一体的专业医疗机构,可逐步分阶段建设。有儿童医疗救治中心为依托,才能很好的解决我区儿童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我区儿科病人对广州市儿童医院的压力。
问题答复:

 

黄绮玲代表:
您提出的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第135号“关于缓解我区儿童看病难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区儿科机构、医生的现状
1.儿童人数。据估算,我区人口(含流动人口)已达250-300万人,其中0-15岁儿童约30.8万人。
2.儿童可以就诊的机构。妇儿专科医院2间,有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293间,其中村卫生站230间,学校医务室16间,民营单位21间,公立医院及其门诊部26间。
3.儿科医生数。2012年7月底,在我局注册的儿科医生135人,平均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0.44人。若加上祈福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州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及武警医院等医院的儿科医生数,我区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数比全省总体水平略高。
二、我区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的对策
一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引进高端专科医院。一方面增加儿科专科医院的建设,提升儿童就医服务能力。儿童专科医院分科详细,专业性强,对儿童疾病诊断治疗的整体设计、技术力量均高于综合医院的儿科。我区初步规划2015年前新建一间352床的儿童医院,选址初定于番禺区大龙街城区大道与罗江路交界西侧地块。去年1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已在南村镇开业,弥补了我区没有高端儿科专科医院的空白。另一方面,继续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增加儿科床位,增强大医院对儿童诊疗服务能力。综合医院的儿科依托医院的综合能力,在解决儿童疑难重症方面更具优势。已开业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及规划中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也将进一步改善了我区患儿就诊难的局面。
二是重视医院儿科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近几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人才自然减员、儿科医师跳槽或转科等各种原因,使各医院临床儿科医生人数不同程度减少。今后,我区将结合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在体制机制上考虑调整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规模,加大投入开展儿科标准化建设,改善儿科就医环境。同时,增加医院就医面积,扩建门诊、病房,增加儿科床位,规定儿科基本配置,制定儿科药品目录等,加强基层医院加强儿科建设,分流引导群众就近就医。
三是提高诊疗水平,强化基层医院儿科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院儿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儿科医生培养的问题,满足儿童就近就医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社区儿科医生,增强家长的信任度,使其愿意留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真正解决儿童看病难。从2008年起,我区所有镇医院新招聘的临床医师都要到区中心医院、何贤纪念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提高其诊疗技术。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健全儿科医师培训制度,建立社区儿科医生队伍,完善三级转诊体系,建立儿科医生教育培训基地等。
四是进一步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针对儿科医生收入较低导致儿科发展受限的情况,区卫生局已协调各医院提高对儿科专业和儿科医生的重视,增加儿科人员,对儿科发展给予多层次、多角度关注,提高医生从业积极性及自豪感,同时制定合理的分配机制,提高儿科医生劳动报酬。此外,通过大力引进急需的高级儿科专业人才,返聘身体力行的退休高级儿科专业人才,想方设法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等方式,缓解儿科医生缺乏的问题,确保我区儿童病有所医。
五是优化就医服务流程。合理布局医疗功能科室,减少病人来回奔波。全面推进预约挂号,根据不同级别出诊医生标准工作量,由门诊部统一调整、调配、安排相应出诊医生数量、级别和专业,尽量匹配每天不同时段门诊患者数量。弹性上班时间,视病人就诊情况随时延长门诊时间,减少“三长一短”的现象。
六是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就诊习惯。随着三级卫生网点的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引导家长带孩子首选在社区和镇医院诊治,减轻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的压力。
最后,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