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2年 > 2012年政协十三届二次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 关于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建议
问题内容: 理 由: 随班就读是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等残疾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有形式。近年来,这种教育形式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目前,我国普通学校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几乎每一所中小学都承担了随班就读的教学任务,普通班基本上都有1-2名特殊儿童,大大提高了全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解决了轻度残疾儿童就近入学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区随班就读学生有400余人。 然而,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效果并不十分乐观。很多普通学校把特殊儿童简单地混同于普通儿童, 不重视他们的特殊需要,在教学方法上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难产生实际效果,对随班就读学生在学业上的帮助不大,生理和生活上的特殊照顾不够,这样随班就读很容易变成“随班混读”,也势必造成这部分儿童辍学率的增高。 随班就读的根本出发点是让绝大多数尚未入学的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接受其应当受到的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也有利于普通儿童认识、理解残疾儿童,将来形成对残疾人更关爱、更接纳的社会。因此,随班就读首先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在政策上进行保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进行适当倾斜,加大政府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扶持力度,解决好随班就读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殊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入读的问题。 办 法: 一、建立以“资源教室”为中心,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的随班就读支持系统。在各中小学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供特殊教育训练使用的设备及具有一定特教经验的教师,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殊教育的场所,为教师提供特殊教育需求资料和个别训练的场所,为家长提供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的活动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 二、开发适合随班就读生的拓展性课程以及进行抽离式教育。鼓励各中小学校开发适合随班就读生的校本课程,如《生活技能常识》、《语言技能训练》、《手工编制技能》等,这些课程面向所有的随班就读学生,利用每星期的兴趣班活动时间,在校内为随班就读生提供特殊的教育服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开展适合他们自身的科目;在校外区别其他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抽离式教育,如社会考察、超市购物、生活常识训练等,让他们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学会体会和感悟,通过和外界交往,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加强对教师和家长特教知识的培训,在教师进修学校开设特殊教育学科。通过继续教育对随班就读生的家长和在职教师,尤其是对班主任进行全员培训,使他们掌握特教知识,熟悉、处理好特殊儿童学习上的障碍、生活上的困难,适应特殊儿童少年成长的需要,让他们成为能同时胜任普通、特殊儿童少年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新时代教师。探索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普及特殊教育的相关课程,让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具备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师资问题。 四、大力支持创办为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专业性指导的非企业机构。如“广东省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该机构侧重于为自闭症孩子及其家长提供专业性的辅导以及康复场所。据估计,广东省内约有200-300万儿童有智力或肢体上的残障。虽然残障程度和范围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孩子都需要特殊的治疗和教育。学校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且教学缺乏针对性,在不易得到专业性的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家长们往往不清楚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孩子成长。因此,通过创办特殊教育专业指导机构,能帮助家长们学习专业人士的经验和知识,了解其它有同样处境的家长的经历,获得较专业的教育指导,为这部分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
问题答复: 梁小卫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提高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质量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特殊教育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我区秉承和贯彻“以人为本、公平教育”的理念,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把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列入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特殊教育网络,并逐步把特殊教育纳入“普九”轨道。目前,我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有:0-6岁的残疾儿童进入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学习;6-16岁的残疾儿童少年,可选择到区培智学校就读;部分残疾程度较轻或有一定自理、交流能力的学生可选择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区残联康复中心和区社会福利院也设立了康复训练班,针对残疾孩子开展康复训练。我区以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早期监控鉴定,以培智学校为特殊教育主基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区财政给予相关人员、建设和培训经费投入并不断增长。2010年我区成立了番禺区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等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视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单位设在区中心医院,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单位设在何贤纪念医院,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单位设在岐山医院。而每个镇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设立了康复站。通过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康复教育,部分残疾儿童已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到培智学校就读,如区社会福利院的103名残疾儿童中有14 名儿童已经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学校就读;该院目前约有50 名残疾程度较重的儿童分为小班、大班接受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条件允许的也将逐步送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我区400多名随班就读学生在区内中小学分别入读,为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体系和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质量,区教育局正在实施并不断完善以下工作: 一是做好我区特殊教育工作规划。 根据国家、省、市教育规划对特殊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结合我区特殊教育和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自2010年开始区教育局草拟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番禺区随班就读工作改革试点方案》,规划了2010-2020年我区随班就读工作并报市教育局。根据该工作规划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完善区、片、校随班就读工作人员机构;完善随班就读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按要求落实人员、经费、场地等;分别制定随班就读、特教学校、未入学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方案;开展中小学教师特殊教育全员培训和残疾儿童家长培训,逐渐将特殊教育培训延伸至幼儿师资培训;随班就读试点学校进行分类教学和开展专题研究,形成教学特色并将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到我区其他学校;积极向上级争取将培智学校办学层次扩展至高中阶段教育,与区残联和有关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开设培智学校职业教育培训班;在培智学校和随班就读试点学校的校本课程和特殊教育教材编写方面出研究成果,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教育。 二是积极争取落实随班就读教师编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方位开展各级特殊教育培训工作。 目前,区编委办对教育系统2011年教师编制的核定已将随班就读任课教师的编制纳入在内,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在普通学校相应增加随班就读教师的编制。但由于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人数参差不齐,部分学校仅有1或2名学生,针对此种情况,我区计划将不足5名随班就读学生学校的随班就读教师编制进行全区统筹管理,以培智学校、随班就读试点学校聘请教师为主,以外派或支教的方式对有关学校给予教学、师资上的支持。 近几年,我区已开展了特教学校师资培训、试点学校教师培训、普通学校兼职特教教师培训和培智学校家长培训,在此基础上,准备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特殊教育培训工作:先是做好特殊教育师资工作整体规划,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在职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每年不少于24 学时;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巡回指导教师、随班就读教师、特教班教师和送教上门教师每2-3 年进行一次短期特殊教育轮训;特殊教育学校骨干教师、随班就读资源中心教师每年进行定期培训。现正在开展的培训有“特殊教育种子教师专题培训”、“情绪行为障碍学生高级辅导教师专题培训”、“特殊教育学科教师培训”等,我区的特殊教育教师将分别派出参加上述培训。在2012年暑假期间,我区组织了11名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特殊教育学科培训;10月还将组织有关教师参与为期2年的“特殊教育种子教师专题培训”和“情绪行为障碍学生高级辅导教师专题培训”。我区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任课教师还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技能培训、设有资源课室的学校要开展专职教师培训等,通过上述多种培训方式,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学校的特殊教育内容、提升教师队伍的特殊教育水平。 三是设立随班就读试点学校和建立区特教培训基地。 自2010年开始,区教育局在全区选取师资力量较强、随班就读学生相对集中的十多所学校作为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不断争取落实人员、经费、场地等支持。我区多次组织试点学校校长、骨干教师参加广州市和区的培训、交流。各随班就读试点学校也落实相应的人员机构,开展本校随班就读学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例如市桥侨联中学开展了《初中生阅读障碍的心理机制与干预策略的研究》、南村侨联中学开展随班就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开展教职工全员关注随班就读学生成长的工作,在教师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方面从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针对性的要求。我区还将培智学校和市桥侨联中学确立为区特教培训基地,为全区特殊教师、随班就读教师、特殊儿童家长培训提供教学场所、家长交流和教育教研的支持。区特教培训基地和区教师进修学校将分别承担不同类型教师的特殊教育培训任务,通过培训和学习,有效整合已有教师队伍资源,重点提升学校领导、德育管理者、班主任、心理教师、校医队伍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和业务水平。 四是整合资源,在试点学校设立资源课室和开展抽离式教育尝试。 您提到的在“各中小学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供特殊教育新联使用的设备及具有一定特教经验的教师”的建议,在现阶段完全实施有一定的困难,其原因是随班就读的学生在不断的变动,可能今年有3名随班就读的学生,2年后升学了,原学校就没有了此类学生,若为每一所学校配置资源课室和相应教师,会造成一定的浪费,也不利于资源与特教师资的充分利用。为此,区教育局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计划先在试点学校设立资源课室,选取部分在师资、场室、随班就读学生较为集中的试点学校先建资源课室示范点,配备供特殊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使用的设备和开展资源课室的师资培训,开放给本校和附近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使用。以后还将对所在社区开放,供部分未入读学生使用,进行个别化辅导训练。今后,教育部门将新入读的随班就读学生引导到这些配置了资源课室的试点学校就读,以便他们得到获得更好的个性化教育和帮助。我区现已基本确定了南村侨联中学、石基三中、石基四中和市桥侨联中学作为资源课室的建设单位,亦配套了有关资金,在2012年新学年开始启动资源课室建设,在资源课室建设的同时亦将立刻启动资源课室师资培训工作。 在其他的普通学校,虽然暂时没有条件配备资源课室,但学校的心理室现已完全开放给有需要使用的特殊学生。不少学校借助德育工作者、心理教师和特教兼职教师的力量为特殊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甚至是聘请了特殊教育辅助教师,进入课堂,陪同随班就读学生一起上课。有关学生需要特殊辅导时,辅助教师将学生带离原课室,到心理室或学校的其他场室对学生进行抽离式教育、训练。今年在我区的2所初中出现了类似个案,通过采取上述办法,孩子有了较大的进步,家长也放心了,从原来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的残疾情况,到接纳理解,到积极配合学校和辅助教师共同教育孩子,家长还写了感谢信表扬有关学校和老师。这种做法,我区已在各试点学校中作了分享和进一步完善、推广。 五是大力加强特殊孩子家长培训,积极鼓励为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提供专业性指导的机构创建工作。 要较好地提升随班就读的工作效果,不仅需要强化学校随班就读工作,我们发现关键在于家长的认识和接纳。不少的家长因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的特殊情况而一直耽误了康复治疗时间、错过了早期康复训练的机会,也不愿意把孩子送往康复中心、特教学校或者普通学校。为此,自2010年起,区教育局重点加强了针对提高特殊孩子家长认识的培训,开设培智学校家长培训班,召开试点学校特殊家长经验分享交流会,2011年至2012年6月,区教育局在培智学校建立校外启智班,将我区特殊孩子按照不同残障情况和程度分类,重点开展针对提高家长认识水平和护理能力的培训活动,分类开展各种培训,如提升家长自强自信,了解小孩心理,加强沟通技巧的课程;家庭教育对残疾儿童的重要意义;脑瘫、自闭症、肢体残疾、多重障碍孩子的养育常识、家居自理能力、语言康复训练等多种教育内容,目的旨在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认识到残疾孩子若需要更加健康的成长就必须接受教育。开展了家长培训后,不少家长反映,对教育残疾孩子找回了信心,也改变了对残疾孩子的看法,愿意并积极配合学校和机构对孩子的康复训练和自理教育。 除了开设家长培训课程外,区教育局已启动番禺区特殊教育网站和特殊教育管理系统的制作工作,也正在组编特殊儿童家庭培训内部学习交流刊物。我区特殊教育网站建成后,通过网站,全区的残疾儿童及其家长,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与其残疾情况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和参与网上培训;我区的特殊儿童家庭培训内部学习交流刊物将通过区、镇残联部门和学校,派发给残疾儿童的各个家庭,让他们分享参加学习培训、活动后孩子成长变化的成功经验,以此吸引更多未入学、未办证的残疾儿童参加网上学习或到康复机构、学校接受相应的学习。我们将坚持和进一步做好社会、社区的宣传,希望通过加大相关媒体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如民营教育机构、志愿者等)与学校和社区加强合作,提供更为专业的康复服务和特殊教育力量,为残疾孩子提供辅导和教育帮助。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拓宽思路,力争建立具有番禺特色的特殊教育研究服务体系,为残障儿童少年提供适应其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特殊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