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2年 > 2012年政协十三届二次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 关于保障我区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权利的建议
问题内容: 理 由: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残疾人基本权利,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实现平等参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区的特殊教育不断秉承和贯彻着大教育“以人为本、公平教育”的理念,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把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列入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特殊教育网络,并逐步把特殊教育纳入“普九”轨道。 目前,我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有:0-6岁的残疾儿童进入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学习,6-16岁的残疾儿童少年,可选择到区培智学校就读(培智学校主要接收听力、智力残障学生,如盲生则要到广州市盲人学校就读),部分残疾程度较轻或有一定自理、交流能力的学生可选择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据统计,目前我区随班就读学生有400余人。我区以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早期监控鉴定,以培智学校为特殊教育主基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 但是,仍有一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未能进入相应的学校就读,其主要原因为:大部分孩子因残疾程度很重,无法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学校就读;一部分有上学意愿的残疾儿童少年因我区特殊教育学位不足而无法入学;另有少数残疾儿童少年是因家庭经济困难或交通不便等原因而无法入学的。据番禺区残联统计,目前已办残疾人证却无法到校入学的学龄孩子有184人,而且这个数据每年都在增加。同时,据调研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有各种残疾问题存在,而其家长因意识或观念问题,没有为孩子申请办理残疾人证,这类未办理残疾人证的残疾儿童少年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应受到保障。 无法入学的残疾孩子家长受困于各种情况,难以让孩子入学就读,却又不懂如何对孩子进行康复教育,常常只能让孩子在家呆着,无所事事,虚度时光。此类家长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沉重的负担。 对残疾孩子进行康复教育,10岁以内是黄金教育期,错过了这个时机,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我区急需加强学龄儿童的康复教育,尤其应关注无法入学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接受教育的问题。 科学发展、和谐稳定、建设幸福番禺,都离不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广大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未来在孩子,当然也包括残疾孩子,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关注未能入读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特殊孩子的康复教育问题,为特殊孩子及家长卸下心头重担。 办 法: 一、完善“送教上门”机制,在普通学校设立资源课室。“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萨拉曼卡宣言》,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西班牙•萨拉曼卡),建议完善为未能入读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的特殊孩子开展送教上门的机制,并在普通学校设立资源课室供残疾学生使用,让残疾儿童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 二、做好实施方案。建议为未入学的特殊孩子实施“送教上门”工作由区教育局统筹实施,做好“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负责“送教上门”的宏观指导、具体管理和师资培训工作。 三、建立教育、民政、卫生、财政、人事、残联等多部门协作机制。如残联、卫生等部门应配合教育部门对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情况进行调查登记,掌握学生人数,以便做好计划,实施好“送教上门”工作;财政、人事等部门应给予人员、经费保障;相关部门应改善区培智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的条件,做好随班就读工作,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为更多的残疾儿童提供良好的康复教育机会;社会福利院应做好院内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如无法入学的残疾儿童也应实行“送教上门”。 四、落实好人员保障。根据广州市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相关工作意见,区教育局应设专职特教干部,管理好特殊教育。建议人事等相关部门增加特教编制。加强特教师资培训,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专注于特殊孩子的教育培训。 五、落实好经费保障。特殊教育经费筹措应贯彻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集资为辅的原则,保障送教上门学习、家长培训学习、教师培训学习等经费。设立残疾儿童专项助学金、救助金等,为贫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给予保障救助。 六、加强社会宣传,形成社会合力。做好社区、家长、老师的宣传培训工作,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也鼓励社会力量(如民营教育机构、志愿者等)为未入学的残疾孩子提供教育机会。
问题答复: 张小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保障我区未入学适龄儿童少年教育权利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特殊教育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近年来,我区秉承和贯彻“以人为本、公平教育”的理念,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把保障特殊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列入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特殊教育网络。我区以残疾人康复中心为早期监控鉴定,以番禺培智学校为特殊教育主要基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网络已初步形成。我区采用培智学校教育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两种方式对残疾儿童实施义务教育,区财政给予相关人员、建设和培训经费投入并不断增长。为推进我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落实,2010年我区成立了番禺区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等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视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单位设在区中心医院,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单位设在何贤纪念医院,智力残疾康复技术指导中心单位设在岐山医院。而每个镇医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也设立康复站。康复技术指导中心、镇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努力配合有关部门对未入学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诊断,治疗和开展调查工作。通过各镇街和有关部门、机构的共同努力和康复教育,部分残疾儿童已能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到培智学校就读。如区社会福利院的103名残疾儿童中有14 名儿童已经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学校就读。该院目前约有50 名残疾程度较重的儿童分为小班、大班接受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条件允许的也将逐步送有关学校进行教育。针对我区目前已办残疾人证但因身体、家长观念等问题未能进入相应学校就读的情况,区教育、区残联等部门一直以来在宣传教育、组织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自2011年起,区教育局在培智学校建立校外启智班,并将这部分孩子的学籍纳入培智学校学籍系统。根据特殊孩子的残障分类,重点开展针对提高家长认识水平和护理能力的培训活动,分类开展各种培训,如提升家长自强自信,了解小孩心理,加强沟通技巧的课程;家庭教育对残疾儿童的重要意义;脑瘫、自闭症、肢体残疾、多重障碍孩子的养育常识、家居自理能力、语言康复训练等多种教育内容,目的旨在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认识到残疾孩子若需要更加健康的成长就必须接受教育,针对不同的残疾情况,教授家长开展家居护理和教育的技巧,帮助残疾孩子家长树立信心,改变对残疾孩子的看法,愿意并积极配合对孩子的康复训练和自理教育。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训工作,大部分家长都有接受培训和对孩子开展康复训练的意愿,针对这种情况,区教育局及区残联等部门在新学年将继续完善残疾儿童家长培训,深入推进“送教上门”的有关工作,有关做法如下: 一是开展“送教上门”专题研究,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区教育局根据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现状,总结前一阶段未入学孩子家长培训工作情况、经验,制定“送教上门”实施方案,开展“送教上门”研究和实施工作,并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开展“送教上门”的宏观指导、具体管理和师资培训等工作。 二是在普通学校设立资源课室,加强社区、学校、家长的联系。区教育局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规划在2012年下半年,在全区选取部分中小学校建立资源课室示范点,现已基本确定我区南村侨联中学、石基三中、石基四中和市桥侨联中学作为资源课室的建设单位,配套有关资金,在2012年新学年开始启动资源课室建设。在资源课室建设的同时启动资源课室师资培训工作,加强区残联及各相关社区、康复站的联系,希望未入学的残疾儿童能到资源课室接受教育和康复训练。 三是进一步强化教育、残联、民政、卫生、财政、人事、编制等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为加强在校残疾学生的办证和规范管理工作,2012年8月2日,区教育局与区残联联合发文,进一步推进在校残疾学生办理二代残疾人证的工作。而“送教上门”和资源课室的建设、实施工作,也需要各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联动协作。下一阶段,区教育局将与区残联一起,进一步加强与卫生、民政、财政、人事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加大区各部门和镇街的支持配合,落实各部门相关职责。如区残联对全区适龄的残疾儿童少年的情况进行摸查登记,掌握学生人数,将未入学残疾孩子的情况提供给区教育局,让区教育局对这部分残疾孩子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规划,以便更好实施“送教上门”工作;财政、人事等部门给予人员、经费保障,并逐步改善培智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特殊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为更多的残疾儿童提供良好的康复教育机会;区民政局负责指导社会福利院做好院内重度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如无法入学的残疾儿童要做好统计,申请实施“送教上门”。区财政部门确保“送教上门”学习、残疾孩子家长培训、教师培训学习等经费到位。区编制、人事部门要根据全区特殊教育基本情况,适当增加特教编制,不仅要落实普校随班就读教师编制,尤其要进一步落实未入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的教师编制。区教育局则负责开展面对全区教师的特殊教育全员培训,并对培智学校教师、随班就读学生的班主任、科任、心理教师、校医、校领导等开展更进一步的特教知识、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好地开展特殊儿童教育教学工作。区教育基金会已设立一定的专项经费每年扶持特殊教育工作,我们还将努力争取区慈善会或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设立残疾儿童专项助学金、救助金等,为贫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给予保障救助。 四是加强社会宣传,利用制作特教培训刊物和网络开展送教上门的教育辅导。我们将坚持和进一步做好社会、社区的宣传,切实抓好教师和特殊孩子家长的培训工作。区教育局已启动番禺区特殊教育网站和特殊教育管理系统的制作工作,也正在组编特殊儿童家庭培训内部学习交流刊物。我区特殊教育网站建成后,通过网站,全区的残疾儿童及其家长,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与其残疾情况相关的知识的学习和参与网上培训;我区的特殊儿童家庭培训内部学习交流刊物将通过区、镇残联部门和学校,派发给残疾儿童的各个家庭,让他们分享参加学习培训、活动后孩子成长变化的成功经验,以此吸引更多未入学、未办证的残疾儿童参加网上学习或到康复机构、学校接受相应的学习。我们还希望通过加大相关媒体的宣传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如民营教育机构、志愿者等)为未入学的残疾孩子提供辅导和教育帮助。 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拓宽思路,力争建立具有番禺特色的特殊教育研究服务体系,为残疾儿童康复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残障儿童少年提供适应其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努力。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特殊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