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缓解番禺区儿童看病难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徐乐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缓解番禺区儿童看病难”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我区儿科机构、医生的现状 1.儿童人数。据估算,我区人口(含流动人口)已达250-300万,其中0-15岁儿童约30.8万。 2.儿童可以就诊的机构。妇儿专科医院2间,有儿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293间,其中村卫生站230间,学校医务室16间,民营单位21间,公立医院及其门诊部26间。 3.儿科医生数。2012年7月底,在我局注册的儿科医生135人,平均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0.44人。若加上祈福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广州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及武警医院等医院的儿科医生数,估计我区儿科医生数比全省水平高。 二、我区在缓解儿童看病难问题上所做的工作 1.加大规划、引进高档次专科医院的力度。首先增加儿科专科医院的建设,提升儿童就医服务能力。儿童专科医院分科详细,专业性强,对儿童疾病诊断治疗的整体设计、技术力量均高于综合医院的儿科。我区初步规划2015年前新建一间352床的儿童医院,选址初定于番禺区大龙街城区大道与罗江路交界西侧地块。去年1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已在南村镇正式试业,弥补了我区没有高档次儿科专科医院的空白。 其次,继续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增加儿科床位,增强大医院对儿童诊疗服务能力。综合医院的儿科可依托医院的综合能力,在解决儿童疑难重症方面更具优势。已开业的广州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及规划中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对进一步改善我区儿科患儿的就诊难的问题。 2.提高对儿科的重视程度,给予政策支持。近几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人才自然减员、儿科医师纷纷跳槽、转科等各种原因使临床儿科医生捉襟见肘。结合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在体制机制上考虑调整医院儿科医师的编制规模,投入经费开展儿科标准化建设,改善儿科就医环境。需要增加医院就医面积,扩建门诊、病房,增加儿科床位,规定儿科基本配置,制定儿科药品目录等,帮助基层医院加强儿科建设,引导就医人群。 3.提高诊疗水平,加强基层儿科的服务能力,特别是培养更多优秀的社区儿科医生,家长才愿去社区就医,儿童看病难才能真正解决。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基层医院加强对儿科医生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儿科医生培养的问题,满足儿童就近就医需求。从2008年起,我区所有镇医院新招聘的临床医师都要到区中心医院、何贤纪念医院进行一年的培训。下一步,还要建立健全儿科医师培训制度,建立社区儿科医生队伍,完善三级转诊体系,建立教育培训基地等。 4.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针对儿科医生收入少导致儿科萎缩情况,区卫生局已协调各医院提高对儿科专业和儿科医生的重视,增加儿科人员,对儿科发展给予多层次、多角度关注,提高医生从业积极性及自豪感,同时提高儿科医生劳动报酬。制定合理的分配机制,调整诊疗费、护理费,对急需的高级儿科专业人才大力引进,也可采取延迟退休或返聘退休且身体健康的高级职称儿科专业人才,想方设法解除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得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更好地惠及百姓。 5.优化服务流程,根据不同级别出诊医生标准工作量,由门诊部统一调整、调配、安排相应出诊医生数量、级别和专业,尽量匹配每天不同时段门诊患者数量。并随时根据病人就诊情况延长门诊时间。 6.改变就诊习惯。随着三级卫生网点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科医生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引导家长首先在社区诊治,减轻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的压力。儿童到社区、镇医院就诊。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儿童看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问题答复: | 理 由: 目前我区儿童看病难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一些季节性疾病高发的春夏季更是把医院围得水泄不通,通宵排队,孩子哭,家长急,经常因小事吵闹不休,儿科医生焦头烂额,疲于应付,一位医生一天要看100多号,住院更是一床难求,加班再加班,取消休假,甚至带病上岗,但是,就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儿童看病为什么这样难?造成儿童看病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儿科医生数量绝对不足 其实儿童看病难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中 二、儿科医生专业技术要求高、待遇低、风险大,没人愿意干 深层次原因是上层对医院投入少,总认为医院有收益,但妇儿科基本无收益,再者儿科医生待遇低、风险大,进而造成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儿科医生的工作。待遇低原因是儿童不适宜进行CT等大型检查,用药剂量较小,这些直接造成儿科医院“盈利”低。风险大是因为幼儿科被称为“哑科”,诊断时很大程度上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要求的技术更高,培养一名儿科医生要5-10年的时间,待遇与报酬不相称,使新来的医生不意干,原来的儿科医生也要求转行。 三、儿科资源分布不均,病人扎堆看病 我区设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共18间,只有6家医院设有儿科或新生儿科,且儿科医生多数分布在市桥城区的何贤纪念医院和中心医院,占了总体的53%,而遍布全区的社区医疗机构几乎没有儿科医生,社区作为新医改的主要载体也没能解决儿童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医院不是不想给儿童看病,而是社区医院给儿童看病“不够格”。儿科医生稀缺、儿科药物缺乏、硬件设备不齐导致社区医院难诊治儿童,家长也不信任,不管大事小事都往大医院跑,造成儿童‘看病难’的程度已经甚于成年人。 办 法: 缓解儿童看病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儿科医生的培养 (一) 每年对新毕业的医生要按比例有计划的培养儿科医生,在招聘时就做好定位,全区每年增加10%-20%的儿科医生,新毕业医生要进行规范化培训及儿科专科培训。 (二) 对现有的儿科医生要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特别是镇级或社区的儿科或儿内科医生,儿科医疗救治水平不高,直接导致群众不敢在基层看儿科,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定,要求每位医生到区级以上医院进行专业化培训,每人至少进修1年,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三) 定期培训,在区内成立儿科医师培训基地,定期培训考核。儿科医生每人每年必须复训一次,时间不少于三天,分次分批进行,主要针对儿科进行“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合格才能领取政府的特殊补贴。 二、目前,中国医护人员的收入一般包含基本工资、津补贴和奖金三部分,尽管基本工资差别不大,但不同科室的奖金会有较大差异。由于儿童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导致儿科的奖金远远低于其他科室。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按医院配备儿科的规范及医生数量给予特殊补贴,医院的分配政策向儿科医务人员倾斜,保障儿科医生的收入在临床医生的平均数以上。 三、着力发展社区及镇医院的儿科医疗,每个社区中心配一名以上儿科医生,同时配备必要的儿科药物及治疗设备,使儿童可以小病不出社区。政府大力扶持镇级医院逐步设立儿科医疗,配备专业儿科医生,方便儿童就近就医。 四、政府投入建设或将区内某镇级医院或原中医院旧址改为番禺区的儿童医疗救治中心,规范拥有200张床位左右,技术力量雄厚,集医疗、急救、培训、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医疗机构,可逐步分阶段建设,才能很好的解决我区儿童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我区儿科病人对广州市儿童医院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