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做好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几点建议 |
问题内容: | 理 由: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以及庞大外来人口带来的系列社会问题,广州市政府于2011年8月公布了《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要求到2012年上半年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以家庭、青少年、长者等重点群体为服务核心,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日常开展的服务均以无偿为主、低偿为辅,服务范围包括托管、早教辅导、居家养老、家庭问题干预、残障康复、义工培训、劳动就业等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目前,番禺区已建成7间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共为27000多人次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服务。由于创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尚属新鲜事物,我们应当以先行先试的态度对待,认真学习借鉴香港学习社会服务先进经验,结合番禺实际,采取措施推动家庭综合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办 法: 一、加大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宣传力度,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引入社工的专业服务,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到优质的家庭综合服务是创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理念之一,但社工作为新生行业,在目前还不被公众所了解,并未形成“有困难、找社工”的模式,仍需经历一个从了解到接受的过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与居民、青少年、家庭等多方之间互相信任和支持,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是社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在中心成立之初,可以通过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内派发宣传单的形式,向居民介绍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性质、服务内容以及功能等,加深社区居民对服务中心工作的认识;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促进服务中心与居民之间相互了解;对成功办理的个案进行宣传,使社区居民从中受益,引导他们以最质朴的口口相传的形式在邻里之间进行传播,以点带面,使中心逐步赢得居民的广泛认可。 二、采取“社工+义工(志愿者)”的模式,整合社区属地社会团体、商业组织的资源,依托学校优势,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吸纳更多义工力量注入社区的服务工作。同时,注重提高义工的个人素质和服务质量,开展相关义工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 (一)可采取在学校内设立青少年服务站的形式,利用各种国际青少年节日(如五四青年节、国际儿童节、国际大学生节等),开展关爱青少年的互动活动。 (二)建议与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合作成立义工组,定期开展义工培训或讲座,吸纳一些富有爱心、有一定技能的在校生从事义工工作,扩大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工作的辐射范围。 (三)与社团、商业组织进行合作,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开展志愿活动,建立起便利的就业信息平台,对义工给予相应的就业帮扶。 |
问题答复: | 李惠炫委员: 您提出的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0号“关于做好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几点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委员提出的“引入社工的专业服务,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到优质的家庭综合服务是创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理念之一,但社工作为新生行业,在目前还不被公众所了解,并未形成‘有困难、找社工’的模式,仍需经历一个从了解到接受的过程”等存在问题也是当下我区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委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大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宣传力度,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采取‘社工+义工(志愿者)’的模式,整合社区属地社会团体、商业组织的资源,依托学校优势,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吸纳更多义工力量注入社区的服务工作”等解决办法及措施对推进我区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委员建议“加大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宣传力度,取得广泛的社会共识” 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服务平台,我区高度重视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加大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宣传力度工作中,我区多措并举,着力提高群众对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认知度和服务的参与度。 (一)印发各类宣传资料。我区各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均印发了中心宣传单张和宣传小册子,介绍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开放时间、联系方式等内容,并制作了每月活动资讯,吸引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和体验服务。各中心通过在村居委会、政务服务中心等群众办事点放置宣传资料供群众取阅,并在社工走访入户时直接将宣传资料派发给群众,加深群众对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认识。 (二)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各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开展社区入户走访,举办村居、职能部门推介会,开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成果展,开展社区大型宣传活动等,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群众对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认知度、参与度和认同感。 (三)借助各类宣传平台。在区民政局网站设立了专栏,介绍全区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基本信息;在“番禺民政”的政务微博平台宣传报道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动态,有关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也开通了中心微博或建立了网上通讯群及时发布中心活动信息;与《番禺日报》合办“幸福社区”专版,大力宣传推广各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成效,强化宣传效果。同时,我区在今年8月2日的全区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向区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街镇领导及相关负责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各社区、村党支部书记和主任近1000人,以专题短片的形式展现了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运营的初步成果,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对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信心,并增强了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宣传效应。 今后,我区将继续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认真总结并大力推广前一阶段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报道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通过播放公益宣传短片宣传典型。以点带面,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进一步塑造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向全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的形象,逐步赢得居民群众的认可,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关于委员建议“采取‘社工+义工(志愿者)’的模式,整合社区属地社会团体、商业组织的资源,依托学校优势,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吸纳更多义工力量注入社区的服务工作” 专业社工服务与志愿者服务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质的区别。相似的是:二者都希望通过服务社会,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而区别在于:专业社工服务是指社工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美满;而志愿者服务是指志愿者自愿贡献自己时间、精力、技能,无偿参与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作为一个重要服务平台,它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让专业社工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知识,根据区域服务需求,以家庭、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群体为核心,科学设置服务项目,面向全体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综合、优质的社会服务。为进一步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我区积极探索“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要求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推进志愿者招募工作,争取在每个承接服务项目领域开设“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充分调动热心社区服务的居民、社会志愿者等的积极性,支持、参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志愿服务。截止2012年7月底,我区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共登记志愿者2287人。目前,全区22间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累计开展活动3953场次,共为110132人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服务。 (一)社区志愿服务。自2012年3月5日起,分布在全区各大社区的13个志愿驿站全面实行常态化开放,提供义务理发、环保宣传、手语舞蹈教学等多种特色志愿服务。同时,我区依托学校优势,发挥社工的专长,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吸纳了更多志愿力量注入社区的服务工作。如,仲元中学定期与市桥街西片“青年地带”联合开展社区公益服务,番禺职业技术学校、市桥桥兴中学与桥南街桥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立了社区志愿服务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又如,我区中小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走进社区,发挥学校在社区未成年人教育上的作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在周六日、节假日开展各类宣传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为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吸纳了教师志愿服务力量。 (二)驻校、联校社工服务。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采取驻校或联校的方式将青少年服务带进校园。一是在驻校社工服务方面,我区在市桥桥兴中学、番禺农校设立驻校社工服务试点,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每周安排两天在学校驻点,恒常开展青少年个案、小组等服务,其中桥兴中学试点的挑战日营小组活动,番禺农校试点的学生领袖培训、感恩主题班会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促进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二是在联校社工服务方面,社工通过与校方经常联系,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据此拟定学校的社工服务需求,采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手法贴近青少年的内心,着眼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与潜能开发,并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进行辅导。如,社工在校开展的“阳光少年,社工同行”青少年成长营系列社工服务,促使青少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懂得宽以待人,提高了青少年对他人的接纳意识。又如,社工设计的“换位思考”主题活动,提升了孩子对家长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他们之间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等等。总的来看,驻校、联校社工服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内在的基础。 (三)外来务工子女关爱服务。为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关爱,我区自2010年开始成立了专门服务外来工子女的活动中心,目前已在大龙新桥村、大石会江村和石碁镇文化中心成立了服务中心,并于2012年1月15日统一挂牌为“番禺区金雁青少年之家”。三个服务中心分别由两间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办。中心自开放以来,一直践行“社工+志愿者”模式,通过配备专职社工,广泛发动志愿者参与,对中心实施常态化开放,为外来工子女提供免费的、全面的综合性服务,有效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今后,我区将按照“注重专业、协同互动”原则,继续探索并完善“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并科学整合各类资源,为社区服务注入更多有社工元素的志愿服务力量。 一是指导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与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对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家长开展针对性的教子心得交流和亲子活动,打造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平台。继续推进驻校、联校社工服务,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利用各种重大节日,开展关爱青少年互动活动。同时,广泛发动学校内有一定技能的师生参与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志愿服务回馈社会。 二是进一步加强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与团区委的互动。以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或负责青少年服务的社工在街镇团(工)委、义工联任职的方式,来加大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统筹力度和促进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发展,以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 三是进一步加大志愿者培训力度,提升志愿者服务技能。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方面,充分利用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香港督导资源,通过开展公益宣传讲座,逐步提高我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是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企业和慈善组织等的联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营造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良好氛围,并鼓励相关企业支持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发展,在企业招募时,综合权衡优先录用参与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的志愿者,提升志愿者的自豪感和优越感,让更多人参与到社会志愿服务中来。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