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2年 > 2012年政协十三届二次提案
标 题: 关于番禺区建设并完善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议
问题内容:

  由:

中国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广东虽然没有处于地震带上,但据广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介绍,广东与福建、广西交接处是潜在震源区,而且事实上广东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只是大家没有感觉到而已。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相对活跃的中段,广东及其附近海域每年发生的小型地震多达1000次,级数大多在3级上下,人只有轻微感觉或者感觉不到,未对人员或房屋造成损害。但每隔100~300年会发生一次7级左右地震,10~15年会发生一次6级左右地震,5~7年会发生一次5级左右地震。近百年来,广东最大地震为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级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X度,极震区为南澳、汕头、诏安,南澳极震区绝大部分房屋倒塌为平地。

在地震面前,城市需要完善自己的应急体系。地震发生后,市民则需要提高应急、自救以及互救的能力。不久前发生的河源地震,虽然震级小,但倘若以后发生级别更高的地震,我们能从容地应急、自救和互救吗?这些虽然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总不是坏事。

因而,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必不可少。同时,城市对地震的应急机制也应健全。

以广州为例,近几年,广州陆续建设并完善了5个应急避险场所,分别是晓港公园、东风公园、陈家祠广场、增城广场、番禺南区公园,大约可容纳近20万人食宿生活。新建设的花都广场和黄埔体育中心应急棚宿区可容纳应急避难人数24万。但广州常住人口就超过千万,而所有的应急避险场所总共只能容纳几十万人,显然缺口太大。而且之前有报道说,这些避险场所里少有应急物资储备,一旦真正需要应急时,势必问题多多。再加上宣传不够,知道这些应急避险场所的市民少之又少,这些都显示出我们在地震的应急方面做得很不够。

与周边的城市佛山相比,我们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设与完善是滞后的。据佛山市地震局公布,佛山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共有60处,跟我们番禺相邻的佛山市南海区就有20处之多。

而我们番禺区,有十九个街镇,户籍人口有一百多万,加上外来人口应该不少于三百万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虽然不像广州其他城区那样有成片的高楼大厦,但市桥城区、洛溪新城、丽江花园、富丽家园、钟村祈福等地的点状城区发展也相当之发达,人口密度渐大,高楼大厦不少,如果番禺仅有南区公园这样一个仅仅容纳三千人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完善,对提高我区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积极示范意义。所以,我们番禺区建设与完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是一件关乎民生未雨绸缪的大善事,希望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法:

一、应该加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的规划建设

依照国家规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建议区政府根据统一规划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未来城市在进行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应急避难的需要,并在规划中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实行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空旷地方就近布局,一场多用,分步建设,逐渐完善。

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物品、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无地质灾害隐患、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区域。选址应处于建(构)筑物倒塌范围之外。“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区建成数量、规模与我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应急避难场所。

二、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建设区级和镇街的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人口分布、人口和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公园、绿地等空旷场地的分布与人群疏散需求,赋予公园、绿地等公共场地避难、避险功能。根据就近原则,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使市民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建议我们区建设3-5个达到国家标准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每个街镇要建成1-2个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议在中心城区以番禺广场、北片以长隆旅游区、西部以大夫山森林公园为候选区级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地方周边地形平坦,无危险建筑物,可以容纳数十万受助人员。场所做到平灾结合,这些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等,应具备有两种功能: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发挥避难场所的功能。

三、建议政府积极制定区级街镇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和启用预案及相关保障协议

汇编整理相关的建设档案,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区级、街镇政府均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基本信息库,并在各政府网站和相关宣传平台发布,让民众及时了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布情况,掌握启动和使用方法,保证灾时发挥效用,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四、帮助街镇村居逐步完善各级防震应急预案和自救互救队伍

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高度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真正形成齐抓共建共管的局面。建议区府与广州市地震局齐抓共管,协调区应急办、国土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消防支队、人防办以及其它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相应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一旦正式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这些单位就自动按照预案的要求作出响应,履行职责,调动安排应急储备物资。以代储的形式保障食物、水、医疗、帐篷等物资的供应。加强社区、学校的自救互救队伍的建设。向社区市民以及广大中小学生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青少年以及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许多学校的应急演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逃生避险的方法和技能。值得大力倡导。

问题答复:

民革番禺总支部:
你们提出的关于“番禺区建设并完善应急避险场所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梳理研究
区应急办对此提案高度重视,迅速会同区科信局(地震办)、区公安分局、区建设局、番禺规划分局等单位,对提案中提及的加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均衡布局建设区级和镇街应急避难场所、制定完善防震应急预案、建立基层自救互救队伍等内容认真进行了梳理、研究,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关工作计划和措施,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开展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各项工作。
二、真抓实干,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一)建设完善应急避险场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区地处华南沿海,台风、暴雨、雷电、洪涝、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本地及外来人口稠密,交通地理条件复杂,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建设完善应急避险场所,对提高我区防灾减灾能力,降低突发事件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加强应急避险场所规划建设。我区一直非常重视抗震防灾应急避险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在南区公园建成了占地面积约9.6万平方米,约可供3000人临时避险的应急避险场所。《番禺区人防工程规划(2005—2020)》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广州地区首个通过评审的区级人防专业规划,番禺汽车客运站广场、广州雅居乐花园等127处人防地下工程已完成竣工验收备案,总面积80多万平方米,约可供32万人隐蔽避险。同时,在城乡发展规划中对防震指挥中心、避震疏散通道、疏散场地、生命线系统及建筑物设防、次生灾害防护和地震防护、管理等内容作出了明确要求,提出将城市公园、广场、运动场、学校操场、河滨及附近农田、绿地作为避震疏散场地,并要求在分区规划中合理组织疏散通道,使避震疏散场地服务半径小于500米,并保证每人3平方米的用地。目前,我区控规全覆盖成果已经市政府批准,该规划在空间上对应急避险场所进行了落实,其中规划公共绿地总量为2506公顷,10公顷以上综合公园共17处、约421公顷,体育用地341.25公顷,广场用地79.69公顷。各类公园绿地较均匀地分布在各镇街,对应急避险场所进行了较合理的规划。
就提案“在中心城区以番禺广场、北片以长隆旅游区、西部以大夫山森林公园为候选区级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议,区应急办专门进行了实地调查,具体情况为:番禺广场总面积约52776平方米,其中东西长廊、东西塔楼、喷水池、中心舞台等建筑面积约11945平方米,绿地面积9170平方米,空旷面积31660平方米;长隆旅游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大夫山森林公园总面积8800亩,其中林地面积5000亩,湖水面积1000亩,空旷面积2800亩,具有较好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条件,满足战时疏散隐蔽的要求,同时空间范围大,且离中心城区和广州南站等交通枢纽距离近,道路通畅,有利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快速疏散安置。目前,我们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该3个区域作为应急避险场所作进一步的分析、论证。
(三)加强基层应急避险能力。就提案“均衡布局建设镇街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议,我区结合新型城市化发展工作,将“提高城乡应急避险和快速反应能力”纳入《中共番禺区委番禺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制定了《番禺区提高城乡应急避险和快速反应能力五年任务目标》,明确了建立健全城乡应急避险场所的目标任务,将根据城乡人口分布、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城乡现有公园、广场等设施,不断合理布局和建设完善城乡应急避险场所。另外,就城乡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应急避险场所建设等项目资金进行了测算,制定了《区应急办关于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资金测算表》,并上报了区新型城市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加强防震应急预案与演练。就提案“完善各级防震应急预案”的建议,我区编制了《广州市番禺区地震应急预案》,并以区政府的名义进行了印发(番府〔2012〕106号),就我区地震风险评估、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警和预防机制、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城区基础设施抢险与应急恢复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检验完善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我区结合广州市7至9月份开展应急演练季活动的契机,大力组织开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应急演练73次,共拉动应急力量15400多人次,达到了检验预案、磨合机制、教育公众的目的。特别是9月7日上午,广州市“双盲”(即不提前告知演练时间、地点及演练课目内容)应急演练在我区东涌镇大同村时代广场举行,我区26个单位、500多人参加了演练,以96.4分的成绩圆满完成了演练任务,成绩位列广州市各区(县级市)第一名。10月19日上午,在市桥街新大新百货举行了大型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综合应急演练,区应急、公安、消防、新大新百货等单位900多名应急力量和干部群众参加了演练。
(五)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就提案“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建议,我区通过区广播电视台、电台、番禺日报等媒体,高密度宣传“地震应急十条”等地震应急知识,并印制了35000份地震应急小手册,派发到全区各中小学校和各村居,广泛宣传地震应急知识。8月15日,我区在市桥街星海公园举行了以“弘扬应急文化,普及应急知识”为主题的应急知识宣讲活动,通过应急知识集中宣讲、图片宣传长廊、有奖问答、互动游戏、应急装备展示等方式向市民群众广泛宣传应急知识,共派发《公众应急手册》等宣传资料1000多本,共接待咨询群众1000多人;当天晚上还在星海公园内播放了应急题材宣教电影《超强台风》,约400名市民群众到场观看。另外,我区建成了360平方米的区地震科普教育馆,免费对市民开放、参观,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六)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就提案“帮助镇街完善防震自救互救队伍”的建议,我区正依托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以桥南街为试点,逐步建立健全镇街综合应急救援中队,提高城乡应急能力。制定了《番禺区桥南街综合应急救援中队试点工作方案》,并于10月16日,以区政府办的名义向市应急办报送了《关于番禺区桥南街综合应急救援中队试点工作方案的函》,争取将桥南街综合应急救援中队建设作为全市试点,以点带面,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办将按照提案的有关意见和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预防与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不断建设完善应急避险场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平安番禺、幸福番禺提供可靠的保障。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建设完善应急避险场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