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番禺区建设并完善应急避险场所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理 由: 中国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广东虽然没有处于地震带上,但据广东省地震预报研究中心介绍,广东与福建、广西交接处是潜在震源区,而且事实上广东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只是大家没有感觉到而已。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相对活跃的中段,广东及其附近海域每年发生的小型地震多达1000次,级数大多在3级上下,人只有轻微感觉或者感觉不到,未对人员或房屋造成损害。但每隔100~300年会发生一次7级左右地震,10~15年会发生一次6级左右地震,5~7年会发生一次5级左右地震。近百年来,广东最大地震为 在地震面前,城市需要完善自己的应急体系。地震发生后,市民则需要提高应急、自救以及互救的能力。不久前发生的河源地震,虽然震级小,但倘若以后发生级别更高的地震,我们能从容地应急、自救和互救吗?这些虽然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未雨绸缪地做好防范,总不是坏事。 因而,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必不可少。同时,城市对地震的应急机制也应健全。 以广州为例,近几年,广州陆续建设并完善了5个应急避险场所,分别是晓港公园、东风公园、陈家祠广场、增城广场、番禺南区公园,大约可容纳近20万人食宿生活。新建设的花都广场和黄埔体育中心应急棚宿区可容纳应急避难人数24万。但广州常住人口就超过千万,而所有的应急避险场所总共只能容纳几十万人,显然缺口太大。而且之前有报道说,这些避险场所里少有应急物资储备,一旦真正需要应急时,势必问题多多。再加上宣传不够,知道这些应急避险场所的市民少之又少,这些都显示出我们在地震的应急方面做得很不够。 与周边的城市佛山相比,我们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设与完善是滞后的。据佛山市地震局公布,佛山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共有60处,跟我们番禺相邻的佛山市南海区就有20处之多。 而我们番禺区,有十九个街镇,户籍人口有一百多万,加上外来人口应该不少于三百万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虽然不像广州其他城区那样有成片的高楼大厦,但市桥城区、洛溪新城、丽江花园、富丽家园、钟村祈福等地的点状城区发展也相当之发达,人口密度渐大,高楼大厦不少,如果番禺仅有南区公园这样一个仅仅容纳三千人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完善,对提高我区城市综合防灾能力,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积极示范意义。所以,我们番禺区建设与完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是一件关乎民生未雨绸缪的大善事,希望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办 法: 一、应该加强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的规划建设 依照国家规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建议区政府根据统一规划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列入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未来城市在进行公园、绿地、广场等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应急避难的需要,并在规划中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实行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等空旷地方就近布局,一场多用,分步建设,逐渐完善。 应急避难场所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物品、地下断层等危险场地,选择地势平坦、无地质灾害隐患、容易搭建帐篷的地方进行建设。重点选择公园、绿地、休闲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区域。选址应处于建(构)筑物倒塌范围之外。“十二五”期间,要在全区建成数量、规模与我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应急避难场所。 二、因地制宜,均衡布局建设区级和镇街的应急避难场所 根据人口分布、人口和建筑密度等实际情况,结合公园、绿地等空旷场地的分布与人群疏散需求,赋予公园、绿地等公共场地避难、避险功能。根据就近原则,体现应急、分散、集中、有序,使市民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能够安全、迅速到达避难场所。建议我们区建设3-5个达到国家标准的区级应急避难场所,每个街镇要建成1-2个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议在中心城区以番禺广场、北片以长隆旅游区、西部以大夫山森林公园为候选区级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地方周边地形平坦,无危险建筑物,可以容纳数十万受助人员。场所做到平灾结合,这些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公园、绿地、体育场等,应具备有两种功能:平时具有休闲、娱乐、健身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发生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发挥避难场所的功能。 三、建议政府积极制定区级街镇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和启用预案及相关保障协议 汇编整理相关的建设档案,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区级、街镇政府均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基本信息库,并在各政府网站和相关宣传平台发布,让民众及时了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布情况,掌握启动和使用方法,保证灾时发挥效用,方便政府开展救灾工作。 四、帮助街镇村居逐步完善各级防震应急预案和自救互救队伍 应急避难场所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跨部门跨行业领域的高度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真正形成齐抓共建共管的局面。建议区府与广州市地震局齐抓共管,协调区应急办、国土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消防支队、人防办以及其它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相应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一旦正式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这些单位就自动按照预案的要求作出响应,履行职责,调动安排应急储备物资。以代储的形式保障食物、水、医疗、帐篷等物资的供应。加强社区、学校的自救互救队伍的建设。向社区市民以及广大中小学生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青少年以及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许多学校的应急演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能教给学生逃生避险的方法和技能。值得大力倡导。 |
问题答复: | 民革番禺总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