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3年 > 2013年2013年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 关于尽快整合化龙镇旅游资源的建议
问题内容:

化龙镇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和文物古迹众多。明末清初爱国诗人屈大均饮誉诗坛;现代岭南画派大师陈树人、周千秋伉俪扬威海外、终老丹青;电影、戏剧大师黄佐临独树一帜等。民间艺术则有潭山飘色、乞巧工艺和龙舟竞渡等享负盛名。镇内长期开展的民间文艺活动有粤剧、曲艺、棋艺、龙舟、狮艺等。2007年,省文艺家协会授予化龙“广东省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称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我镇为“中国民间文艺(飘色)之乡”。镇内长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2009年,化龙镇柏堂村的龙舟队一举夺得番禺区第十二届莲花杯龙舟赛金奖第一名,20131月,化龙中学和东沙小学还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毽球运动传统校”的称号。

目前,化龙镇以“美丽乡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已经成熟,镇内农村观光,饮食休闲场所有茂德公草堂和雍雅兄弟山庄,国际商品展贸城一期广州光谷”---光电文化基地,历史文物——莘汀村屈氏大宗祠以及即将建立的番禺花卉产业基地(化龙花卉产地交易市场)。在国际商品展贸城和番禺花卉市场急需人气的情况下,将化龙镇的旅游资源整合到区旅游资源中进行开发,是提升国际商品展贸城和番禺花卉市场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带动化龙镇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法:

一、由区旅游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将化龙镇的旅游资源整合到区旅游资源中进行开发,充分考虑化龙的资源特色、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环境承载能力,对化龙的旅游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科学布局和总体谋划,加大力度打造以“美丽乡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化龙旅游名片。

二、将潭山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化龙镇是广东省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飘色文化之乡、“中国宗祠文化学术专业委员会”,民间艺术飘色、乞巧以潭山村为最,近年来,潭山村作为“美丽乡村”试点村,我镇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相继建成了潭山村水牛山生态公园、文化综合社区建设、老人娱乐活动中心、潭山大道景观工程、许氏大宗祠改造工程、潭山村飘色文化广场等项目,可将上述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提练成为乡村观光景点。

三、利用民间节日如一月元宵节、三月娘妈诞、五月端午节、七月乞巧节、八月秋国庆节等作为重点项目,在潭山村举行灯会、飘色、龙舟、乞巧、醒狮等活动,吸引游人到化龙镇游玩。
问题答复:

化龙地方组:

你们提出的关于“尽快整合化龙镇旅游资源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化龙镇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和文物古迹众多。民间艺术潭山飘色、乞巧工艺和龙舟竞渡等享负盛名。镇内长期开展的民间文艺活动粤剧、曲艺、棋艺、龙舟、狮艺等,还有茂德公草堂和雍雅兄弟山庄等饮食休闲场所近年来,我区一直致力于发掘和开发番禺各镇街的旅游资源,整合化龙镇旅游资源建议符合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十二五”规划中的文化旅游产品发展规划要求。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为整合开发化龙旅游资源,目前,我们已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亲自带队进行考察

2007年,受化龙镇政府邀请,区旅游局对化龙镇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局领导亲自带队,与相关科室和番禺旅游发展规划研究中心等人员一同考察调研化龙的各项旅游资源,并召开了座谈会。会议一致认为化龙镇的旅游资源丰富,现已有屈氏大宗祠、老虎岗公园、沙路炮台等项目,并取得广东省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飘色文化之乡等称号。会议建议化龙镇要整合旅游资源,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以便科学有序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二)组织专家调研,提出发展定位和指引

为了使化龙镇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开发更具可行性和科学性,区旅游局邀请了暨南大学旅游研究所梁明珠所长带领的规划团队对化龙镇及周边地区进行分析和论证,寻求旅游发展的思路。经过专家们的研究,认为化龙镇既有历史人文古迹的遗址,也有现代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分散,欠缺独特优越的资源,必须进行有机整合和宣传包装,才可向市场推广。

    (三)深度挖掘,铸造品牌,着力打造化龙旅游名片

    番禺区文化主管部门一直重视对包括化龙镇在内的全区非遗资源的挖掘、保护和记录工作。化龙镇现有市级代表性名录1个,区级代表性名录2个,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

1、指导和协助化龙镇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番禺区政府将沙亭龙船乸崇拜、潭山乞巧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区级代表性名录;成功将沙亭龙船乸崇拜申报为第二批市级名录;将许冠其、屈伟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番禺区政府将潭山飘色核定公布为第二批区级代表性名录,将沙亭龙船乸崇拜、潭山乞巧重新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区级名录。指导协助潭山飘色完成第四批市级名录的申报工作。今后,番禺区文化主管部门将进一步挖掘、整理化龙镇的非遗资源,为申报第二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三批区级代表性名录作准备。

2、记录化龙镇内非遗民俗活动。2009年以来,番禺区文化主管部门多次前往化龙镇拍摄记录潭山乞巧、潭山天后诞和潭山飘色、沙亭龙船乸崇拜、水门天后诞等民俗活动,并建立相关档案。

3、指导和协助化龙镇文体中心将潭山浩明艺社申报为广州市“20122014年度非遗传承基地”。

4、将化龙镇市级以上项目名录和传承人收入《广州市非遗志》。2012年开始,参与《广州市非遗志》的编纂工作,收录沙亭龙船乸崇拜、潭山飘色项目的相关资料。

52013年,区政府专门核定《第一批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其中化龙镇潘西庄家族墓、塘头村村心二街二巷7号古民居、山门村群庐、塘头村适庐四处文物被划定了保护范围,重点保护。

(四)加强宣传,提升化龙旅游的文化

201369-12日,在首届“中国 广州光谷LED照明采购节”上,化龙镇通过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对本镇的旅游资源进行大力宣传。活动中,化龙镇潭山获奖飘色制作成大型的宣传版面吸引众多的群众对化龙旅游的关注,从而提升了化龙的旅游文化。

二、存在问题

化龙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较为分散,欠缺专门开发和运营机构,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进行有机整合、宣传、包装及推广。

三、下一步计划

今后,整合化龙旅游资源是有必要和可行的,区旅游局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和化龙镇政府,致力将化龙旅游资源整合统筹开发,充分考虑其资源特色、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环境承载能力,对化龙的旅游业发展进行准确定位,科学布局和总体谋划,加大力度打造以“美丽乡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化龙旅游名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编制化龙镇旅游总体规划,做到科学保护和开发,将化龙镇旅游开发项目纳入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并把化龙镇的区域放到我区东部高端旅游度假区统筹协调推进开发。

(二)争取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对屈氏宗祠、沙路炮台等文化古迹、岭南民俗旅游项目则争取区政府给予适当的财力扶持,对飘色民间文化园、艺术村等项目则争取社会资金的开发。

(三)加快有条件项目的开发,如屈氏宗祠、沙路炮台,并申报为爱国主意教育基地,加大对飘色文化公园和文化艺术村的规划建设力度,争取成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点,区旅游局将结合区域性宣传加以推广。

(四)重点打造潭山村为“美丽乡村”试点村,利用已建成的潭山村水牛山生态公园、文化综合社区建设、老人娱乐活动中心、潭山大道景观工程、许氏大宗祠改造工程、潭山村飘色文化广场等项目,积极整合潭山村的旅游资源,突出旅游开发的亮点,配套交通、商业、休憩、旅游标识等旅游设施,逐步打造其成为乡村观光景点。

(五)目前,化龙镇以“美丽乡村、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已初见端倪,我们将在今后的旅游宣传推广活动中,积极推介化龙的传统文化。利用民间节日如一月元宵节、三月娘妈诞、五月端午节、七月乞巧节、八月秋国庆节等作为重点项目,以举行灯会、飘色、龙舟、乞巧、醒狮等活动为焦点,通过制作电视专题节目、开设报纸旅游专栏、建设番禺商旅网宣传平台以及邀请新闻媒体和港澳及省内外同行,到化龙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化龙旅游文化,吸引游人到化龙镇游玩。此外,我们每年还将组织参加境内外多个旅游展销、展览和推介活动,提高化龙旅游的知名度。

    (六)指导和协助化龙镇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和整理化龙镇内非遗民俗活动,今后一段时间,重点指导和协助将潭山浩明艺社申报为广州市“20122014年度非遗传承基地”。同时,跟进采访和记录化龙镇大型民间民俗活动。此外,继续推进化龙镇各项文物修缮工程。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