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加快番禺区公立医院整合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2012 年,番禺区委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中指出:“促进城区医院和镇街医院、城乡社区医疗机构接对子,支持镇街医院和知名医院合作办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为了贯彻落实番禺区委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何贤纪念医院和沙湾人民医院进行了紧密的联合,成立了医院联合体,进行了一体化管理。尽管正处在医疗资源的整合阶段,但从目前运行来看,取得了以下初步的成果:1.扩张了何贤医院发展的瓶颈,分流了何贤医院大量的孕产妇等病人;2.保证了番禺区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3.沙湾群众有了优质的医疗资源;4.沙湾院区的职工提高了收入。随着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入,以上优势将得到更大的提升。但是,就整体而言,番禺区的公立医院的发展仍不平衡,局部的看病难、看病贵仍然存在,而且,随着医改的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势在必行。所以有必要加大我区城区和镇街医院的整合力度。 医疗机构整合的必要性:首先,是目前大的医疗形势的需要。医疗集团的建立是趋势,也是医改的要求。随着医疗保障的广覆盖和保障额的提高,群众对卫生的需求尤其是对优质卫生资源的需求的大为提高,复杂的疾病,甚至普通常见病都涌向区内几家大医院,照成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日渐萎缩。其次,基层医院位置尴尬,镇街医院以前大部分定位于综合医院,在和区医院争夺有限的病人,由于医改,社区卫生中心及卫生站从医院分离,辖区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都由社区卫生中心来承担,较复杂的疾病去了大医院,加上基本药物和政策的限制,基层医院不能接收也无法接收较复杂的疾病,甚至治疗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都不齐全,加上产业的升级和服务人口的减少,许多基层医院业务量减少,职工收入下降、业务骨干流失,反过来又影响了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照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基层医院的良性发展,有些医院还出现了涉及维稳的群体性事件。用不了几年,我区大部分的镇街医院将像广州市老城区的区级医院一样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了。同时,番禺区的功能的重新定位,目前现有的医疗资源也不能满足新城区和新的都市区的要求。所以,区内公立医院的整合和镇街医院的转型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医疗机构整合的可行性:1.区属医院病人人满为患,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而且都有改扩建的需求和计划,但是由于规划、资金、拆迁等问题,改扩建工程多年都无法开工。2.由于南沙新区的成立,沙湾河以南的大岗、榄核、东涌、鱼窝头等六间医院划归了新的南沙区,我区只剩下三间区属医院和石碁、大石、南村、钟村、市桥、石楼、化龙、新造八间镇街医院,为整合带来了了有利的条件和较小的整合成本,由一间区属医院整合一至两间规模较小的镇街医院,让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石碁、大石、市桥等医院发展成二甲医院或专科医院。3.这种区内医院的整合几乎不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只需要政府牵线搭桥、必要的行政手段即可以组成大的医疗集团。
办 法: 一、医院的整合可以不局限于区属医院,也可以让广州的大医院,或者让大型国有和有实力民营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实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只要有优质的医疗资源,能为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就行了。 二、医改的第二阶段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我区的医院整合既是趋势,又符合医改的方向,许多城市的医疗集团都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可借鉴他们的经验。 三、开放医疗市场,充分竞争,才能促进发展。 |
问题答复: | 常旭、谢国樑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番禺区公立医院整合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番禺区医疗卫生事业也不断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由于医疗卫生体制和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等原因,我区医疗卫生资源存在“相对过剩”和“严重不足”并存的尴尬局面。如何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成为政府和各级医疗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满足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的需求,缓解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和保护区域人群健康,根据我国医改方案及广州市、番禺区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局正配合广州市卫生局探索建立有效的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模式。
一、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机制 通过对不同等级的公立医疗机构实施资源纵向整合,推动建立分工合理、密切协作的医疗联合体,建立通畅的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路径,共享医疗资源,有效控制费用,减少浪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为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建立医保政策导向的社区首诊制 通过医联体医保支付管理试点,发挥医疗保险、公费医疗的支付杠杆作用,引导群众建立合理有序的就医习惯。 三、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 通过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加强上级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着力提高下级医疗机构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促进就医下沉。通过医疗联合体运作,试行全科医师契约式服务管理,率先推行健康管理、预约服务和临床路径管理等服务手段的创新,在提高全科医师临床诊疗能力的同时,培养一批熟悉双向转诊流程,切实承担协调就医转诊、居民健康管理等职责的全科医师,为社区首诊制奠定基础。 四、组建医联体,明确公立医院管理模式 由1所三级医院,联合1-2所二级医院、若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以联合体章程为共同规范的紧密型非独立法人组织。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院要签订双向转诊协议书。规范普通门诊、急诊、住院病人转诊流程,医疗文书及保障措施,建立转诊后患者转归反馈机制,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上转时,上、下级医疗机构要做好对接工作,上送或下接均需派出专人护送,并向接诊医生说明病人病情。建立鼓励和引导双向转诊的医联体内医疗资源统筹机制,双向转诊的患者优先享受医疗服务。在医联体内推进临床路径管理,逐步实现病种的规范化治疗。鼓励医联体内部分医疗机构的医疗床位转化成康复床位、老年护理床位,作为急性期诊疗的后疗通道以及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 上述是我局对组建医联体工作的初步设想,有待进一步论证。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