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关于“关注儿童哮喘,建立社区管理模式”的建议 |
问题内容: | 一、支气管哮喘是当今世界较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20年来发病率、死亡率持续增加,我国支气管哮喘发病率虽较发达国家低,但死亡率高达全球第一,2000年我国儿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哮喘发病率已达2.13%,广州1994年-2001年,13-14岁支气管哮喘发病率由3.4%增至4.5%,儿童哮喘得不到控制,则转为成人哮喘,所以防治哮喘应从儿童抓起。 二、近年来虽然支气管哮喘防治药物越来越多,但其缓解率并无明显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未得到正确的指导和治疗,致哮喘反复发作,许多研究也表明,缓解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社区管理,能大大减少发作。 三、近几年社区卫生服务在对成人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控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通过管理,大大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然而儿童哮喘作为儿童期的慢性病,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办 法: 一、首先政府把儿童哮喘防治列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投入,通过电视、网络、社区宣传栏等做一些有关哮喘防治的公共宣传,让人们认识哮喘防治的一般知识及哮喘的危害。 二、建立以三级医院为中心的社区儿童哮喘管理网络,对负责管理儿童哮喘的社区医生进行有关培训,社区医院配置肺功能测定仪,在上级医院诊治的哮喘儿童症状缓解后及时转回社区医院。 三、社区医院为本地哮喘儿童建立病案,实行专案管理,定期免费为患儿进行肺功能测定,对患儿进行规范化治疗,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通过多种形式,比如公众宣传、患儿就诊时反复宣教、成立哮喘之家互相交流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将哮喘防治的有关知识传授给患儿及家属,使他们从被动接受治疗变为主动积极参与,达到自我管理。 总之,通过对哮喘患儿社区管理,重点针对哮喘缓解期的防治,减少复发,低投入,高收益,提高哮喘儿童临床缓解率,对支气管哮喘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
问题答复: | 倪军萍委员: 您提出的“关注儿童哮喘,建立社区管理模式”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目前关于儿童哮喘病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 儿童哮喘是儿童众多常见疾病的一种。对于儿童疾病的管理,现广州市对公共卫生服务要求完成的服务包内容中的儿童保健项目,已覆盖了0-6岁儿童的健康保健,开展对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工作。而7-14岁儿童则纳入一般人群管理,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已开展各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和学生健康管理。因此,现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基本做到0-14岁儿童保健的全年龄覆盖管理。儿童哮喘作为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已被囊括在上述健康管理当中。现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门诊可治疗一些已确诊的症状较轻的哮喘患者,并通过医保、农保实行一定比例的报销。 二、哮喘病社区专项管理实施依据不明确 公共卫生是通过社会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通过科学研究,以低投入、广覆盖的原则将公共卫生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的一种规划。公共卫生政策是以将资源用在广大群众最迫切、最需要、收效最大的方面为目的制定的。经过国家卫生部对全国人群的健康状况与疾病发病情况的充分调研与效益分析,最终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版规范》中规定了国内展开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11项。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哮喘发病率约2%,儿童中较高,发达地区较严重,是儿童中常见的慢性病。儿童哮喘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种难治性疾病,应该得到重视。但可能由于其发病率偏低,危害性未及其他严重疾病大,专项管理对投入资源的效益产出不及其他疾病高等原因,暂未将其纳入公共卫生专项疾病管理。 儿童哮喘病是儿童众多疾病之一,对于哮喘病是否需纳入社区专病管理,需提供相关理论报告支持,现缺乏详尽投入与效益分析,实施依据并不充分。另一方面区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并无修订公共卫生政策的决定权限,只能向上级部门作修订提议。 三、建立社区哮喘病管理需增加资源投入 现时哮喘病可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得到治疗,如需开展社区儿童哮喘病管理,实行免费检测等项目,按照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有资源,在人员、设备上均未能满足需要,必须要求增加相关投入。另外在项目前期的调查、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宣传发动、工作协调、诊疗活动、资料收集、随访工作等内容亦要增加相关经费预算。资金的落实,对我区目前的财政状况而言,必然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药物的限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执行基本药物制度,而基药目录中针对儿童哮喘的药品是欠缺的。因此对如何解决儿童在接受社区哮喘病管理时的药品需求问题可能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哮喘病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对其进行社区管理或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但鉴于将其纳入公共卫生服务所专项管理牵涉的引入程序、资源投入等各方面复杂因素,需提供充足的数据与充分的理由说明,并进行严格的科学分析与论证。因此,在各种条件仍不成熟的现阶段,暂不宜将其纳入专病专项管理。 我们会将您的意见积极反馈至上级部门。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