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沙湾古镇在八百余年的宗族集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保存了丰富多彩、系列较为完整的独具广府乡土韵味的文化资源,成为广府民间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古镇旅游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至2013年11月底已接待游客115万人次。目前,古镇旅游开发建设仍在有条不紊推进,力争逐步形成沙湾古镇旅游品牌,实现打造集历史、文化、商业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区的目标。但与云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特色乡村游相比,沙湾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体验性及吸引力不强,旅游产业仍未成熟。 (一)古镇风貌受损、配套不足。因城市化发展,沙湾古镇的山水田的生态架构和自然景观风貌已遭到严重破坏,新镇区与古镇区交界的建筑缺乏有效的风貌与高度控制,新旧镇区间没有过渡与界定,古镇的空间形式和格局的延续受到阻隔,在外围已经难以感受到古镇的景观风貌特色。古镇整体景观风貌也不协调,各历史街区(建筑群)被现代建筑切割分块,新建的仿古建筑体量和布局没有充分尊重原有格局。古镇区各大入口标识性不强。景区内绿化和水面面积过少,过度硬底化导致镇区景观单一,午后气温偏高。对外的交通联系不够便利,不利于自由行。 (二)商业模式和业态单一。古镇的商业未能实现从依托和服务镇村人群向服务游客转型,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旅游营销手段、形式单一,文化旅游特色产品研发严重不足,仅靠门票和展馆收入不足以弥补开发的投入。 (三)文化内涵挖掘和整理不够。古镇文化内涵挖掘和整理不够。沙湾古镇与广州老城越秀区同属广府文化范畴,但越秀区是广府城市文化的代表,而沙湾所保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则是广府民间(市镇)文化的杰出代表,沙湾古镇的文化旅游策划与珠三角其它同类景区同质化严重。古镇区历史建筑利用率过低,现在仅以首期北村片区展示何氏家族历史文化为主,对王、李、黎等家族文化的挖掘远远不够,且现有的展示也仅仅以碎片化形式呈现给游客,个别展馆内涵空洞,或过于浅薄,或与古镇历史文化不符。 (四)生态环境整体保护和开发不够。古镇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沙湾水道和市桥水道分别环绕镇南北外围而过,内有滴水岩山体耸立其中,北以大夫山森林公园为依托,区内河涌无数,是一典型的山水城镇。但目前对历史名山——青萝嶂(滴水岩)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开发不够。 办 法: (一)形态提升方面 1、通过规划建设完善沙湾片区的基础设施布局。当务之急是增强对外联系与景区之间的可达性:建设地铁2号线、3号线等延长线,强化片区与市桥和广州的联系;加快规划中的景观大道的建设,设置支线沟通各分片区的联系;开通环绕青萝嶂的古镇——宝墨园、紫坭糖厂——青萝嶂、番禺湖(龙湾湿地)——珠宝产业园的交通环线,并把青萝嶂(滴水岩)各出入口大门的设计与各景区的入口相连。 2、加大古镇历史风貌恢复力度,拆除历史街区部分破坏历史风貌的现代建筑,尤其是打通留耕堂片区与文塔、安宁西街历史街区、车陂街历史街区的空间视廊,协调建筑风貌。 3、增加镇区的绿化和水面,调节降低镇区气温。如增种榕树等适合岭南气候的树种,局部恢复古镇水系,包括祠堂周边原有的风水塘和河涌。 4、加强古镇区各大入口的标识性:如可原址恢复古镇原有的门楼、牌坊等作为入口标志,或在古镇西、南、北建设与古镇建筑风貌协调的入口标志,增强识别性。 5、配合古镇绿化和水系的恢复,选址建设广府风格、兰花特色专题园林景区,与沙湾古镇风貌改造协调整合。 6、改造并提升位于青萝嶂西麓和龙湾湿地一侧独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坝古村,在改造拆迁中保持水乡的水系和街巷脉络,保护修复村中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将其融入整个沙湾片区的旅游发展规划。 7、逐步将紫坭、三善两座古村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结合旧村改造逐步修缮,并融入宝墨园景区中,特别是鳌山古庙群、紫坭糖厂旧址、邻近宝墨园的韩氏祠堂群等。 (二)业态提升方面 8、建设影视产业拍摄基地,引入岭南题材大片、情景剧等拍摄项目,把影视创作和文化旅游相结合,同时结合发展趋势,采用微电影、微博、植入、网络等新营销手段,扩大古镇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9、完善休憩娱乐功能,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增强游客体验性和深度游览性。建设文化创意旅游特色产品和地方特色饮食旅游商业街。充分利用镇区古建筑和出入口的商铺,优先开发沙湾(如砖雕、木雕、灰塑等)、番禺地区的岭南文化资源(如广绣、广彩等),引进珠三角其它广府文化创意产业或非遗项目,逐步建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街,研发旅游文化特色产品,引入沙湾自身及番禺等地的广府特色饮食文化店号、老字号,营造适当的商业文化购物氛围。 10、在南番顺旅游联盟的基础上,强化沙湾古镇与珠三角其它同类景区(如花都塱头古村、海珠的黄埔古村、三水大旗头古村、顺德逢简水乡、东莞南社古村等)的营销合作,策划广府历史村镇特色游览线路,实现资源共享、游客互送。 (三)文态提升方面 11、政府牵头聘请文化、旅游、服务等方面专家,尤其是咨询本地各方面的专家,不断加强对沙湾古镇本土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宣传。 12、依托和利用祠堂、民居等古建筑或者近现代工业的厂房旧址建设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重点依托紫坭糖厂邻近宝墨园的优势,建设文艺创作创意产业园。 13、挖掘和活化沙湾镇内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培育一年四季不同特点的民俗文化节。如活化飘色、醒狮、粤剧私伙局,广东音乐等民间艺术,改变单靠政府投入的思路,放开和引导民间自主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如恢复三月初三的沙湾北帝诞、活化渡头村(邻近番禺湖一带的南山古庙)的端午节龙舟活动、三善鳌山古庙群的观音诞、师傅诞,岐头的侯王诞、紫坭包公诞和夜色等等,把这些传统节庆与饮食文化节、兰花节、广东音乐(私伙局)文化节等错开,引导民众和游客有序参与民俗文化活动。 14、深入、系统挖掘和整理古镇文化内涵:利用镇区古建筑建设专题馆,如沙湾历史博物馆、广东音乐博物馆等;以沙湾北村为基础,逐渐向西村王氏大宗祠一带、东村李忠简祠一带、南村北帝祠等地延伸。 (四)生态提升建议 15、合理利用沙湾紫坭、三善两村东侧大片的基本农田用地,打造生态农业旅游。 16、加快番禺湖、龙湾湿地公园等工程的建设,并注入岭南文化元素,使沙湾古镇与自然湿地、文化群落互补有无,相得益彰,促使沙湾旅游发展更上一层楼。同时,以番禺湖和龙湾湿地的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南面的青萝嶂和北面沙头街的大夫山森林公园的联系,把这一片地区建设成为番禺的“区肺”。 17、加强对青萝嶂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开发。现在的滴水岩景区只是整个青萝嶂的一部分。建议将其划定为生态保护区,保护好山体和植被,在规划上加强与古镇的联系,逐步搬迁山上及周边的建筑物,进行整体的保护规划和系统文化生态旅游适度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