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群众诉求得不到准确传递和及时回应,社会治理出现“盲区”和“信息不对称”。顺应产生了“网格化服务管理”的理念:即以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为原则,依托信息技术建立一套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将管辖地域划分若干网格单元,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 一、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意义 (一)“网格化”使信息传导机制有效转变。“网格化服务管理”突出强调“面对面”,下移工作重心,再造服务管理流程,变“坐等群众”为“主动上门”,寓管理于服务,改变传统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管理模式。 (二)“网格化”使传统管理手段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通过建立综合性、集成式、共享性的信息系统,快速有序传递、办理居民各类诉求,使部门的每个工作环节都留下印记,确保问题办理“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提升办事效率和质量,同时便于监督,防止推诿。 (三)“网格化”使基层资源有效整合。以镇街、村居人员为基本力量,整合城管、公安、消防等职能部门以及党员干部、业委会、志愿者、热心群众等社会力量,以团队构成的多元化应对群众需求的多样化;统筹各级政府力量,将面向群众的工作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了条块结合。 二、先进地区的做法 武汉市常青花园和成都市黉门街社区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们的主要做法有: (一)以自治自管调动市民参与的活动力。常青花园社区成立了居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三级自治体系。居民代表成立了不同工作职能的自治委员会,以听证会、恳谈会方式,对社区重大事项实行民主评议;社区管理做到“三明”、“三开”、“一评议”,强化监督机制。以规范民主的制度,公开透明的做法,社区工作赢得了民心,形成了共同治理的合力。 (二)以网格化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的执行力。黉门街社区整合机构建立“社区综合服务管理站”,以“两委一站一室”的模式运行;社区下设8个网格片区,“两委一站一室”人员整合入格,形成“一岗多职、一员多能”的片区责任包干制;发动居民协助参与到服务管理中;购买社会服务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通过精细化的管理,确保社情民意及时掌握,问题处置高效务实。 (三)以社会协助增进社区的凝聚力。 一是常青社区健全的志愿者队伍。成立了100余支志愿者队伍,有1.2万余名志愿者;以“群众教授群众、群众娱乐群众、群众带领群众”的方式推进老年大学建设,衍生出稳固的志愿服务团体;由社区免费提供场所创立“青少年空间”,配置3名社工带动志愿者提供服务,以“服务换服务”方式有效调动了居民参与积极性;连续多年开展“感动常青”、“常青好人”评选,一批志愿者成为竞相模仿的偶像。 二是黉门街社区丰富的社会组织服务。将居委办公室整合为服务型功能室,免费提供场地引入18家慈善组织、社群组织入驻,提供139项便民服务;通过“爱心超市”,积分换购捐赠物资,引导贫困户参与到社区管理服务中。 (四)以理顺职责激活基层服务管理创新力。武汉市制订了《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录》,成都市武侯区制定了《武侯区区级部门业务下沉工作办法》,实行居委协助事项的目录式管理,严把网格政务准入关。政府部门确需下交的任务,以“费随事转”的方式,通过购买服务交给社会组织完成。此举大大降低了社区居委的工作负荷,使其有精力去进行服务管理创新。 三、目前我区存在的问题 我区目前也在大力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交工作不交资源。服务事项虽下放网格,但与之关联的“人、财、物”仍滞留在部门机关,“费随事转、人随事转”推进缓慢。部门与基层职能交叉,考核方式、行政体制未有相应改变,基层网格的工作量、工作压力不降反升。 (二)网格员整合力度不足。试点镇街的网格员主要由村居委工作人员担任,各专业部门和镇街入格力量有限,要么条块人员配置不到位,要么将人员、责任全部推给村居,人员整合没有带来工作效能的提升。 (三)未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缺乏网格化运作的基本工作制度,部门、镇街、村居、网格员职责不清晰,人员下沉、信息收集、问题处置缺乏统一规范。 (四)基层服务管理创新不足。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服务管理热情不高,各村居组织和发动能力不足,主动创新能力有限,缺乏综合服务功能,面向居民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 办 法: (一)进一步整合资源。一是继续完善我区人口、法人机构、城市部件、地理信息四大数据库建设,人、房、物、事相互关联,为服务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推进村居政务服务站的建设,把对口服务的人员、机构、费用、设备整合下沉,为服务管理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将镇街聘用人员整合下放网格,分批下沉职能部门力量,定人、定岗、定责,增强基础网格执法力量,逐步引导党员干部、业委会、村民代表、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入格,延伸网格管理服务触角。 (二)理顺部门与社区职责。制定规范性文件,明确部门、镇街、村居权责,严格限定入格事项,事项入格需同步做好人、财、物的下移,彻底解放村居手脚,使其能全力开展服务创新的本职工作。 (三)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形成“熟人社会”。依托社会组织的专业背景,提供各类便民服务促进居民沟通熟络,在社区内形成“熟人社会”、“信任社会”,形成各类兴趣爱好团体,逐步引导其参与到社区管理和志愿服务中,实现居民自治氛围。 (四)其他值得借鉴的做法。一是对大型社区的管理。加强党委和政府的管理力度,下沉执法力量,分割小区成立业委会,建立兴趣组织,增强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话语权,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区和谐。二是对数据采集的机制。对网格员数据采集量进行奖励,提升网格员主动采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解决网格员普遍待遇低、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