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发掘和传承黄啸侠精神,培育番禺文化品牌 |
问题内容: | 理 由: 如果讲起番禺的名人,大家一定会想到耳熟能详的冼星海。其实,番禺还有一个曾经在全国都闻名的人,他的名气不亚于冼星海,他就是抗日爱国武术家——黄啸侠。 黄啸侠,1900年生于番禺石碁镇莲塘村,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武术大师,更是抗日爱国知名人士,被武坛誉为“铁臂鸳鸯手”和“南方五虎将”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广州民体会武术教练、国术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武协主席、广州市武协主席、广州武术队教练和广州体育学院教授等职。国内武术界对他的公认评价是精通武艺,熟悉气功,技贯南北,术通中外。 1937年日寇侵华,黄啸侠满怀救国的雄心壮志,创编了专门克制日军刺刀的“抗日大刀法”,组织抗日大刀队,亲自传授,发动群众练武卫国。受训毕业的学员分赴各地训练抗日军民,在淞沪战役上,十九路军的广东子弟兵夜闯军营挥大刀勇杀日寇,令日军闻风丧胆。 1957年,黄啸侠参加全国第一届武术观摩会中荣获金牌,也是广东武术运动员在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比赛中的第一面金牌。赛后,时任国家公安部部长贺龙元帅认为黄啸侠练步拳实战性强,适合公安干警使用,邀请黄啸侠为全国公安干警传授练步拳和擒拿术。 黄啸侠自创的拳法独树一帜,自成一家,《黄啸侠拳法》由国家体委命名,并列入中国传统武术系列的独立拳种。2008年,广州市体育局、市武协等组织追授予黄啸侠“武术特殊贡献奖”。2011年,《黄啸侠拳法》被列入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啸侠不仅武艺超群,更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人勤俭节约、温厚待人、乐于奉献,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们认为,黄啸侠及其精神不仅是石碁镇财富,更是我们全番禺人的宝贵财富。近年来,石碁镇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传承和推广黄啸侠武术文化及其精神,但仅靠镇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迫切希望番禺区能把黄啸侠及其精神作为重点文化品牌进行打造。
办 法: 一、成立区级机构,挖掘整合黄啸侠文化资源 成立番禺区黄啸侠文化品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搜集整理黄啸侠生平事迹和文化资料,深挖黄啸侠武术文化内涵,打造番禺名人文化品牌。 二、做好文化传承,弘扬黄啸侠武术文化精髓 一是将黄啸侠拳法申报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将石碁镇申报为“全国武术之乡”。 二是引入社会资本,筹拍以黄啸侠为题材的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电影电视作品,利用全媒体效应,在全社会掀起弘扬爱国尚武精神的新热潮。 三是在中小学全面推广黄啸侠拳法,融入体育教学和广播操,并将黄啸侠抗日爱国事迹编入乡土教材。 三、借助全区力量,打造宣传阵地 一是修葺黄啸侠故居,建设黄啸侠纪念馆,打造名人文化旅游品牌。 二是建设黄啸侠健身广场,对黄啸侠的人品、武德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打造省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基地。 三是结合石碁镇塱边村松露小学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连片打造番禺区抗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传黄啸侠的抗日爱国精神。 四、通过外宣途径,提升知名度 将黄啸侠事迹、文化纳入番禺区的外宣片和外宣资料,并将此名人文化品牌向广大海外侨胞宣传,提升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取各届支持。 五、举办纪念活动,发扬爱国精神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借此机会举办区级纪念活动,融入黄啸侠的抗日爱国事迹宣传,展示番禺人民抗日爱国精神,引起媒体关注和公众认识。向群众推广黄啸侠拳法,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并以“黄啸侠”冠名区级武术比赛等活动,提高宣传效应。□ |
问题答复: | 区政协石碁工作室: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发掘和传承黄啸侠精神,培育番禺文化品牌”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近年来,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岭南文化名区的工作部署,区相关部门对挖掘整合黄啸侠资源十分重视。区政协常委会将“挖掘整合爱国武术家黄啸侠资源,培育番禺文化品牌”纳入2015年重点调研课题,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调研,形成《关于挖掘整合爱国武术家黄啸侠资源培育番禺文化品牌的建议》。区文广新局制订《区文广新局“以爱国武术家黄啸侠为载体,加强我区文化传承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分课题调研方案》,成立分课题调研工作组,分课题调研组下设办公室和文物保护、非遗项目和文艺作品、拳法传承和体育场地、展示厅建设等四个工作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并分步开展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工作,形成《“以爱国武术家黄啸侠为载体,加强我区文化传承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分课题调研报告》。该份材料对黄啸侠拳法简介、传承现状、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以及保护工作建议等作了详细的阐述,为今后开展黄啸侠拳法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目前,挖掘整合爱国武术家黄啸侠资源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主要有: 一、点面结合广泛搜集资料 黄啸侠本身其人物鲜活,德艺双馨,区、镇及有关部门已达成共识。目前,石碁镇牵头组织编制了黄啸侠生平表,并以生平表为主线,走访拜会了黄啸侠故居、后人、弟子、传人以及曾工作的广州体育学院等,不断增加资料搜集的广度和深度。 二、黄啸侠武术传承基地建设开始启动 2014年,“黄啸侠武术文化展厅”落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安社学,展厅已于2015年初基本建成,正式对外开放。经石碁镇人代会表决同意,石碁文化广场将更名为“黄啸侠健身广场”,设置体育健身区域,在广场入口处建立黄啸侠铜像等,升级改造工程已列入计划。 三、黄啸侠遗产的保护传承取得进展 2008年,“黄啸侠拳法”被列入番禺区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申报广州市“非遗”项目,成功列入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黄啸侠故居被正式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今年进行初步清理,整体结构保存较好。 四、武术文化宣传有序开展 区文广新局牵头开展了以纪念黄啸侠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番禺日报社等媒体作了系列的宣传报导;区广播电视台打造的黄啸侠专题片《南国虎将黄啸侠》制作基本完成,拟先在番禺播出,随后争取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并可在区镇等重要活动场所宣传;以黄啸侠拳法为基础,编制地方民谣《黄啸侠之歌》和广场舞,在推广中受到好评、广受欢迎;区广播电台筹备制作20集广播剧《黄啸侠传奇》。同时,在石碁镇健身广场开展为期半年“黄啸侠武术传承推广活动”,举办一系列黄啸侠武术文化研讨会,编辑番禺武术文化黄啸侠专辑文史资料等都在筹备或推进中。 五、黄啸侠武术进校园成效初显 2010年石碁镇小龙小学引入黄啸侠武术,编制《黄啸侠少儿拳法》教学读本,开设黄啸侠武术周末训练班,组织武术班学生参加各项比赛、表演,起到锻炼师生体魄、弘扬传统武术的作用。 六、深入开展黄啸侠拳法研究 石碁镇与广州体育学院达成将《黄啸侠拳法及其武学思想研究与应用》的“横向研究课题”的立项和合作意向,将有序开展黄啸侠资料文献的搜集工作、筹办多场学术研究会、开展黄啸侠拳法的口述历史研究等。 七、后续工作 下一阶段,区相关职能部门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发掘和传承黄啸侠精神,主要工作有: 一是争取省财政支持建设黄啸侠健身广场。区文广新局(体育局)将争取广东省乡镇农民健身工程专项资金20万元,支持石碁镇黄啸侠健身广场的建设,增设少儿体育健身设施、健身路径、武术演练区、休闲健步区、广场舞轮滑运动区等。 二是计划在有关学校开展推广黄啸侠拳法。区教育、文化体育部门拟将毗临黄啸侠健身广场的石碁镇中心小学作为黄啸侠拳法重点推广学校,将黄啸侠拳法作为特色课程来推广学习。先由黄啸侠拳法传承人培训学校体育老师,由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纳入学生大课操内容。业余时间,可组织学生到黄啸侠健身广场展演,在市民群众中进行推广。 三是继续对黄啸侠旧宅采取保护措施。黄啸侠旧宅,2011年被正式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该建筑为晚清砖木结构两间两廊民居,整体结构保存较好。房屋左侧有一小院,据其后人介绍是黄啸侠平时练功习武的场所,现无人居住,屋内保留有少量原物品及陈设,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对于故居的保护维修,区文物办计划给予专业指导和一定的经费支持,建议业主恢复房屋左侧黄啸侠用做习武的小院原貌,根据其后人回忆恢复屋内原生活陈设,并加以黄啸侠生平介绍及相应的图片,在院内适当位置立一尊黄啸侠习武的塑像以供瞻仰。 四是继续完善黄啸侠武术文化展示厅的建设。黄啸侠武术文化展示厅已于今年初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下一步,区文化部门将继续指导石碁镇文体服务中心参照“叶问纪念馆”对所搜集整理关于黄啸侠生平事迹和黄啸侠拳法发展的图文资料用以制作展板,同时由黄啸侠后人、黄啸侠拳会和广州体育学院等提供黄啸侠生平遗物和有关物品、实物资料等用作展示。同时,对室内布展给予指导,协助石碁镇制作方案,结合同安社学的建筑风格采用岭南文化元素完善室内布展,完善各功能场室的建设,让参观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也能对黄啸侠武术文化精髓和爱国主义精神有深刻的认识。 五是继续做好黄啸侠拳法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目前,黄啸侠拳法已核定公布为区、市两级非遗项目代表性名录。传承人黄健波为番禺区第一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陈昌棉为番禺区第二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区文广新局、区非遗中心分别拨出5万元、3万元用于莲塘村文化室(“农家书室”)和“黄啸侠武术文化展厅”建设。区财政也分别于2012年、2013年、2014年向区级传承人黄健波发放补助经费1600元、2200元、2000元。下一步,区非遗中心继续通过文化遗产日、非遗进校园、传统节日非遗展览等方式促进“黄啸侠拳法”的宣传推广,并借助媒体力量,为其提供更广阔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指导保护单位搜集更加完备的关于黄啸侠拳法的相关资料,建立和完善黄啸侠拳法非遗档案,促进非遗项目档案材料记录保存的常规化、制度化。同时,协助保护单位审核、修改申报书等申报材料,为申报更高一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打下基础。下一步,区文化部门将计划指导保护单位创作体现黄啸侠武术文化精神的音乐或歌曲,作为展示黄啸侠拳法的专用音乐,让大众从感官上加深对黄啸侠武术文化的认识。 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