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5年 > 2015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 关于解决儿童就医难的建议
问题内容:

  由:

随着冬春季节交替变化,小儿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进入高发期,番禺区中心医院儿科门诊量达1500-2000人次,导致儿科出现“人山人海”过度拥挤的现象。区中心医院所有能调动的人手全部安排在一线,晚上八点半,儿科主任仍在急诊一线;凌晨两点多,白天要上班的帮班医生仍在为病人看病。儿科病人量持续增多,医院的儿科医生连续一个多月高强度接诊。

挂号排队,检查排队、缴费排队……许多家长都对“排队三小时 看病三分钟”颇有怨言,为何总是要排队?

近几年,我国迎来生育高峰,婴幼儿的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现有0-14岁儿童2.3亿人,但是,针对儿童的就医场所却非常有限。综合医院对儿科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因为儿童用药量少、辅助检查少、收费项目少,医疗收入明显低于其他科室,所以,在综合医院,儿科日益沦落为“边缘”科室。另外,专科的儿童医院数量严重不足。据报道,我国专科儿科医院的数量约60多家,仅占医院总数的0.52%。目前,在我国平均每一千名儿童只拥有0.23名儿科医生,而美国平均每一千名儿童就有1.45名儿科医生。按照美国的儿童人口和儿科医生的比例计算,如果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增加50万名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数量极度缺乏,还不断地大量流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儿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后,儿科专业停止招生。现在的医生基本没人愿意干儿科,因为这个专业是一个职业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医院不重视、家长不理解的行业。另外,因儿童的免疫力不足,极易患感染性疾病,大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儿科关系密切(手足口病、甲流感、禽流感、麻疹等),更增加了儿科医生的负担。此外,小儿病情变化很快,又不能表达,从医难度大,对医生的要求也高。所以,近年来儿科医生不断流失。一份资料显示,近15年来,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人。以上诸多原因导致了儿童的就医难。

 

  法:

儿科就诊难,只是目前医疗体制下集中呈现的“爆点”之一,背后反映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疗改革亟需突破深水区等根本性问题。从长远来讲,根本解决儿科“看病难”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1、建立儿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高校重新招收“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的学生,吸引更多人才修读儿科专业。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难度较大,有关部门应给予足够关注及投入,切实解决从业医生培养的问题。

2、建立良好的、吸引人才的岗位体制。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医院应提高对儿科专业和儿科医生的重视,对儿科的发展,给予多层次、多角度的关注。提高医生的从业积极性及自豪感。建议加大对儿科的补贴,特别是加大对儿科医生劳动报酬的补贴。从国家层面讲,我们的医疗体制改革一定要触及医务人员的劳动定价,让他们的付出与收入成正比。

3、完善合理诊疗模式缓解“儿医荒”:①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增加儿科床位,增强大医院对儿童诊疗服务能力。综合医院的儿科依托医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解决儿童疑难重症方面更具优势。②加强网上预约。各大医院已实施了多种方式的免费预约挂号服务,市民可通过114电话、各院网站、现场等形式预约挂号,进一步加大号源开放,并增加专科号、普通号的预约,开通预约挂号实时支付功能,方便病人挂号。③开设疑难病会诊中心,针对患者病情不能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复杂,提供多学科专家会诊,给出妥善治疗方案。④建立儿童医院和综合医院儿科、小型医院儿科以及社区和乡村门诊儿科的三级儿科队伍的框架结构,应尽可能地在各个社区医疗门诊或乡村医疗门诊中,培养1名掌握儿科基本知识的医师。对这些医师进行培训的重点是要把握好儿科疾病的判断,做出重病和疑难病的筛选,及时将患儿转到上级儿童医院或大医院儿科住院。
问题答复:

包文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儿童就医难的问题”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儿童的诊疗就医成了大众关心的焦点。目前,虽然国家鼓励和支持民营医院的发展,弥补医疗资源不足。但由于儿童病患医治的成本高、利润薄、风险大,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民营医院不愿意开设儿科门诊,所以患儿的医治主要靠公立医院。然而,现有的公立医院儿童专科资源配置不足,使儿童看病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医疗卫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局对卫生事业发展高度重视,投入逐年提高,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近年来,我局在缓解儿童就医难问题上做了三方面的努力。

一、引导更多的人才从事儿科专业

目前,儿科医师短缺的状况着实令人担忧,人手缺乏,加剧了患者就诊的难度。而就诊轮候时间过长,就医时间变短等就医环境变劣,则让患者对儿科医生心生怨言,反过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矛盾,让更多医学生对儿科望而却步。

为缓解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卫医考委办发20155号),结合岗位实际工作需要,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加试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与当年临床类别执业医师执行相同合格线,通过加试成绩计入总成绩才能达到当年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全国统一合格线的人员,在授予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时,限定在相应专业岗位(院前急救、儿科)注册。我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在工作中广泛宣传发动,引导更多的医学人才选择儿科专业,解决儿科医师短缺的困境。

二、提高待遇,加强儿科医生队伍建设。

儿科医师执业风险高、压力大、待遇低,没有吸引力,儿科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造成综合医院儿科不断萎缩,儿科人才流失,使儿童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近年来,我局坚持引导辖区内公立医院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行绩效工资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适应医院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重绩效、重贡献、向优秀儿科人才和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树立个人收入靠贡献的意识,规范工资管理,平衡内部分配关系。

三、合理布局资源,完善诊疗体系。

1.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增强大医院儿童诊疗服务能力。科学统筹医院转型升级,我局积极协调指导我区医疗机构科学、客观、准确地申报创建二甲、三甲医院。石碁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南村医院和钟村医院已成功创建二甲医院。何贤纪念医院已递交三甲评审申请,有待正式评审。石楼人民医院正进行软硬件的改造,为将来申请评二甲医院作准备。结合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区内所有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必须设置儿科,推进儿科标准化建设、增加儿科床位,加强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番禺区重症儿童救治中心整体设置在何贤纪念医院沙湾院区,大大改善了儿童就诊环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212月落户番禺,近期规划增建儿科医疗科技楼,新增床位600张。我局也正按广州市政府要求,近期规划筹建番禺区儿童医院,床位350,以上几项措施,可大大缓解儿童就医难的问题。

2.提高基层儿科服务能力。按每个镇(街)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则,全区设置建设1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辖区划分、人口数量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点,设置建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标准化建设,不断扩大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受惠面。医疗机构规划布点力求城区达到15分钟步行距离内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在30分钟步行距离内有公共医疗机构,形成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面向全体城乡居民,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上,除了全科医学外,增设儿科、内科等科目,重点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生的全科、儿科服务能力。并在人员招聘上,有针对性的倾斜。根据《番禺区卫生局关于印发聘请退休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和《番禺区卫生局关于指派中医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工作的通知》要求,统筹安排大医院拟晋升副职称以上的医师到社区工作。为解决社区缺少“名医”的状况,目前有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请了10名退休专家坐诊,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3.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探索各种预约挂号方式。通过医保统筹政策的引导,利用价格杠杆对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的收费和医保报销标准,并逐渐拉大差距,来引导患者分流、合理就诊,引导和调节病人的一个流向。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为模式,大力推进区中心医院、何贤纪念医院为龙头,镇街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的医联体试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也有助于解决看病难。各大医院已实施了多种方式的免费预约挂号服务,市民可通过微信、114电话、各院网站、现场等形式预约挂号,以破解“排队大半天、看病几分钟”的“就医难”现状。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儿童就医难问题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