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内容: | 理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番禺作为岭南广府文化的孕育和涵养之地,物宝天华,人文郁盛。唐宋以来、特别是经过明清时期的发展,番禺已成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广府文化核心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时期,番禺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增后劲,狠抓民生实事,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市民在文化方面有普遍的“获得感”。但也存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文化名人品牌培育不够等问题。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如何通过“十三五”各项目标的实施,更好地发挥番禺的传统文化优势,克服我们公共文化资源与服务不均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困难,进一步拉高民众“获得感”,民盟番禺区委就促进文化发展提出些建议。办法:一、加快推进新图书馆建设,将其打造成智慧图书馆,发展成为文化活动中心甚至生活中心。1、加快立项建设智慧型新图书馆,让其早日服务于市民。新图书馆应尽可能与剧院、展览馆或音乐厅等文化设施建在一起,以便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各类读者;要创新传统管理和服务方式,服务时空应该得到延伸,时间上24小时不间断服务,空间上跨越地理局限,延伸到家庭、课堂甚至任何配备网络的场所,变得无处不在;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增加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在拓展育人新功能方面的更多模式。2、让新图书馆成为市民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将举办研讨会、展览和培训班等作为图书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阅读、电脑运用、制作幻灯片以及举办音乐会等,开展品质阅读校园或社区行、分享交流会等,社区读书爱好者和文化名人同台朗诵,切磋交流,让市民走进新图书馆便能亲身感受到它的价值所在。赋予其更多新使命,阅读成为培养社会能力的方法,提供的图书被期望用来助推“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教人们如何成为好公民,提高鉴赏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与他人一起参与社会生活。3、让新图书馆成为市民生活中心。图书馆不仅仅拥有丰富的藏书,建筑物采用透明设计,力求模糊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区别,配备足够的可随时上网的电脑,还应该有一个美丽的公共花园和引进民间资本经营的电影院、咖啡厅。在这个“空间”里,可以使用手机,可以吃东西,甚至玩电脑游戏。电影院可以播放经典的外面买不到的电影。图书馆咖啡厅作为图书馆附加服务的中心被引入到室内布局中,形成大开间的一站式入口功能和开放布局,让咖啡厅也成为环境温馨舒适、设备资源齐全、功能集中的信息获取、知识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场所。二、优化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1、整合现有文化体育资源。整合、优化布局街(镇)、村(居)文体小广场,致力于把新建文化设施落实到群众最多、最需要的地方,重点消除文化设施建设空白点,缩小公共文化服务半径;加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修缮维护资金的配套,减少因年久失修造成的设施弃置率。2、用好用活村(社区)文化室。根据各村(社区)经济条件、公共服务空间以及群众对传统文化体育需求,适当调整各村(社区)文化室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对于有提升空间、带有示范性的,将其打造为综合性文化室;对于文化室较薄弱的村(社区)要重点扶持和引导,结合周边村(社区)文化室的服务功能,形成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圈。3、综合利用基层文体设施。对于新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常规管理,加强文化、体育、教育、民政等部门资源的整合,打造一批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文体设施。4、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尽可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三、保护、传播和活化利用番禺优秀文化遗产,培育和增强市民对番禺传统文化的“获得感”1.加大番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力度,设立和完善专门展示场馆,增强番禺普通市民对社区传统文化再造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在继续保护弘扬广东音乐私伙局、龙舟文化、诞会民俗文化、广绣、砖雕等基础上,完善沙湾广东音乐馆、设立集中展示番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场馆;将传承非遗项目与举办诞会民俗节庆及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紧密结合,加大非遗的传播力度;2.丰富和完善番禺文博场馆历史文化专题陈列,加大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村镇、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和活化利用力度,增强番禺普通市民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知度和“获得感”。加强对番禺文博的整理研究,丰富和完善番禺博物馆历史陈列,必要的时候在适当的地方设立番禺博物馆分馆;依托“三旧”改造,加大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文化村镇、文物保护单位与相关的地方历史、家族宗族文化、历史名人等的展示融合;在沙湾古镇、大岭古村、余荫山房、莲花山旅游区、石楼善世堂等适当的地方建立文博等展示场馆和街区。3.深入挖掘和弘扬番禺历史文化名人史迹,修缮开发相关景点,让番禺市民得以探访和传承南粤先贤的优秀精神和品格。建议在打造冼星海、沙湾何氏三杰、黄啸侠等名人史迹品牌的基础上,整合新造、化龙两镇相关资源,继续挖掘和培育“岭南三大家”之首、我区唯一入选首批“南粤先贤”的屈大均文化品牌,建设“翁山故里”景区,修缮屈大均家族墓地,按照清代建筑风格重新设计墓道牌坊和思贤亭;修缮民国八泉亭,保护利用好莘汀屈氏大宗祠及周边民居,重设翁山纪念馆,系统整理屈大均事迹并进行展示,同时恢复祠堂前广场,安放屈大均塑像,树立原有的旗杆夹;修建一条石板路把屈大均家族墓、八泉亭和屈氏大宗祠连接起来。4.促进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合作,加大番禺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力度,增强番禺青少年对本土历史文化的认知感、认同感和“获得感”,培育文化自信。鼓励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番禺地方历史、非遗文化、历史名人等乡土文化教材或读本,并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本地历史文化知识列为特色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支持开展文博和非遗进校园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