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在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各个领域,低碳生产生活理念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效果明显,环境综合竞争力居全市前列。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交通行业低碳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我区是人口大区,户籍人口有83.4万,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约127万,加上“华南板块”和“大学城板块”的人口,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超过300万,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严重倒挂,人员构成复杂,市民利益诉求多元,保障基层群众民生和社会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随着番禺区汽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我区主干道拥堵指数直线上升,市民出行时间大为增加,汽车尾气排放也在增加。加快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契合了绿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加快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变,减轻道路交通压力,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交通资源合理配置,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倡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出行的生活模式,从而营造出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大部分生活在社会中下层的普通市民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日常出行主要依赖于步行或自行车再接驳公交、地铁,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目前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有助于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市民。所谓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是指以步行及自行车为主体的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的灵活性是对公共交通的必要补充,慢行交通系统与公交、地铁系统的结合,能将更大范围内的出行者汇集到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引导市民采用“步行+公交(地铁)”、“自行车+公交(地铁)”的出行方式。在我区,以步行、自行车再接驳公交、地铁为主要出行方式的理想很美好,但仍然和广大市民的现实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以自行车作为出行方式更是遭遇困难重重。(一)城市慢行交通片区的规划范围太小。据2015年8月3日的广州日报头版报道,广州目前正在着手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在全市规划了1个核心区和24个外围慢行交通片区,并力求在地铁3公里范围内实现自行车接驳。从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编制的《广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示意图来看,广州目前规划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核心区和外围区除大学城外并未包括我区的其他区域范围。(二)缺少自行车专用车道,骑行空间难以满足。在过去,当小汽车远没有普及的时候,城市机动车的保有量非常有限,市民不是乘坐公共汽车就是依赖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出行,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道路都预留有自行车专用车道,极大地方便了市民骑自行车出行。后来在短短数年,随着小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城市道路开始出现了严重拥堵的现象。为解决城市道路拥堵的问题,许多城市不断扩宽机动车道,取消自行车专用道,企图通过改造原有道路规划来达到治堵目的。由于没有自行车专用道,骑车市民只能在机动车道中穿梭,险象环生;或者在步行道上穿行,人车争道,这种情况对骑车人和行人都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交通事故频生。(三)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未能实现与公交、地铁系统的充分接驳。我区如同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在机动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大,如修建大型停车场、拓宽道路、建设立交桥等,为机动车的出行提供了很多便利。与之相对应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匮乏却成为了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一块短板,尤其是自行车的停放场所等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骑车市民的出行需求。(四)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偏少,政府财政补贴不足。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变,每人一辆自行车已经不太切合实际。公共自行车,这种全新的交通方式已逐渐被市民接受,成为人们公交地铁换乘、上班、购物的短途代步工具。目前,虽然我区推出了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却存在着政府财政补贴不足、服务网点偏少或布局不合理、租车容易还车难、不能通借通还、污损严重、使用不方便等问题,极大地降低了市民租车的意愿,导致公共自行车使用效率低下。(五)市民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认识仍有待提高。个人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也会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产生影响。目前许多市民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环保意识亦不是很高。在主观上,人们习惯于把拥有小汽车看作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认为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有损自身形象,是一种贫穷和落后的表现,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一种追求环保、以环保为荣的风尚。办法:一、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首先应有发展慢行交通的意识,确立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在整个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地位。鉴于广州目前规划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核心区和外围区除大学城外并未包括我区的其他区域范围,建议区政府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确定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原则、功能定位和设施布局。根据我区的城市规模、自然条件、交通需求、公共交通设施等,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专项规划,结合道路系统规划确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网络布局,建好自行车配套路网。二、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供道路保障。一是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完善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新建及扩建的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应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城市支路和居住区道路,应设置步行道。我区可因地制宜地设置自行车专用道,系统完整地串联起全区各个核心区域的自行车交通系统,用明亮的颜色充分标识,突出自行车专用道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作用。二是结合城市水体、山体、绿地,建设步行和自行车休闲道路。在城市河道整治、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尽可能规划建设自行车路网,在城市河道两侧的亲水空间设置步行道,在郊野公园、湖泊周边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方便市民休闲、健身和出行。三是参照设置公交专用道的做法,制定规范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的使用规则。明确禁止以任何形式非法占用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相关职能部门对违规擅自闯入占用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行驶和停放机动车、建筑企业占道围闭施工、商业企业占道摆放经营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还行人和骑车人以路权。此外,还要合理布设公交站点,设置公交港湾,减少公共汽车进出站对自行车出行的影响。三、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自行车驻车换乘。(一)由区政府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对全区慢行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提高借还车便捷化,全区统一经营方式,网点合理有效铺开,实现不同经营主体间可以随借随还,费用支付电子化;轨道交通车站、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应当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集散量较大的公交车站应当尽可能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利用闲散场地或合理提高现有场地利用率,方便自行车与地铁、公交车、客运站等人群聚集地的无缝换乘;租借车网点做好服务工作,如提供修车、打气筒、雨具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措施。(二)新建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规划配建自行车停车设施的指标要求,确保自行车停放空间。鼓励居住区、公共设施为自行车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和方便的停车设施。大型公共建筑、名胜古迹、公园、广场应当按照专项规划的要求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三)加强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的环境建设。在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的建设过程中,要合理选择道路铺装材料,确保路面平整。加强城市道路沿线照明和沿路绿化,建设林荫路,提高舒适性,改善出行环境。在城市次干道及以上等级道路、机动车和自行车交通量较大的支路,合理设置护栏、阻车桩、隔离墩等设施,防止机动车进入步行道或穿行自行车道,保障行人安全。(四)结合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加强步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及附属设施的养护和维修。在设计和建设自行车专用车道时,因势利导,路面宽的,直接分设自行车道;路面窄的,可考虑将自行车道架空。这样,既不影响机动车的运行,自行车又能畅通无阻,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立体分流。建议循序渐进,从点到面铺开自行车交通的建设。在市区部分主干道(如番禺大道、桥兴大道、大北路等)、中学、地铁口、大型商场和各景点周围建设自行车交通网点,先行先试,积累成功经验后再扩大推行范围。四、加大财政补贴支持力度,鼓励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对照《广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完善我区关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规划、投资、建设、运营、开发等各项工作。此外,建议区政府加大对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单位的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其发展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使公共自行车成为一种公共资源或社会产品,为市民出行提供最大便利。五、加强环保节能观念的教育和宣传,培养社会慢行文化。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制作公益广告片,宣传推广好的典型,在整个社会提倡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慢行交通方式,增强市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将环境友好、节约能源塑造成社会的主要价值观,让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效仿国外政府官员和社会名人起带头表率作用的做法,从政府公务员和知名人士中开始逐步推广使用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引领广大市民共同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