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自实施“新医改”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区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深入推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取得显著工作成效。我区规划建设的61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于2014年底全部建成,目前已运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50间。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1.人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多种用人机制,人员不稳定,部分员工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存在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定岗、定薪、不定人的政策,无固定编制,很多职工人事关系仍在医院,人员归属感不强。人员技术层次较低,医务人员基本是中级或以下职称,缺乏高年资、高技术职称医务人员指导且人员提升平台不高。目前,我区建成未运作的11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7间是因缺乏医护人员导致无法开始运作。2.医护能力培养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财务、物质、业务、管理“五独立”运作,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与辖区医院脱离业务联系,独立招聘人员,自行培训,人员技术能力提升困难,长期在社区工作,临床经验积累少,规范的培训难以进行。年轻医务人员缺乏锻炼机会,成长缺乏空间,职业生涯欠缺畅通。医务人员大量时间参与公共卫生任务,全科基本医疗服务量不足,长期脱离医疗临床,虽然制定有定期安排人员到医院进修学习的计划,基本上均因为在岗人员紧缺而不能实施,导致医生缺乏继续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技术能力退化严重,医疗技术得不到群众认可,造成群众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信心不足。3.信息化建设滞后,跟不上公共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例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的衔接问题需尽快解决,政府光纤不稳定,时常出现故障,降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影响群众就医报销工作。4.政府的投入不足。人口基数仍然按多年前的辖区人口来计算,没有按目前实际人口进行核定,流动人员基数众多,实际管理的人口远远大于应配备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应对考核,考核指标多且严格,但没有增加相应工作人员,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工作安排很被动。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足,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认知度低,仍停留在只解决医疗服务,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从性低,使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有困难。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不足,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6.后勤保障服务跟不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如交通工具、消毒物品供应和保安保洁等工作。7.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还须进一步提高,深入社区深入家庭还做得不够。办法:建议探索“医院管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是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如何“守得住”,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是关键。专业能力建设需要一个庞大的服务系统支撑,人才的持续培训和锻炼,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分级诊疗的双转与分工,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等等,离开了辖区医院这个专业平台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难以为继。建议在我区试点探索“医院管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模式,由辖区医院或医联体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给予人员编制、经费资助和补贴,下达考核指标,由辖区医院或医联体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具体运营管理,医院或医联体下派医疗技术骨干支持社区工作,社区医务人员有机会到医院轮训,改变“社区收支两条线”的运营模式,推动“按工作量、工作质量计算绩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积极性,职业生涯有奔头,分级诊疗有机制,技术支持有保障,管理后勤有支撑。近几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推进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医联体。在具体做法上,建议考虑借鉴以下模式:1、上海市模式,如上海卢湾区医疗联合体共由7家医疗机构组成:三级医院为瑞金医院,二级医院2家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卢湾区中心医院)、卢湾区东南医院,一级医院4家为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内就医的便捷性更为突出,如有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以优先享受门诊、住院的转诊通道,可在社区预约专家门诊等。2、武汉市大医院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式,此次托管是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决策权、人员调配权、资产使用权、财产管理权全权委托给大医院,由大医院直接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事务,实现人才、医疗、资产的“三通”,但举办主体、法人地位、公益性质、基本职能、产权关系、人员身份不变。3、我区的新造镇、化龙镇的“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