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6年 > 2016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51关于探索医院管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议
问题内容:

理由:自实施“新医改”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区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深入推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取得显著工作成效。我区规划建设的61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于2014年底全部建成,目前已运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50间。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1.人才匮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多种用人机制,人员不稳定,部分员工素质不高,工作积极性低,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存在很大的障碍。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定岗、定薪、不定人的政策,无固定编制,很多职工人事关系仍在医院,人员归属感不强。人员技术层次较低,医务人员基本是中级或以下职称,缺乏高年资、高技术职称医务人员指导且人员提升平台不高。目前,我区建成未运作的11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有7间是因缺乏医护人员导致无法开始运作。2.医护能力培养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体制是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财务、物质、业务、管理“五独立”运作,由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统一管理。与辖区医院脱离业务联系,独立招聘人员,自行培训,人员技术能力提升困难,长期在社区工作,临床经验积累少,规范的培训难以进行。年轻医务人员缺乏锻炼机会,成长缺乏空间,职业生涯欠缺畅通。医务人员大量时间参与公共卫生任务,全科基本医疗服务量不足,长期脱离医疗临床,虽然制定有定期安排人员到医院进修学习的计划,基本上均因为在岗人员紧缺而不能实施,导致医生缺乏继续学习的机会与平台,技术能力退化严重,医疗技术得不到群众认可,造成群众对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信心不足。3.信息化建设滞后,跟不上公共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例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的衔接问题需尽快解决,政府光纤不稳定,时常出现故障,降低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影响群众就医报销工作。4.政府的投入不足。人口基数仍然按多年前的辖区人口来计算,没有按目前实际人口进行核定,流动人员基数众多,实际管理的人口远远大于应配备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应对考核,考核指标多且严格,但没有增加相应工作人员,一旦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工作安排很被动。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足,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认知度低,仍停留在只解决医疗服务,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从性低,使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有困难。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设备不足,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6.后勤保障服务跟不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如交通工具、消毒物品供应和保安保洁等工作。7.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还须进一步提高,深入社区深入家庭还做得不够。办法:建议探索“医院管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是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如何“守得住”,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是关键。专业能力建设需要一个庞大的服务系统支撑,人才的持续培训和锻炼,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分级诊疗的双转与分工,诊疗信息的互联互通等等,离开了辖区医院这个专业平台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难以为继。建议在我区试点探索“医院管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模式,由辖区医院或医联体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政府以“购买服务”方式,给予人员编制、经费资助和补贴,下达考核指标,由辖区医院或医联体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具体运营管理,医院或医联体下派医疗技术骨干支持社区工作,社区医务人员有机会到医院轮训,改变“社区收支两条线”的运营模式,推动“按工作量、工作质量计算绩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积极性,职业生涯有奔头,分级诊疗有机制,技术支持有保障,管理后勤有支撑。近几年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推进建立大医院带社区的服务模式和医疗、康复、护理有序衔接的服务体系——医联体。在具体做法上,建议考虑借鉴以下模式:1、上海市模式,如上海卢湾区医疗联合体共由7家医疗机构组成:三级医院为瑞金医院,二级医院2家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卢湾区中心医院)、卢湾区东南医院,一级医院4家为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内就医的便捷性更为突出,如有完整的健康档案,可以优先享受门诊、住院的转诊通道,可在社区预约专家门诊等。2、武汉市大医院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模式,此次托管是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行政决策权、人员调配权、资产使用权、财产管理权全权委托给大医院,由大医院直接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事务,实现人才、医疗、资产的“三通”,但举办主体、法人地位、公益性质、基本职能、产权关系、人员身份不变。3、我区的新造镇、化龙镇的“医院社区一体化建设”模式。

问题答复:

刘付强等委员:你们提出的“关于探索医院管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情况(一)根据编制数积极招聘人员。区人社局按区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机构编制使用数,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规范完成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34个编制的岗位设置工作。根据区机构编制部门确定的编制情况,同步进行多次调整,随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岗位健全。同时,积极协助卫生部门落实人员配备,共进行编制备案13次,累计审核9100人次;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完成招聘方案设置、笔试、面试、考察等人员招录工作,共进行公开招聘3次,累计招聘450余人,其中2015年招录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144名;2016年1至6月共招录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86名。(二)多途径提升社区人员水平。2008年起,我区率先开展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共培训118人;2014年起,先后组织17人参加在中山大学举办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项目,1人参加在广州医科大学举办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学员培训项目。与区中心医院等大医院合作,选派社区医务人员到上级大医院为期1-2月的进修培训,2015年共安排94人次到大医院进修。采取区和镇(街)医院中级以上医师多点执业的方式,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人员比例不足的问题。钟村医院派驻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到石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韦涌站坐诊,区中医院安排中医内科医生到中心坐诊。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解决社区无“名医”的难题,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的退休专家有19名。2015年,我区邀请了第三方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意度进行调查,辖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感到满意,总得分91.13±6.84分,处于“很满意”区间(90分以上),环比增长1.58%,同比增长8.07%。(三)社区人员职称水平稳步提升。现已运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121间,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5间,人员909名,其中专业技术级别结构:副高23人,占总人数的2.5%,中级320人,占总人数的35.2%;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学位)7人,占总人数的0.8%,本科学历602人,占总人数的66.2%,专科学历248人,占总人数的27.3%,中专及以下学历52人,占总人数的5.7%。2016年,共有200人参加卫生初中级考试,72人参加高级职称实践能力考试。(四)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完成“健康包进家庭、健康小屋进社区,健康通配医生”验收,发放了1000套家庭健康包向居民提供居家监测服务,在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居委安装了健康小屋,发放了36台健康通,提供移动建档、随访等服务。部署区域体检系统,实现体检业务过程智能化管理。上线预防接种信息平台(疫苗宝),提供疫苗日接种提醒、预约登记、接种点信息通知、医生在线答疑及疫苗百科查询服务。按全区番禺区持民生卡就医工作的计划,已完成了社区系统接口改造,人员培训、宣传等相关前置工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据统计工作,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绩效管理系统。(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6年,区财政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6000余万元,房屋建设费300万元,设备购置经费800万元。5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15种核心设备,主要有200毫安X光机或DR、B超机、全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电解质分析仪等。12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或租赁了小汽车,解决工作人员下乡工作问题。统一对1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保安保洁工作进行招标。(六)广泛深入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村(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接受度不断提高。2015年,16间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诊疗人次数达1419840人次,比去年上升15.1%,中医诊疗424323人次,较去年增长36.3%,理疗115873人次,较去年增长95.6%。在60多个村(居)委全面启动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各个村居委张贴团队服务的相关信息,将服务触角伸展到社区居民的家中,签约居民人数达5888人,重点人群签约4161人。向常住人口免费提供12大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建设了800户“健康家庭”,开展全民健康体检活动,重点人群体检率为74.34%,全人群体检率为48.22%,累计建立1232472份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86.82%,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63582份。(七)加强培训提高服务意识。2015年,对新入职的120余人开展医德医风及岗位职责培训班,使新入职人员对社区服务工作岗位职责的认知,尽快转换角式,投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二、存在问题(一)人员配备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础医疗工作,工作任务在现有的人员和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的待遇偏低,流动性大。(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三)宣传力度不足。村(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认知度偏低。(四)医疗设备不足。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未配齐核心设备,不能满足村(居)民的医疗需要。三、措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我区医改大局,是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区政府历来非常重视。医改以来,按照广州市政府《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穗府〔2007〕28号)的要求,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来院办院管模式改为由政府举办的独立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任由区卫生行政部门聘任,中心及主任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依法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和法人代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合同管理。经费来源为财政补助一类拨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独立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其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政府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尽管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实施院办院管模式,涉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人员身份、资产等一系列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家、省、市没有新政策出台之前,我局认为不宜贸然改变现有模式,正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存在问题:(一)整合资源,进一步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村卫生站逐步转型升级,现已有65间转型为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站,站内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管理。将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街人口计生服务中心进行机构和职能全面整合,人、财、物统筹安排,资源合理调配使用,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继续优化现有站点的设置,推进公建配套的装修工程。推进医疗联合体的运作,建立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机制,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水平,进而推动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为留住人才,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身份”问题,拉近与周边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待遇。对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三类人员分类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人员不再从医院委派,聘用主体由医院改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正式公开招考的社区工作人员直接转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用人员,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管理。探索落实在统筹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结余的基础上,按不高于本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标准水平的20%调整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探索按省进一步加强基层机构运行机制方案要求探索全收全返模式,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三)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选派新招聘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探索与北京市新街口、方庄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进修、培训。(四)切实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通过新媒体、入户随访、义诊、宣传和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居民信任度。健全政府主导、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公共卫生安全体制。健全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巩固示范创建工作成果,以点带面推进各项工作。加强中医药服务特色建设,邀请名、老中医开设工作室。(五)多途径广泛深入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与村(居)委联合做好宣传工作,在各个村居委张贴团队服务的相关信息,将服务触角伸展到村(居)民的家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影响。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