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6年 > 2016年议案(建议)
标 题:关于解决桥南街蚬涌村征地拆迁户住宅用地指标历史遗留问题的建议
问题内容:

内容:在2009年至2010年广州迎亚运举办期间,番禺区政府在蚬涌村实施了多项市政工程,共计拆迁村民住宅66户。其中包括:开通福愉路,拆迁村民住宅30户,完善区中心医院周边路网建设;拓宽改造市南路,拆迁村民住宅9户;改造番禺大道、南堤东路,拆迁村民住宅2户;对蚬涌村大口涌、蚬涌开展河涌整治,拆迁村民住宅25户。上述市政工程工期紧,拆迁量大,拆迁户如何安置成了炙手问题。为了解决这66户村民拆迁安置问题,经区政府工作会议研究(2009年7月14日召开,《区政府工作会议纪要》〔2009〕79号),决定通过调规、整合、划拨的综合手段,在蚬涌村新村安排30亩村民住宅用地用于66户拆迁户建房。蚬涌村当时提出,新村内的30亩村民住宅用地是分配给新增分户村民建房的,并且已抽签分配完毕,将拆迁户安置在新村,占用了新增分户的建房用地,相关的村民肯定有意见。为了维护农村的稳定,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桥南街承诺通过向上级申请调整用地规划,安排30亩的村民住宅用地,解决新增分户的建房用地问题。现状:到现在,广州亚运已成功举办近6年,蚬涌村历史遗留的30亩村民住宅用地指标一直未有得到落实,其“后遗症”已相当严重,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大“症状”:一是严重影响农村稳定。现时,每天少则5至6名,多则20至30名村民到村委会反映解决住宅用地的诉求。虽然村干部尽力做好疏导工作,但局面还是难以掌控,越级上访的事件极有可能发生,不良影响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二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因历史遗留问题而形成的矛盾一直难以调和,彼此间关系紧张,缺乏信任,村干部的工作难以开展,村里缺乏和谐融洽社会氛围。三是当年已通过抽签取得住宅用地的新增分户以及后来新增加的新增分户,面临无地建房,被迫与父母兄弟合居的窘境,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这些家庭中的不少青少年还要与父母同房起居,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四是严重影响到继后一些市政工程在蚬涌村的实施。因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不少村民对近年来在村内实施市政工程表现为不配合、不支持,相关工作难以开展,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拖累。建议:安居方可乐业。现时,农村建房问题是最被广大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居者有其屋,也是广大农民的基本民生需求。农民住房问题得到解决,既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为此,建议区政府、桥南街加大力度,着力解决蚬涌村征地拆迁安置住宅用地历史遗留问题。经调研与探讨,建议以桥南街为主体,向区政府申请,将桥南街“一街一社区”项目的30亩住宅建设用地,调整到蚬涌村蚬涌路东侧(象圣中学的西侧)的区土发中心的政府储备用地。将位于蚬涌村福愉路南侧原计划用于“一街一社区”的30亩用地,调整为蚬涌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村民住宅用地。

问题答复:

高志卿代表:您在闭会期间提出的“关于解决桥南街蚬涌村征地拆迁户住宅用地指标历史遗留问题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2008年至2009年期间,为迎接第16届亚运会召开,区相关部门在蚬涌村实施了多项市政工程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经核定,实际安置66户[其中,河涌整治项目25户、南丽路(福愉路)项目30户、市南路项目11户],经2009年7月区政府工作会议研究,决定通过调规、整合、划拨的综合手段开展桥南街拆迁安置的相关工作(《区政府工作会议纪要》〔2009〕79号)。经我街向区政府申请,区政府同意将福愉路南侧30亩用地由农业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在广州市功能片区土地规划中落实了用地规模。蚬涌村蚬涌路东侧地块已由区土地开发中心申请纳入2016年经营性用地红线储备计划,并按程序办理储备手续。该地块目前控规大部分为中学用地,剩余小部分为居住用地、体育用地及公共绿地。我街现正向区相关部门申请将该地块控规调整,让“一镇街一社区”项目落户该地块。对于农村建房问题,鉴于我区农村建设用地紧张情况,区政府已明确了有关政策,不再允许新增分户农民建设独栋住宅,应建设农民公寓,集约用地。为妥善解决蚬涌村新增分户村民住宅问题,维护农村稳定,我街将继续协调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加快解决福愉路南侧30亩用地指标问题,加快推进蚬涌路东侧“一镇街一社区”地块控规调整,建设公寓式村民住宅。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农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