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 | 未雨绸缪共创我区养老事业的明天 |
问题内容: | 理由: 全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而广州也不例外,从近年人口统计资料来看:番禺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1%,低于全国8.87%、全省6.75%、全市6.62%的比例水平。但也有明显加剧的趋势,应是未雨绸缪共谋我区养老事业的时候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使那些“三无”老人、失能老人、贫困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发展多种形式的多层次的老年照料服务,让老人们有尊严、有质量地安享晚年是家庭、社会和政府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公营养老院严重不足,以及私立养老院存在着收费偏高、院舍建设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的现象,对养老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养老需要合适的场所和较大的资金,而目前发展养老事业面临土地奇缺奇贵,难觅养老院的建设用地的困境;养老的很多环节都需要资金,由于小区缺乏自我造血功能,而服务机构工作活动经费以及设施建设费用难以筹措,资金缺口较大,因此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资金和土地。 办法: (一)科学规划、积极觅地、筹措资金加快公私营养老院的建设步伐: 1.养老机构的用地,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考虑和提前规划的重要问题。养老相应的医疗服务设施、体育锻炼设施、老人活动场所等,都需要占用相应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总体规划时就要予以充分的考虑,优先拨地建养老院舍。 2.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区街道和居委会出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解决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政府要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用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和保障,使投资管道畅通无阻。尽快出台社会化养老扶持政策,提高政策优惠强度,简化审批手续,以吸引、鼓励、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二)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居家养老良性发展。目前大多数长者都是居家养老,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意义重大,符合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要让老人居家安享晚年应做好几点: 1.建立老年家庭档案。街道和小区责成人员负责为老年家庭建立档案。小区服务根据老年家庭的要求实行包干制或定期服务制。街道或小区要特别对空巢家庭组织建立联络人制度。联络人可以是健康的离退休老人、学龄青少年或其他小区内的志愿者。联络人与空巢家庭定期保持联系,有问题则按街道和小区提出的应急办法处理。如果街道或小区需要送饭的长者比较多,可以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食堂或饭馆给老人营养配餐送餐。 2.建设老人活动站。近年来,小区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小区设置了简单健身场所和老年活动之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小区标准还有相当差距。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设立专门老年人服务组织机构。如开办小区老年学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或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计算机班、外语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设立小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孤寡、独居、离异的长者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小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老年人一旦自立自强,可以大幅减轻儿女的压力,间接节约社会资源。 4.加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建立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培养高素质的小区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吸收有一定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下岗职工到小区为长者服务。同时,利用小区附近大中专院校的人力资源,宣传引导其加入助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长者无偿提供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抚慰及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服务,这种以互助服务为基础、以低收入长者为对象的小区服务新方式无疑是一种适合国情、适合我们尊老敬老传统的小区养老重要补充形式。 (三)兴办公立养老机构的同时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或公私合办养老机构。在兴办一定数量的公办养老机构的同时,借鉴外地成熟经验,鼓励私营或公私合作举办养老机构,根据入住长者的需要,根据不同的需要举办休养院、寄宿院、关怀院等养老机构,养、护、医结合,以适合社会不同的需求。 (四)学习港澳地区的经验,成立养老志愿者组织。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 (五)制定规范性法规或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养老行业急需要规范性的法律来加强行业标准以及相关内容的约束。目前国家、省、市还没有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区应当制定暂行办法以规范养老行业的行为,做到有法有规可依。 |
问题答复: | 彭颖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未雨绸缪共创我区养老事业的明天”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科学规划养老用地,加大养老服务经费投入 (一)合理规划养老设施用地。我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养老 服务事业的发展,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上统筹规划,优先保障。2014年市民政局印发了《广州市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布局规划(2013-2020)》(穗民〔2014〕32号),同年12月,第二届市规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民政局组织编制的《广州市近期实施养老服务机构地块(BA0206、BC0909、BA1004、AF0105、AT0202、AF0203、AG0661、BD0605、AH0120、AH0503、AP0505、CB0505、CA1103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其中养老设施项目在番禺区功能片区土地规划中总共落实7.66公顷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共涉及8个镇街。根据《划拨用地目录》(国土资源部令2001年第9号)规定,对非营利性的老年人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可按划拨方式供地。《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市政府令第133号)对“老年人福利院(养老院)”、“星光老年之家”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设置标准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另外,为做好养老设施布局规划,提高我区老年人保障水平,我区按照市政府批准的控规,结合有关规定,今年由区国土规划局牵头,组织开展《番禺区福利设施发展与布局规划研究(2030)》编制工作,对各类型养老设施的标准、数量、规模及布局等进行统筹规划。 (二)加强养老服务资金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各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根据《广州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管理办法》(穗民〔2016〕62号)要求,国家、省对福利彩票公益金设置了特定使用比例,按照规定安排资助,其中市、区两级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低于总额50%。2016年、2017年番禺区区级福利彩票公益金分别安排了1386万元(占当年资金56.3%)和1698万元(占当年资金73.8%),主要用于资助星光老年之家、日间托老机构运营、“银龄安康行动”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睦邻助老”试点以及部分养老机构建设等老年人福利项目。今年,市划拨我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项目资金786.7万元,主要用于助餐配餐,部分镇、街老年人活动站点建设以及医养结合等项目。此外,按照《番禺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番府办〔2017〕54号)规定,今后区政府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058万元,用于区和镇、街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运营,社区老年人活动站点、农村五保安居点运营和社区老年人“大配餐”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除此以外,我们还将借助慈善组织和社会捐助力量,鼓励、支持更多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 二、制定措施,促进居家养老向良性发展 (一)建立老年人信息档案。广州市居家养老综合信息平台计划今年底上线运营,该系统通过政府信息平台与市民健康服务信息系统、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等对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接入受理、服务资源的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支付清算等功能,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另外,按照《广州市加强独居、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十条措施》要求,今年市将建立特殊群体老年人“关爱地图”,建立定期巡访和主动服务等工作机制。我区在原来建立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老年人群体联络员制度基础上,还通过社区网格员日常巡查以及健全社会力量,包括社工机构、志愿者和家庭成员多主体的联合机制,防止出现居家老人“生病无人知、摔倒无人扶”的不良社会现象,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帮扶特殊困难老人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老年人服务设施。目前,我区建有各类养老机构15家,占地面积12.24万平方米,总床位数为4449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36张。设立1个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实训、照顾需求等级评估、老年用品展示等功能;每个镇、街设立1个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设置日间托老、临时托养、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康复护理等功能;各基层社区、农村等建设“星光老年之家”88个,“农村老年人活动站点”177个,农村五保安居点(五保村)3个。初步健立了覆盖全区、镇、街、村(居)委三级服务网络,逐步打造“十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三)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模式。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快,“医养结合”作为养老事业新的尝试模式。2015年10月,经政府同意,区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加入何贤纪念医院医联体,区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从一级康复医院升级为二级医院,并建立了一支康复专业团队、增加了康复病床、提供更为专业的康复服务,为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我区市桥医院在原来临终关怀100床的基础上,增加80床作为“医养结合”床位,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和康复服务。在大石社区、沙湾社区、石基社区和石壁社区等4个社区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成立医养联合体。全区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居家医养服务,在居民家中设置养老病床。 (四)设立老年人服务组织。为加快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六个老有工作目标,全区各镇、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强与义工联、志愿者协会等社会团体的合作,以便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目前,我区登记在册的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团体3个,从业人员8人,从事养老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4个,工作人员35人。根据2016年广州市老年人数据监测调查统计,我区设有老年学校、各类教学点共10个,在学学员3000多人;老年协会271个、老年人文化艺术团体227个、老年人体育团队45个。这些老年学校和团队组织常年开设、开展包括书画、舞蹈、曲艺、太极等课程和活动,充分满足了我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根据《广州市退休人员社会服务管理规定》,我区建立起区,镇、街,社区(村)三级退休人员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完善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自管互助小组建设,各镇、街在辖区每个居委建立若干个退休人员自管互助组,推选出热心退管事业、有一定组织能力、身体条件较好的退休人员担任组长,协助镇、街、社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日常慰问、探访及帮扶服务和文体活动开展等工作。 (五)落实退休人员社会服务管理。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探访慰问办法的通知》(穗人社发〔2017〕21号)精神,我区进一步完善了探望慰问工作程序,探访慰问类别分为:定期探访、特殊慰问、节日慰问等。该项工作由镇、街退休人员社会服务管理机构负责,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协助。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探访慰问费由退管活动资金列支,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每年,区民政局都会组织各养老机构的护理员参加省、市等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或比赛。为提升我区养老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护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区民政局还不定期举办养老机构初、中、高级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培训。经培训并鉴定考核合格后,将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上岗、执业的资格凭证。 根据《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要求,今年起,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将定期对居家养老管理员、服务人员、为老志愿服务者等开展实训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积极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机构 考虑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已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根据《广东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规定(修订稿)》,民办社会福利服务设施用地供应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新建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用地的,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优先予以安排。公益性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用地可采取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并在用水、用电、用气方面享受部分优惠。目前,我区已建成并运营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共4间,设有养老床位共1129张(另有三家机构在建,分别位于桥南街、东环街和大石街辖区内,总床位数约994张),为公办养老机构分担了部分入住压力。 我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致力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龙头社会组织、企业等,提升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的有效供给能力。同时,支持社会力量成为社区老年人“大配餐”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居家养老的大繁荣局面。 四、制定规范性管理和监督法制法规 为加快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民政部于2013年颁布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民政部令48号)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民政部令49号);广东省民政厅于2013年和2016年分别印发了《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指引》(粤民福[2013]12号)和《广东省养老机构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广州市也相继出台了《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评估和资助试行办法》、《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配套文件。由于养老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所以在制度和规范政策方面针对性仍欠缺。随着养老行业的不断兴起和壮大,我区将根据上级指引逐步完善养老行业的相关制度建设,确保养老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养老事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
附件: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广州市番禺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承办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备案号:粤ICP备20058359号-1
网站标识码:4401130002 粤公网安备 44011302000073号 您是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