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内容: | 理由: 2011年4月1日,广州市正式施行《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在推广过程中,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成效初显。但是,在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和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多数市民仍认为垃圾分类收集的成效与预期目标相距甚远。当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存在垃圾源头分类不清甚至不分类、垃圾收运工混运垃圾、垃圾分类运输设备缺乏、垃圾处理经费紧张、垃圾处理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定施行5年后的今天,广州市各大垃圾填埋场依然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由此造成的二次污染更是被市民所诟病。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但是生活垃圾有效分类收集处理的程度却没有跟上,而且部分人还没有认识到总体分类处理垃圾的紧迫性。 办法: 一是加强分类收集,从源头上实现减量。当前,多数市民的生活垃圾都混合投放在一个大的垃圾桶内,收运人员也是混装混运,分类工作成为空谈。建议除餐厨垃圾每天定时用固定的垃圾桶收集以外,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不设垃圾桶,只能定期投放和收集。加强分类运输力度,从资金和设备上保证分类收运工作到位。 二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指定计划,指导在校师生的垃圾分类处理宣传教育工作。除了在校教育学生垃圾分类常识外,也参照以上组织实地现场参观了解的做法进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感知性教育,而且还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环境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调研,不局限于校内或者周边,把调研活动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工作中。不建议以垃圾分类调研活动作为教育系统内的评比活动内容,但建议多发动师生参与,坚持与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有机结合长期宣传贯彻,开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学习垃圾分类处理、环保科技科普、社会实践等认识,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时代责任观。 三是选定一个大型或条件相对成熟的社区,对垃圾分类收集进行试点。比如委托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在宣传教育上进行覆盖引导,提供分类清晰的垃圾桶,规定不同类型垃圾的收集时间,并配套明确的激励机制,在这样一个大型、成熟社区进行垃圾减量和分类收集的尝试,为全面推开垃圾减量和分类工作积累经验。 四是丰富处置方式方法,最终实现无害化处理。在用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建议政府加大力度推进垃圾焚烧处理方式,不断提高焚烧排放的无害化和宣传力度,减轻对垃圾填埋场的依赖进而减少二次环境污染。 五是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市场。制定有力的监督机制和到位的补贴措施,使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逐步实现市场化,不断提高处理的技术水平和效率,以达到垃圾资源再生化的目标。 六是扶持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创立发展。支持鼓励相关企业技术改造、创新,使能更环保高效地处置垃圾。建议研究实行政府管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模式。 |
问题答复: | 李仲民、梁建立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垃圾分类及处理的相关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自从2011年开始,我区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经过几年的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已普遍为民众所接受。然而,分类收集、收运体系不完善,终端处理设施不齐全依旧制约着我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 今年3月份广州市固废办下发《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的通知》(穗固废办[2017]1号),要求在机团单位、学校等公共机构带头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重点抓好分类收运体系和处理体系建设。8月4日,广州市政府召开了《广州市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暨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动员部署视频会议》,进一步深化推进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以更好的发动各方持续参与垃圾强制分类处理。区委、区政府及时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于8月8日召开《番禺区深化垃圾分类处理暨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动员部署大会》(以下简称《动员部署大会》),区委书记何汝诚和区长陈德俊均参加了会议,会议上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一、抓好学校阵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 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引导师生正确投放垃圾,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和意识,并将良好的意识向社会和家庭示范和扩散,是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区教育局一直大力鼓励和支持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村居、进社会的活动。今年3月,番禺区首个校企共建垃圾分类“环境教育基地”落户沙湾象达中学,开展引导学生将家中废旧衣物集中到学校交由环保公司统一收运处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实际地参与了垃圾分类,加深垃圾分类理念。 下阶段,结合我区教育系统实际情况,区教育局将制定实施方案,从以下几方面深化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1.加强各学校(幼儿园)与镇、街分类办的沟通联系,加强校企共建垃圾分类“环境教育基地”活动的开展,让学校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能持续有效进行。 2.定期收集学校垃圾分类和回收数据,了解学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实际运行情况,以便学校在垃圾分类教育上更有针对性。 3.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结合环保教育的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回收处理企业,实地参观了解垃圾分类处理的方法;到社区、居(村)委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等。 4.加强垃圾分类工作与课程融合的研究和实践,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等融入垃圾分类主题,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习惯。 二、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收集收运体系 一是建立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我区已委托区环卫处采购7台厨余垃圾收运专车和1台有害垃圾收运专车,对分类出来的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进行专门收集收运。在8月8日《动员部署大会》上,区委、区政府要求各镇街今年至少采购一辆厨余垃圾收运专车。二是着手建立小区内垃圾分类收集收运体系。《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关于确定第一批(2017年)创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居住样板小区名单的通知》(穗固废办函〔2017〕13)确定了我区10个小区开展试点,首先将在样板试点小区重点打造分类收运体系,清洁工分类收集收运,严禁混合收集,以完善的分类收运引导吸引居民源头分类减量。区城管局将继续督导各镇、街、试点小区探索符合实际的分类收集收运模式。 三、以强制单位、样板小区分类试点为典范,引导全社会参与垃圾分类 1.完成方案制定、动员部署工作。根据《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的通知》(穗固废办[2017]1号)、《广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创建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居住小区(社区)工作方案〉的通知》(穗固废办函〔2017〕14)要求,我区选定了174个机团单位、12个样板试点小区开展垃圾强制分类试点,且各单位已于7月底完成方案制定。在8月8日《动员部署大会》上,区委、区政府已接受上述单位递交的《责任书》,要求各单位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 2.完成培训工作。区城管局于8月2日对174个单位开展了培训,重点讲解如何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工作。 3.抓好督促指导。区城管局将定期前往各镇、街督促检查各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区城管局、各镇、街将积极督促试点单位带头开展垃圾分类,来引导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氛围。 四、配合南沙区做好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建设,建立厨余收运处理体系,丰富垃圾处理方式,实现无害化处理 垃圾处理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遵守科学规律和严格依法定程序实施的过程。从世界总体发展来看,主流就是从填埋转型到焚烧处理,到逐步推进综合处理(包括生物质、裂解、气化、碳化、等离子等处理方式)。目前仍有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如美国以填埋处理为主,但人口达千万级、垃圾量达万吨级的城市,必须采用焚烧处理技术。为了改变我区垃圾只有填埋处理的困境,我区积极推动焚烧和生物质处理模式,首先是选址大岗镇建立第四资源热力电厂。由于2012年12月,大岗镇、东涌镇和榄核镇划入南沙区管辖,根据广州市确定的“两区共建、南沙为主”的原则,第四资源热力电厂项目建设由南沙区主导进行,该项目一期建成后能处理番禺区1000吨生活垃圾。截止9月底,第四资源热力电厂项目主体工程土建完成约98%;钢结构工程完成约95%,预计年底可以点火试运行。我区将继续配合南沙区做好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建设。其次是积极推进建设生物质处理中心,选址在石碁镇凌边村建设300-500吨的生物质处理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取得发改部门的项目建议书批复,确定了项目工艺及选址规划,完成了环评公参,下一步将启动建设工作,尽快完成生物质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 五、引进社会企业和资金参与垃圾分类 根据《番禺区垃圾分类宣传和有害垃圾及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工作方案》,从2016年11月起区城管局、各镇、街联合广州城市矿产协会相关企业进村、居、学校回收有害垃圾及旧衣物、废玻璃等低值物活动。共设置回收箱94个、开展回收活动451场,至今共回收旧衣物685.36吨、废塑料56.66吨、废玻璃8.24吨、有害垃圾10.95吨。区供销联社在全区引进企业设立再生资源回收点达623个,已实现回收服务覆盖全村居。2016年,共收集回收可回收物约79.18万吨,回收率达46.5%。2017年1-9月份,共收集可回收物约60.73万吨,其中回收废金属9.16万吨、废纸27.58万吨、塑料20.48万吨、玻璃0.98万吨、木质1.08万吨、电器0.66万吨和其他0.79万吨,回收率达50.59%。 六、扶持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创立发展,全方位开展垃圾分类减量 我区积极扶持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创立发展,区城管局委托广州市矿产协会相关企业参与村、居源头回收废旧衣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处理。南村镇、东环街等镇、街通过招标引进企业参与大件家具和绿化垃圾回收处理,南村镇还引入企业对全镇制衣企业每天产生的30吨废布碎进行回收处理。大龙街引进市场垃圾处理企业,钟村街引进生物质垃圾处理企业,区城管局在火烧岗建立厨余垃圾处理站和大件垃圾拆解场。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