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7年 > 2017年提案
标 题:发掘和传承屈大均精神 打造爱国主义文化品牌
问题内容:

理由:

屈大均生于1630年(崇祯三年),为番禺区新造镇思贤村人,屈大均一生以坚贞不拔的爱国精神和丰富博学的诗文著作称著于世,号为“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之首,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他的诗文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形成词语璀璨瑰丽、情感沉烈恢宏、意象雄奇的独特风范,将文采美、情感美与理性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诗文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1648年(顺治五年),屈大均参加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多人发动的抗清斗争,同年失败。1650年(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其间,他以化缘为名奔走各地积极参与反清活动,并曾遣人送情报给抗清名将郑成功,欲引导郑的舟师沿海路进攻南京。

1674年(康熙十三年),台湾还归清廷之后,屈大均已停止反清活动,移志于对广东文献、方物、掌故的收集编纂,编成《广东文集》《广东文选》。他的著作在经过雍正、乾隆年间三次严令禁毁之后,可考知的屈氏著述仍不下三十多种。而为时人敬佩的是,他不顾清廷的禁令,撰写了《皇明四朝成仁录》,为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歌功颂德,在明末的遗民中引起较大的反响,成为研究南明历史所必备的珍贵材料。他并著述《广东新语》,记述广东的天文、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被认为是一部史料价值甚高的广东地情书,当代学者誉之为“广东大百科”。屈大均作为岭南社会率先走向近代化的一位思想先驱,屈大均对后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屈大均在家乡广东省番禺市新造镇思贤村病逝。其墓位于该村宝珠岗麓,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有屈大均墓、八泉亭、思贤亭等纪念建筑物,均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大均而建。墓域成梯形,前宽14.5米,后宽6.8米,边长9.8米,高127厘米,内宽137厘米,左右墓手高83厘米。1983年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纪念屈大均逝世290周年”活动时,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有关诗人学者前往谒墓致敬。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认为,屈大均及其精神不仅是新造镇财富,更是我们全番禺人的珍贵财富。近年来,新造镇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传承和推广屈大均文化及其精神。同时,为保护屈大均墓,当地政府特定划出保护范围,且有专人定时对墓地进行杂草清除等保护维修工作,但仅靠镇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迫切希望番禺区能把屈大均及其精神作为重点文化品牌进行打造,与较早前培育的冼星海爱国音乐文化、黄啸侠爱国武术文化形成合力,打造成为番禺区文武双全的爱国主义文化品牌。综上所述,政协新造镇工作室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办法:

一、成立区级机构,挖掘整合屈大均文化资源

成立番禺区屈大均文化品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搜集整理屈大均生平事迹和文化资料,深挖屈大均文学史诗内涵,打造番禺名人文化品牌。

二、借助全区力量,宣传和弘扬屈大均文学史诗精髓

一是修葺墓地,建设屈大均文化纪念馆,打造名人文化旅游品牌。

二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造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增设屈大均文化长廊,打造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基地。

三、举办纪念活动,发扬爱国精神

屈大均墓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重阳节期间组织人员前往扫墓,缅怀先贤,学习发扬屈大均的爱国主义精神。借助全区高中小院校为平台,开展“屈大均文学史诗鉴赏会”或举办以“学习屈大均爱国精神”、“评析屈大均文学作品”为话题的征文比赛,增强屈大均文化的宣传效果。

问题答复:

新造镇政协工作室:

你们提出的关于“发掘和传承屈大均精神,打造爱国主义文化品牌”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屈大均为新造镇思贤村人,其一生以坚贞不拔的爱国精神和丰富博学的诗文著作称著于世,他的诗文以爱国诗人屈原为楷模,效法注重民生的诗圣杜甫,但又自铸伟辞,开辟出自成一家的“翁山诗派”,主要有《岭南诗纪》《岭南倡和集》《东莞诗集》《广东文选)40卷等。屈大均是我们番禺人的文化财富,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宝贵资源。

目前,就发掘和传承屈大均精神打造爱国主义文化品牌的相关工作,我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的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与屈大均相关的文物已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区文化职能部门历来重视屈大均文物保护工作,屈大均墓、八泉亭、屈氏大宗祠三处不可移动文物于1983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已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受相关文物法律法规保护。

(一)屈大均墓的保护工作。因屈大均是抗清志士,其后人为保护墓地,曾对墓地不封不树(没有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以为标志),只在族谱中记明方位,1929年当时县长陈樾主持重修后,才封土树碑。1986年,我局向广州市和番禺区政府请款重修屈大均墓,墓修好后,形成今天墓地形制。2015年,屈大均墓地后土松动,区文物办拨付9.8万元用于屈大均墓地周边环境整治。

(二)屈氏大宗祠的保护工作。2007-2009年,经区文物办争取,拨付约350万元全面修缮屈氏大宗祠。2014年,区文物办拨付3.5万元用于屈氏大宗祠白蚁整治。2015年,区文物办审核屈氏大宗祠排水系统保养方案合格后,拨付10万元整治屈氏大宗祠排水系统。从2013年至今,依法办理3件屈氏大宗祠周边建设工程。

(三)八泉亭的保护工作。八泉亭因位于传统村落,年久破损,2015年,区文物办拨付5万元,完成八泉亭修缮设计方案设计、审核、评审、财审、施工、验收等修缮系列工作。

二、积极开展缅怀、发扬屈大均精神的相关活动。

一是支持屈大均相关研究书籍出版,提供屈大均资料及实地调查便利。二是支持屈大均诗学研讨会、屈大均思想在岭南文化史中的地位国际研讨会等活动,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下一阶段,区宣传、文化、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将结合相关工作安排,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计划成立屈大均文化研究的相关机构,发动社会力量,系统搜集整理屈大均的相关历史资料及作品。

二是计划建设屈大均文化纪念馆,在新造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增设屈大均文化长廊,打造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基地。

三是以发掘和传承屈大均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思路。根据区教育局制定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文化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素,弘扬有利于促进学生向上向善的文化,积极创设主题文化性德育内容。

1.将屈大均的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各学科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文化素质教育课的德育资源,把德育融入到文化学习的各个环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有意识挖掘屈大均精神中的德育因素,形成稳定的教育资源,开发屈大均文化特色课程,注重课堂渗透、课程渗透、活动融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2.营造学习屈大均精神的文化氛围。学校是德育建设的主阵地,校园文化的熏染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和表率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屈大均精神;要建设优美的、人文气氛浓郁的屈大均事迹文化园地,让师生耳濡目染,让文化润泽心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学校精神,引导青少年学习名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3.开展学习屈大均精神的实践活动。屈大均墓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重阳节期间组织中小学生前往扫墓,缅怀先贤,学习发扬屈大均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屈大均文学史诗鉴赏会”,举办以“学习屈大均爱国精神”、“评析屈大均文学作品”为话题的征文比赛、以屈大均诗词为主题的朗诵会、以屈大均生平事迹为材料的舞台剧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领会屈大均精神,增强屈大均文化的宣传效果。

4.鼓励开展与屈大均文化有关的社团活动。学校要提供必要的资源,设立有关社团,配备专业师资,给予专业指导。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熟知屈大均事迹、学习屈大均精神。开展社团互动与交流,组织学生与社会团体进行文化互动,了解更多的区镇历史文化故事、民间文学故事、名贤故事。

5.利用网络平台对屈大均精神进行倡导。要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设“屈大均事迹介绍”、“屈大均文学史诗鉴赏”等专栏,宣扬屈大均文化品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区文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