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内容: | 根据区委办《番禺区加快街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番办发〔2011〕32号)要求,2011年底全区各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投入服务。现在,我区已实现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全覆盖,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和特色服务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政府在加大投入、完善制度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企业及居民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 一、我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内容统一且资源分配不均匀。各个镇街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签订的合同由区民政局统一制定,并统一了项目内容、服务项目、要求、经费等,而我区16个镇街的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服务需求也各有差异。但现在不管镇街的实际情况统一了合同内容和每年每个镇街200万元经费,资源分配不均,难以做到有的放矢,让各方满意。 (二)投入不足,居民惠及面有限。据了解,目前在社区中仍有许多老人、残障人士急需要日托、护理等家庭服务,但目前各镇街的家庭服务中心由于场地、人员、设备和资金的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服务对象数量有限,出现服务供不应求、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评估机制有待完善。根据合同要求,广州市指定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合同期内对社工机构进行中期和末期的考核评估,评估不及格的终止合同。但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标准没有按照各镇街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标准空泛而脱离实际,不少社工机构没有做好社工服务,而仅仅为了通过评估而“闭门做材料”,导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四)民办社工机构的培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民办社工机构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民办机构都是近年来新成立的,队伍素质和服务质量上与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政府职能部门对民办社工机构的管理还处于“粗放”型的状态,没有统一、细致、标准的管理规程,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导致监管不到位。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家庭服务中心的建议 (一)建议区有关部门根据各镇街实际情况,并让镇街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自主决定重点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等,建立各镇街的特色服务项目。同时,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资金、场地、设备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服务质量。 (二)建议从各镇街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并完善符合镇街实际的评估指标,同时,对于在评估中弄虚作假的社工机构要从重处罚。 (三)加强对民办社工机构的培育和管理。适时开展民办社工机构专职人员和专职社工的培训,提升民办社工机构的服务品质;建立健全促进民办社工机构发展的政策制度,逐步形成协调有力的政府培育扶持民办机构的管理体系和高效的工作机制,为民办社工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营造良好条件。 |
问题答复: | 胡柳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改进和完善镇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穗办〔2011〕22号)的要求,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在街(镇)设置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接受民政部门的业务指导,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运营,以服务困境群体为主,以家庭为本,以社区为基础,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供矛盾调处、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专业服务,为政府部门在管理公共事务、应对自然灾害、促进社区发展等方面提供协助和支持。目前,我区16个镇街共有18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设有17个服务分站点,服务场地面积共约24000平方米,共有员工373人,其中社会工作专业人员230人,实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服务的全覆盖。2017年上半年,我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共开展危机介入、婚姻关系、亲子教育、困难帮扶等各类专业个案747个,开展成长类、支持类、教育类、治疗类等小组活动共380个,并以讲座、沙龙、社区活动等形式开展社区服务875场,发展在册志愿者共4439人,同时面向一般社区家庭、高龄长者、残障人士、青少年等群体开展社区专案共计23个。 二、对于建议的反馈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已有七年,已从初期铺开服务、强化宣传发展到服务深度拓展阶段。项目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社会工作本土模式,回应了社区居民的服务诉求,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协助政府介入社会公共事务和各项应急救灾工作、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当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种种有待改善、提升的地方。 对于您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现将相关情况反馈如下: (一)对“服务内容统一且资源分配不均匀”的情况反馈。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广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推动的综合型社会工作项目,属于“五有”项目,即“有上级文件设立依据、有上级经费配套、有上级建设标准、有上级服务标准、有上级评估标准”,服务内容、经费标准、评估标准等均由市统一制定。该项目的服务对象定位于全体有需要的群众。同时,每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配套服务经费为200万/年,对经费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各镇、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以标准化形式制定,具有一定相似性。但考虑到各镇、街的服务人口结构、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各有不同,各镇、街对服务需求有所侧重,辖内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也会提供个性化服务。为解决该问题,区民政局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指导镇、街对辖内具体服务需求进行调研,摸查青少年、长者、儿童、妇女及家庭以及其他群体的潜在服务数量,制定服务指标和计划,报区民政局审核。目前,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除了家庭、长者、青少年、残障等基础服务外,还开设符合辖区居民需求的特色服务项目共26个,涵盖外来人员、社区发展、社区文化、社会组织培育等众多领域。例如沙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社区互助资源库项目,提升辖内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帮助他们适应社区、融入沙头;小谷围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面向辖内自梳女开展服务,改善其居家安全,提升群众对该群体生活情况的关注。二是指导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开源”,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链接、整合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基金会、慈善会、高校等资源,2015年至今共链接各类资金累计达2835590元。三是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增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且由市、区按照比例配备服务经费。目前市桥街根据辖内人口密度较高、群众服务需求较大的情况,分别设立了东西片和中北片2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南村镇则针对辖内来穗人员数量较多的情况,在里仁洞增设多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二)对于“投入不足,居民惠及面有限的”情况反馈。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综合型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面向全体有需要的群众开展服务,因此解决全区长者、残障人士等群体生活中所有需求是不符合项目定位及工作实际的。同时对于特定群体的也需要进行分层服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要面向一般的长者、肢体残障人士、轻度智力障碍人士提供文娱康乐、情绪支持、资源链接等服务,而对该类群体的特殊日常生活照料、康复等工作,则需要另外立项开展服务。为解决该问题,我局对此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指导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星光老人之家、工疗站等纳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场地管理范畴,积极与镇、街及相关单位对接,安排社工开展场地管理工作,并根据需要开展康乐服务;二是要求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加强日常探访,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及其家庭提供心理辅导及资源链接等服务,如市桥街东西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机构购置的复康巴士,帮助辖内残障人士出行,提升其融入社会的信心;三是与各相关单位加强合作,强化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与职能部门的个案转介工作,如在场地管理工作中如发现潜在服务对象,也会开展专业服务进行跟进;四是鼓励各相关单位积极开展专项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特定需求,形成社会工作“综合+专项”的服务格局。如区老龄办开展了长者居家养老服务,区司法局开展了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团区委开展了青年地带项目等等。 (三)对于“评估机制有待完善”的情况反馈。 目前由市民政局统一制定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评估标准并组织开展评估工作,区民政局主要负责项目日常监管。据反映,在评估工作中,存在部分专家队伍欠缺稳定、偏向于材料审核等现象。为解决该问题,我局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监管及服务提升工作,具体包括数据收集分析、现场抽查、前置评估、业务培训等,相关的监管结果也会由区民政局提交给评估机构,作为评估工作的参考依据,更全面地反映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开展情况。二是就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与各相关镇、街及社工机构召开会议,及时反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督促相关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及时改进。我局在2017年6月与各镇、街、各社工机构召开了4场社会工作服务座谈会。三是积极收集各镇、街及相关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向市进行反映。我局已多次对上级民政部门提出了增加区民政局和镇、街在评估结果中所占分值比例的建议。 (四)对于“民办社工机构的培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情况反馈。 目前,在我区注册的社工机构共有31家。社工机构的注册登记工作由区民政局负责,业务指导单位为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规定(草案)》将由市政府提交市人大常委进行审议,对社工机构的各类行为从法规上进行规范。社工机构的发展、成长历程较短,在管理、服务等方面还有待不断发展和进步。为解决该问题,区民政局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对在我区注册的社会工作机构实行年审和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二是建立《番禺区具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资质社会组织目录》,对入选目录的社工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专业人员资质等方面进行把关审核。三是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培训以项目为单位开展。市民政局、区民政局、市和区相关行业协会等均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的社会工作者开展培训,每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所有专业社工一年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总时数需达到1260小时,接受督导的总时数需达到1172小时。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