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内容: |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医院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但是,目前信息化仍是以医院为个体进行的封闭式建设,医疗信息不能在更大范围得到应用,效益比较低下。主要问题有: 1、投入不足。物价部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时未考虑信息化成本,加上我区以基层医疗单位为主,信息化需投入的资金较大,医院财力不足,极大阻碍了信息化在医院的推广。 2、信息孤岛问题。我区大部分医院,都有独立的放射PACS、超声图文报告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在建时并未考虑与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或者当时医院信息系统并不具备集成应用的条件,所以就成为孤立的系统。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或者厂商更迭,这些孤立系统不能与医院信息整体集成。 3、信息共享问题。目前我区各个医院的信息系统尚未连接一起,形成一个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的一体化的大的医疗系统。而这一点,需要由区相关部门牵头,各方通力合作方能实现。 建议: 1、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鉴于我区医疗单位分散、规模小的特点,建议区财政加大信息系统建设投入,由区牵头各家医院统一建设。 2、做好一体化集成系统的建设工作。以区域性电子病历为核心,融合电子处方、检验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和分析医院各个部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为医生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加强医疗信息共享应用工作。由区统一协调,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医疗信息在我区不同等级医院间的共享,节约社会资源。同时,推行检验、检查结果信息无纸化,实现在同级医院间互通互认检验、检查结果,节约病人开支,同时也节省医生诊断时间。 4.结算信息化。加强公共区域免费WIFI建设,实行医院收费系统与医保结算系统的对接,大力推行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支付,实现门诊病人诊间结算、住院病人床旁结算。 |
问题答复: | 赵自更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整体建设情况 我区自2008年起进行区域信息化建设,实现“一中心、一平台、多系统”,全区建成了统一的HIS、LIS、PACS、区域个人健康档案等16个业务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也投入了使用。实现了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共享,电子健康档案多区域系统数据对接,医疗卫生信息与广州市互联、互通、互动。推进社区区域检验、PACS的系统部署,完成了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验系统及5个中心的PACS系统上线。为方便群众就医同时推进分级诊疗工作,我区重点推进了全区的民生卡医疗应用推广工作,建成了民生卡数据交换及结算清分平台,上线了民生卡智慧医疗手机应用,实现了区内公立卫生医疗机构(区属11家综合医院及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生卡一卡通就医服务。 二、区域内差异化问题 1.投入问题。虽然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牵头并由区财政出资一部分经费开展全区区域卫生系统的建设,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因自身原因,其投入的人力、财力等不足,出现实施进度及应用效果的差异。 2.互联互通问题。各区域系统建设时已做好系统间的接口,基本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但随着医疗业务的不断发展,对精准医学、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医院内的信息系统已无法满足需求,也与目前医疗发展所需的数据大集成化相距甚远。 3.信息共享问题。我区已于2010建成了区域健康档案,初步实现了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属下各医疗机构间的档案共享,但由于部分医院培训不足,推广使用不足,同时,由于我区一直没有使用统一的诊疗卡,病人的就医数据还不够完整。 三、下一步计划 1.加大卫生信息化投入,今年将启动基层信息系统升级项目。同时完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络及备用网络的建设工作,提升基层卫生单位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2.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组织,区中心医院牵头,制定完成区域内一体化信息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以区域CDR及交换平台为核心,融合区域性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检验信息系统等多种应用系统。利用信息化加强院内、院际之间的共享,为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信息的无纸化,推进检验、检查结果同级医院间互通互认提供信息化支撑。以上方案拟于年内完成修订并于年底前启动。 3.大力推广包括民生卡、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在医疗行业应用工作,方便病人就医,同时有效提升病人就医的实名率,提高病人就诊数据的完整性。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卫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