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内容: | 理由: 文化自信凝国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他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区委宣传部近期印发的《“十三五”番禺区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擦亮“番禺文化品牌”,强调要扶持一批具有重大创新意义,对弘扬和传承番禺传统文化具有重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课题和项目。 一、番禺学宫是“遗失”的番禺历史文化名片 “番禺学宫”,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在清以前为番禺县县学和祭祀孔子的文庙(当时为番禺县辖)。1926年,毛泽东同志在此举办农民运动讲习班,1953年这里被辟为农讲所旧址纪念馆,并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这里走出的有国家领导人王首道、革命志士毛泽民、抗战名将余程万、岭南画派画家叶少秉、教育家刘秉衡、音乐家周国瑾、文学家陈残云、医学家罗力生、化学家何镇湖、物理学家黎樵燊等。 番禺学宫是明清番禺县的县学,与德庆学宫、揭阳学宫是目前广东省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三座学宫,且番禺学宫位居之首,作为广州现存唯一的文庙建筑,番禺学宫具有“文庙”的共性即兼具祭祀与育才的功能,既是祭孔圣地,更是育才之所;成为传播儒家思想、培养学子的重要场所。作为广州官方教育重要场所的番禺学宫,是学子入仕的晋升之阶,历史上是番禺的重要文化场所,理应成为今天番禺的一张文化名片。 “先有番禺,后有广州”这样一句俗语,说明了番禺建制之悠久,充分显示了番禺曾经的荣耀与辉煌,说出了番禺人的骄傲与自豪。番禺学宫可以称得上是广东的官方科举文化的代表,曾经作为“岭南文枢”的番禺学宫在今天已经鲜为人知,就算是番禺本地人也大都不知道、更谈不上了解番禺学宫。原本用来祭祀孔子的主殿大成殿,已没有当年的孔子像及孔子的牌位神龛,更多的时候由主题不同的展览来叙述历史。换言之,作为“文庙”,番禺学宫的“庙”还在,但“文”的育人功能在今天已经丧失殆尽。想方设法再度彰显番禺学宫的风范,坚定并增强番禺人的文化自信,为番禺文化大发展添威助力,成为我们的重要责任。 二、利用禺山高中资源,传承番禺学宫文脉,彰显番禺学宫风范 在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面前,“进一步擦亮番禺文化品牌”,若能对番禺学宫的相关文物进行统一规划、打造、盘活与利用,作为社会文化资源对外开放,则能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区域文化品牌的功能与效应,也可以有效化解目前我区文化建设的尴尬,在盘活番禺学宫已有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番禺学宫的华丽转身。正如有关专家所说:“传统历史文化必须靠盘活展现才能传承彰显,否则它就是死的东西。”因此建议: (一)以禺山高级中学为基地,延续番禺学宫文脉。禺山高级中学与番禺学宫有历史渊源(见附)。1906年在番禺学宫明伦堂设立的番禺师范传习所是禺山高中的前身番禺师范学校的肇始。从宋朝淳祐元年(1241年)始建,历明清两代重建,番禺学宫一直是番禺的最高学府。禺山高中脱胎于番禺学宫,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作为番禺区内仅有的几间“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文化积淀厚重而丰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宫文化传统。学校正在进行中的“学宫风范•养正立人”特色课程建设也与番禺学宫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学校已形成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育人目标等都与番禺学宫传播的儒家思想文化一脉相承。寻找文化之根、弘扬禺山文化特色,将番禺学宫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元素植入禺山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现实的需要。 (二)适当增加学宫硬件设施,改造禺山高中南门(正门)、西门。番禺学宫作为广东三大学宫之首,其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特色。为更好地体现其原有风貌,我们建议对禺山高中现有校容校貌进行适当改造。南门(正门):将禺山高中南门口改建成“番禺学宫”门楼样式,两旁以“棂星门”为饰;西门:改建学校西门口,加入“番禺学宫”建筑元素,与学校南门风格一致。 (三)对禺山高中校园微改造,更多地增添番禺学宫文化元素。 扩建校史室。改建现有校史室、扩大规模建制,正门朝南、一进为牌坊、二进为番禺学宫明伦堂房门样式。 增设孔子像。在学校南门广场中轴线北端、学生宿舍台阶出入口处安放孔子塑像。 充实校园文化。在校园内建造名人雕塑、校园文化墙,文化墙重点展示知名校友及校歌、校徽、校训、育人目标、特色课程等校园文化标识。校园内其它楼宇、建筑分别按番禺学宫现有的建筑明伦堂、光霁堂、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及东西廊庑等名称命名,与校史展览室交相呼应、浑然一体。 在校园内增添一些番禺学宫的文化要素,这样就使得禺山高中的校园文化更加具有“番禺学宫”的氛围,也更有利于其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禺山高中的改造、建设首先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科学、完善的规划与设计。由于种种原因,禺山高中校园建筑房屋产权证至今未能办理,很多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工程迟迟不能顺利立项、开工,需要区文化局、区国土规划局、区住建局等相关部门统筹规划。 对禺山高中微改造后,禺山高中具备了“番禺学宫”的诸多重要元素,还可以与农讲所携手建立番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极大地丰富番禺文化建设和禺山高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禺山高中的办学品位,向全国一流的名校迈进。 (四)纳入番禺文化教育旅游范畴。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为当下文化、教育、旅游以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州市第一教育强镇---沙湾古镇恰恰 契合了文化遗产开发需满足的种种要素。经过10多年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沙湾古镇已成为4A级旅游区,在提升地方文化品位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番禺学宫的育人功能、文化地位与沙湾古镇不分伯仲而又各有千秋,将番禺学宫的育人功能植入禺山高中学校文化建设,与沙湾古镇文旅项目建设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此举可有效盘活学宫的文化功能,利用好番禺学宫的文化资源,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对外开放,将番禺学宫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教育文化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向广大游客展示禺山高中乃至番禺教育事业发展的窗口。这样,既恢复了番禺学宫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原本应有的地位、繁荣了地方文化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也提升了禺山高中以及番禺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着力打造番禺又一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