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8年 > 2018年提案
标 题: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工作的建议
问题内容:

理由: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张,新建、更新、改造、房屋装修等工程逐年增多,如何把这些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合理利用,并且把垃圾变成财富是我区目前的一大难题。 
      一、我区目前建筑垃圾处理的现状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建筑物、构筑物拆除、新建、重建、装修及自然灾害等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砖瓦、杂土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渣、金属、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其他废弃物等各类固体废弃物。 
      我区建筑垃圾处理方式非常简单,根据市余泥处2016年统计显示,我区共排放建筑垃圾约385万立方米,其中工程回填约385万立方米,100%用于工程项目回填。这种处理方式在侵占大量土地的同时,不仅会产生诸如地下水环境污染、填埋气泄漏污染大气等许多环境污染问题,也同样存在由于过度堆放所引发的安全隐患。 
      我区对建筑垃圾的管理也仅从城市环境卫生角度出发,以规范倾倒地点、运输车辆和行车路线为主,并没有深层次考虑进行减量化和再利用等循环经济关键性的内容。 
      二、目前国内部分省市建筑垃圾处理的先进做法 
      (一)北京市—建筑垃圾治理规划先行 
      2018年4月8日北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意见》,鼓励各区因地制宜建设移动或半固定式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发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保证建筑垃圾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北京大兴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厂是北京最早规划和建设的一座,厂区占地120亩,建筑面积将近3万平方米,设计产能为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并具备每年60万方再生混凝土和70万吨再生无机混合料的生产能力。北京市还要在丰台、房山、海淀、朝阳各规划一处处理基地,力争使本市建筑垃圾规范处置率达到85%,资源化处置能力提升至800万吨 
      (二)河南省—建筑垃圾资源化试点省 
      2015年,住建部将河南省列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省”,随后河南省政府出台《关于城市建筑垃圾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到2020省辖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县(市、区)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河南省现已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企业)35个,消纳场(点)50个。其中,河南省许昌、郑州、安阳、新乡、平顶山、焦作、永城等7个城市已建成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年处理能力2100万吨左右。建筑垃圾通过资源化处理后,可生产出粗骨料、细骨料直接利用,也可以再加工生产透水砖、水工砖、透水混凝土、干粉砂浆和墙体材料等,广泛用于公路、市政道路、水系治理和房屋建设等领域。 
      (三)上海市—制定建筑垃圾综合治理体系 
      2017年9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于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建筑垃圾的管理,促进源头减量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维护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对于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的减量减排、循环利用,收集、运输、中转、分拣、消纳等处置活动,以及相关监督管理进行规定。 其中,对建筑垃圾中建设工程垃圾和装修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于,建筑废弃混凝土,进入资源化利用设施进行利用。并建立建筑垃圾处理管理信息系统。 
      上海市首套针对装修垃圾进行分拣分类后续资源化利用的流水线在徐汇区景联路已试运行,目前其装修垃圾的日均处理能力可达1500余吨。类似徐汇区这样的建筑垃圾中转分拣和资源化利用项目已有18个。 
办法: 
      三、我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解决方案的建议 
      建议在我区先试点建设1处专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并依托该消纳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建筑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可参照北京朝阳区采用的一套完整建筑垃圾破碎筛分解决方案,利用WAF轮胎式移动破碎站对建筑垃圾中的大块废混凝土、废砖等物质进行破碎,WAS轮胎式移动筛分站可将破碎后的骨料可分为0-2.5/4.5mm、2.5/4.5-10mm、10-32mm及32mm以上四种骨料,经WLF轮胎式轻物质联合分离车分离后,经过再加工,产出品类繁多的再生产品,回归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措施,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各类可利用资源,既能解决建筑垃圾处置和消纳的问题,又可实现建筑从建设、使用、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进行统筹规划,建立2个永久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厂,以及多个处理能力不同的临时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点,最终实现建筑垃圾不出区,全部能够资源化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区域内所有外运建筑垃圾必须全部运到专业消纳场。 
      制定强制性保障措施,改变过去对建筑废弃物当做垃圾进行随意排放,简单填埋的意识和处置方式,强制所有建筑工地将建筑垃圾作为可开发资源,按分类要求免费提供到资源化利用场所。 
      (二)初级阶段对企业采取优惠政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建议在行业发展初级阶段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列入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投资建设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或购置移动式处置设备综合处理建筑垃圾的企业,给予购置生产设备补贴;同时制定适合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产业、财政、金融等方面扶持鼓励建筑垃圾再生利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综合利用项目,鼓励和支持再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对形成综合利用产业链提供多方面政策保障。 
      (三)鼓励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 
      一是要求建设单位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建筑废弃物再生品的使用,施工图审查单位负责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查;二是要求施工单位按设计要求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品,监理单位实施监理。区住房建设局研究制定出现阶段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主要种类及应用工程部位,未来将根据市场供需情况调整再生产品种类及应用要求,建筑设计师可以据此准确界定建筑废弃物再生品使用范围。 
为在市场大力推广建筑废弃物再生品,一方面严把质量关,要求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投资项目率先在指定工程部位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品,并鼓励社会投资工程优先使用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 
      (四)环保要求。 
      要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应具有分拣、破碎、筛分、除尘等功能,并满足环保要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要组织对粉尘、噪声、废水等重点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结果要留档备查;需要转运或现场无法实施资源化的,应按照的相关规定进行合理处置。 
      据测算,100万吨建筑垃圾,可变成88万吨再生骨料、0.1万吨废金属、2.8万吨有机杂物、9.1万吨渣土。再生资源产生的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只有真正解决“建设不愁地方、处置不愁原料、产品不愁销路”,打通一条正常运转的资源化产业链,建筑垃圾的重生路就能真正通畅起来。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番禺能见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再生材料“反哺”工程建设的景象。 

问题答复:

陈国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区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工作的建议》(第70号)提案收悉。我区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城管局、区住建局、区环保局、区国规局、区更新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局、石碁镇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9月27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办理情况 
      近年来,我区投入建设项目不断增加,思科智慧城、华工国际校区、南大干线建设、地铁建设、旧村征地拆迁等工程项目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区内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建设工作滞后,难以满足建筑废弃物排放需求,导致大量出现偷倒偷排等违法违规行为,即使开展了专项打击行动,效果也未如理想。 
      为切实解决建筑废弃物收运处理问题,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程度,结合提案建议,我区因地制宜,提前谋划,理清思路,积极落实设施建设和配套政策措施。一是推动建设专业的建筑废弃物消纳场,集中处理砖渣、混凝土渣、沥青渣、废弃管线等,并在消纳场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区实际需求的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方式。二是推动区内建设工程土地平整项目完善消纳手续,及时平衡区内建设工程余泥排放和消纳需求,保障建设工程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建设工程余泥再利用。三是加强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政策扶持,逐步制定再生材料标准和应用指引,鼓励社会资本 
参与再生利用产业。 
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一)规划统筹建筑废弃物消纳布局 
      为加强统筹全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布局,根据废置地优先利用、复合利用、集约利用等原则,自2012年起,我区配合市城管委开始进行建筑废弃物消纳场选址调研工作。2017年9月市城管委编制印发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规划(2016-2020)》(下称《规划》)。根据《规划》要求,我区规划建设“化龙镇消纳场”,面积为1031253平方米,消纳容量为2000万立方米,主要处理番禺区建筑废弃物。 
      选址现状为废弃采石场,位于化龙镇与石碁镇交界,西邻眉山村、东邻山门村等居住集中点,地块分别属于化龙镇眉山村、山门村和石碁镇凌边村集体用地,选址范围内现规划有工矿用地、水域、耕地、林地、其他公用设施用地等。该废弃采石场内现有露天开采深坑6个和浅坑1个,可分别用作建筑废弃物长期填埋和临时堆放中转。 
      (二)石碁镇凌边消纳场建设初见成效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区委区政府决定先以《规划》消纳场范围内的石碁镇凌边村废弃采石坑建设消纳场,计划用于收运处理我区各街镇征地拆迁活动中拆除建筑物、市政设施等产生的砖渣、混凝土渣、沥青渣、废弃管线、废弃装修装饰物,以及居民商铺装修、镇街小型市政工程、拆违、宅基地建设、收运乱倾倒等建筑废弃物。 
      自2018年7月2日起区政府牵头召开一系列相关协调会议,逐步确定了租用方式取得场地、区环卫处负责运营项目、项目运营收支平衡等项目推进方向。现已完成土地及附着物详查工作,场地内原有花棚正在拆除并清理出建筑废弃物堆放空间,区环卫处工作人员、作业机械已准备就绪,消纳场已具备接收街镇建筑废弃物的条件。8月25日凌边消纳场开始试运营,9月14日接收处理了第一批来自大龙街的16车次建筑废弃物。 
      (三)化龙镇广汽F地块二期办理消纳许可 
      根据区政府会议工作安排,区城管局提前介入化龙广汽F地块二期消纳许可办理工作,积极与莲花山保税区公司沟通,提供办理许可的相关要求,并提前进行现场勘查。2018年8月23日,莲花山保税区公司提交资料办理许可,8月24日即完成办理手续,取得建筑废弃物处置(消纳)许可。该土地平整工程消纳量约302万立方米,可基本平衡我区近期的国际创新城、思科等重大项目和其他建设工程余泥排放和再利用。 
      (四)探索应用移动式综合利用设备 
      经与市城管委共同协调,我区在建工程番禺广场十八和二十二号线地铁站成功引入广东冠南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移动式综合利用处理工作。该公司投入设备实际处理能力达2000吨/天,用于现场破碎该工地排放的砖渣等废料,按需求现场再利用或外运利用。 
      二、存在问题 
      (一)街镇建筑废弃物管理力度不足,难以回收利用。区政府要求每个街镇必须设置一个有效并规范的临时堆放场所,但至今仍有11个街镇并未按照要求完成设置,致使属地居民建筑废弃物缺乏管理,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清运不及时。在石碁镇凌边消纳场启用后,这部分居民建筑废弃物仍需通过临时堆放,妥善管理,及时清理来实现有序消纳和再利用,居民建筑废弃物收集存放点的设立是有效提高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重要环节。 
      (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成本高,缺乏政策扶持。一方面,经调研市场现有技术,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可以支持砖渣、混泥土渣破碎制作骨料,以及将余泥硬化制作砖块。但是,砖渣、混凝土渣这类废弃物在工程上是铺垫路基和工地临时道路的较好材料,综合利用企业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才能获得;而余泥硬化需要耗费的水泥、电力或燃气要较使用常规材料的要多。在缺乏财政对综合利用行业的支持下,企业难以把综合利用作为主业并深耕。另一方面,再生建材缺乏严格标准,缺乏推广应用政策措施,而且市场认可度低,即使价格一样、能达到同一标准要求,施工单位也偏向采用常规建材。 
      (三)主动申请工程回填项目消纳许可少。根据对全区建设工程排放与回填需求的调查,我区建筑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置基本可实现区内供需平衡。一方面建设工地有不少余泥渣土排放需求;另一方面广汽、展贸城、现代产业基地等项目需要消纳大量余泥渣土满足土地平整需求。两者供需虽能衔接,但产出方与消纳方均因征地手续或者办理施工许可证等原因,受限于行政许可办理要件缺乏,不主动办理消纳许可。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建筑废弃物收运处理体系。结合我区建筑废弃物收运情况,制定区建筑废弃物收运处理工作方案。一方面明确要求街镇完善临时堆放场和临时堆放点的设置,配备建筑废弃物清运队伍,逐级收运居民生活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并最终运送到石碁镇凌边消纳场集中处理,加强综合利用,杜绝建筑废弃物乱堆放、乱排放。另一方面,明确要求拆迁工程、城市更新工程产生的建筑废弃物要运送到凌边消纳场进行综合利用处理。 
      (二)逐步强化凌边消纳场综合利用功能,完善项目环保评价。凌边消纳场在分拣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引入物料破碎、筛分设备,对场内符合要求的材料进行破碎和筛分,制作成市场需求的骨料出售,提高综合利用附加值。在凌边消纳场开展填埋、分拣、综合利用等工作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要求落实预防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等各项环保措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在使用过程中需确保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建筑废弃物合法处理利用。根据《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签订《监管协议》,区城市更新局对城市更新项目开展批后监管工作,并会同属地镇(街)经一部督促城市更新项目主体单位做好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工作。 
      (四)推广再生材料应用,加强政策和标准扶持。建筑废弃物回收处理设备可将建筑废弃物经破碎、筛分、除铁、轻物质分离等工艺处理,然后将再生骨料加工成透水砖、再生砂浆、PC预制构件、道路水稳层、干粉砂浆等建筑材料。我区将加快研究再生材料的安全性能及工程应用部位,制定安全使用标准,并在建筑市场推广建筑废弃物再生材料。 
      感谢您对我区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