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据统计,目前番禺区户籍人口有94.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约12.2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3%。随着我区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传统机构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既能使老年人生活居住在自己家里,也能通过社区的平台为其提供各种必要帮助,符合我国传统养老理念,受到老年人的普遍欢迎。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为支撑,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专业化服务。 201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财政局先后出台了《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办法》、《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广州市开展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在改革创新中突出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以照顾需求评估为基础,以助餐配餐服务为抓手,以医养结合发展为重点,全面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2017年6月,番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也印发了《番禺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为我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目标和计划举措。但是,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区刚处于起步阶段,区、镇(街)和社区(村)在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与预期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未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一)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尚未设立。根据《番禺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安排,我区拟在市桥街环城西路77号物业内设立1个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面积约660平方米,设置养老管理员实训、照顾需求等级评估、服务项目评估、老年用品展示等功能。目前,虽然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已经过财政评审程序,但是尚未进入工程招标和施工建设阶段,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仍未正式设立并开展工作。此外,我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缺乏统一运作标准,普遍存在专业化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目前在我区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大多是4050人员,这些人员虽然能够吃苦,擅长家务,但部分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有限,缺乏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胜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同时,缺乏完善的志愿者发展规划、长效机制和激励培养机制,也导致了志愿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有限。 (二)镇(街)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参差不齐。据了解,目前我区16个镇、街已分别设立1个500平方米以上的镇(街)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除石壁街分散设置服务设施外,其余镇、街均是集中设置服务设施。不同镇、街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发展不平衡,其中桥南街已实现了日常托管、临时托养、生活照料、助餐配餐、医疗保健、康复护理、辅具租赁、照顾需求评估、医疗服务点设置等诸多功能,而一些镇、街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的功能则相对较少。从服务内容来看,全部镇、街均已为老年人开办老人饭堂,基本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托管和生活照料服务。但是,仍有超过一半的镇、街不能向老年人提供临时托养、康复护理、辅具租赁等服务。 (三)社区(村)级老年人活动站点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要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设置社区(村)级老年人活动站点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目前,我区全部镇、街的97个居委会已开设了社区星光老年之家,177个村委会也开设了老年人活动站点,实现了社区(村)级老年人服务设施全覆盖。从老年人的需求评估看,助餐配餐、家政服务、医养结合是社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的3个基础性项目。在2017年,全部镇、街已实现为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绝大部分的镇、街都能通过购买服务或者聘请人员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但是,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和社区(村)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未能实现深度融合。从需求方面分析,进入老年后,人体系统和器官功能在逐渐减退,机体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提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显著增加。但是,从供给方面分析,由于医疗和养老分属两大体系,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多采取“医养分离”的照料模式,服务内容中亦鲜有与医疗相关的服务项目,即使有,也大多是一些低水平、非专业和缺乏规范的保健内容,尤其是患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疗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的设施设备和从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已成为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一块短板。 办法: (一)加快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的工程招标和施工 建设进程,使其尽快建成并实现老年人需求评估、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等功能。在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以前,建议租赁一个条件合适的公有或者私人物业作为临时场所,开展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其指导、监督镇(街)和社区(村)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作用。建议区民政局或者区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尽快制定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从业标准,实现对从业人员的统一招聘、培训、考核和管理,其中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从高等院校中学习社会工作专业、医疗护理专业、心理学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中招录;一般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家政服务和基础康复护理等知识,能够完成送餐配餐、陪同出行、精神慰藉等日常工作内容。建议制定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动员本社区的居民尤其是健康老年人和青少年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使志愿者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的重要补充。 (二)整合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推动镇(街)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区各镇、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衡化发展。由于各镇(街)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参差不齐,建议暂时落后的镇、街高度重视,向先进的镇、街学习,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措并举提高养老工作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从硬件设施看,建议将一些现成的服务场所和设施设备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就能立即为老年人所用,省时省钱又省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软件资源看,建议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来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家务料理、医疗服务、娱乐休闲、金融理财等在内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可以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继续做好助餐配餐、家政服务工作,以医养结合发展为重点,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服务项目提供保障。第一,在助餐配餐方面,建议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和居住范围合理配置老人饭堂,基本实现274个社区(村)级老年人活动站点配餐助餐服务全覆盖,对一些配餐需求较少、位置较偏远、不宜开设老人饭堂的地区,实行送餐上门服务。第二,在家政服务方面,社区(村)级老年人活动站点可以自行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也可以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委托专业化的社会团体和企业提供服务,还可以在老年人和社会团体、企业之间提供中介服务,即在辖区范围内选择一些能够提供不同服务的社会组织或企业,建立一个服务项目信息平台,供有需要的老年人选择使用。老年人可以通过服务项目信息平台选择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并与服务机构签订协议,由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服务并收取费用。第三,在医养结合方面,建议将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工作紧密对接,充分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健康养老需求。建议区卫计局和区民政局共同研究在医疗机构和社区(村)级老年人活动站点之间建立服务协作机制,规范合作形式和内容,一是在社区(村)级老年人活动站点内设置医疗机构或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保健、护理、预约就诊等服务;二是社区(村)级老年人活动站点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由医疗机构向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定期巡诊、上门就诊等医疗卫生服务。此外,建议支持区内公立医院利用富余或闲置资源开展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关的服务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建立健康产业服务模式,实行集团化、连锁化经营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