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我国将醉驾行为入刑政策出台已有七年,开始几年,此种现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但据我区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近期我区某些区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酒驾醉驾案件却呈现不降反增之势。据统计,2016年,我区刑事案件有2547宗,2017年有2846宗,增长299宗,其中酒驾醉驾案件占了一定比例,同比增长了35%,总体呈逐年上涨态势。 据调查,目前醉驾现象呈现年轻化特征,其中男性醉驾者文化程度普通偏低,大多为外地籍摩托车司机,有些醉驾案件涉案者对驾驶技术过度自信导致深度醉酒驾驶,而且随着代驾业务的发展,还引发了代驾者与醉酒人之间的民事纠纷。 造成醉驾现象反弹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传统观念余毒较深,凡遇喜庆之事,认为如不喝酒就无法尽兴。另外,好酒之人一般在晚间喝酒,且存在侥幸心理,总以为晚上喝酒不会被查,总存在麻痹大意思想。特别是在城乡结合部,民众对法律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普法宣传力度不够,对醉驾和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理解不深、学习意识不强,甚至有人不知道醉驾已经入刑。 为充分遏制危险驾驶犯罪,减少醉驾现象,保护民众生命安全,抓好酒驾预防工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如宣传教育机构和公安等部门发挥联动作用,采取以下措施,共同抓好这项工作: 一、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与方式,加强酒驾危害的宣传,特别是针对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利用电视、电台、报纸、广播站、文化站等媒体与平台,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与教育,还可利用人口密集的场所,如广场、活动中心的宣传栏等地方张贴宣传图片资料,运用广播流动车等进行流动宣传,让民众充分认识酒驾的危害,树起酒驾高压线意识,增强法制与预防意识,提高民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拒绝酒驾的自觉性。 二、完善醉驾处罚配套规定。除司法机关继续对醉驾者追究刑事责任外,公安机关应建立醉驾者黑名单,对屡教不改者或情节严重者,应吊销其驾驶证,并按情节轻重,分别设立禁止驾驶期限,严防严重醉驾者有危害他人及自身生命安全的机会。 三、大力整治、规范代驾行业,完善相关立法。 1、加强代驾行业相应执业资质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建设,出台代驾行业相关标准,制订统一标准与规范的代驾合同,明确并完善责任条款,避免或减少代驾纠纷的产生。 2、加强对代驾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完善代驾从业考核机制,提升代驾行业服务水平。加强代驾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并做好备案,教育代驾人员以爱心、责任心从事代驾工作,增强其服务客户的意识,提升服务技能,保护客户的正当权益;代驾机构应将是否引发代驾纠纷作为从业人员的考核要素,制订并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用各种手段与措施预防代驾纠纷的发生,提升行业形象。 四、建立健全对车主的约束管理机制,增强车主的监管意识。完善车辆管理,加强对车主的监管教育,增强车主对自身车辆的监督管理意识,一旦发生借车他人造成醉驾者,应追究车主的相应连带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