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番禺区的医疗体系经过接近70年的建设,在不断完善中,人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体现出人民的身体素质以及疾病治疗水平在提高,但每年花费在治病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的庞大。尽管全社会都在不断增加对健康的投入,但却都是集中在得病以后和疾病复发,直到疾病终末期的治疗过程。而对健康寿命影响权重最大的生活方式、行为的改变和干预的投入却明显不足。遇到紧急情况,居民自救和施救能力低下,等待120医生到场,延误救治时机。而医院侧人满为患,大夫疲于奔命,病人怨声载道,病人却越来越多,医学发展已经走入了误区,未体现对疾病应该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2015年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有6.20%。我国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仅为1%—2%,远远低于美国;我国脑卒中患者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倍、日本的3.5倍。这种现状差距,与公众应急抢救能力、健康素养较低等有关,说明健康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好健康科普工作,预防疾病发生,才能更有效的降低医疗支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 主要问题有: 1、区政府绩效考核未体现健康科普工作考核。 2、资金投入不足。 3、健康科普工作人员队伍缺乏系统培训。 4、缺乏健康科普体系建设和具体实施细则。 建议: 1、区政府牵头建立健康科普体系,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分级体系建设。 2、每年投入专项足够资金推动该项工作。 3、由区健康教育所牵头,对各医疗机构的健康科普专责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考核。 4、利用网络平台、微信、电台、电视台等进行健康科普信息的推送。同时对所有学校在校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的培训考核。对村、居、企业等群众加强心肺复苏的培训及考核。 5、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