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社区信息化工作系统的建立,目的是提高城乡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促进社区政务服务提升,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初衷应该是便民利民,优化工作手段,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可近年,各部门各单位为了体现自己积极响应政府增强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号召,属于自己部门、单位的工作系统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由于社区居委是政府的最底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20多个工作系统(见附页)下放到社区居委会的时候,便成了只有几个工作人员的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恶梦。完善这些信息系统,基本成了社区居委工作人员的主责,为居民办实事便慢慢变成了一句空话。 一、社区信息化系统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日常工作需要,目前社区各类信息工作系统共有22个(不含OA办公系统),其中手持终端有3个。可分为数据类、审批类和工作考核记录类等。审批类系统的确起到简化工作流程的作用,数据类系统则可提供强大的数据查询作用,两者均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但功能方面却重复单一;而作为工作考核记录类的工作系统除了需有数据类之外,还存在定时定量定任务的情况,对提高工作效率毫无帮助,具体表现为: (一)按穗府规〔2016〕3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的通知》规定,各行政部门负责采集各线数据,所以各部门都各自建设了采集数据的系统。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因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同时对应各部门,所以各部门的采集系统在居委出现了汇集。按穗府规定,行政机关可以通过共享方式从责任信息采集部门获取的信息,不再重复采集。但我们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实际使用各部门的数据采集系统时,发现了一些重复采集的数据项,例如人的基本情况、房屋、事件等,由此出现了重复劳动。 (二)部分考核记录类系统使相关工作流于形式。由于定时定量定任务,工作人员顾此失彼,工作中存在以完成任务量为目的的现象,占用了工作人员真正为社区居民处理实事的大量时间,难以将社区服务工作做细做活。 二、解决建议 (一)优化整合审批类和数据类工作系统,减少资料重复录入更新,形成更全面更直观的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信息基础数据库。居委每次摸查录入的数据准确率只占7成左右,因为居民每天的迁出迁入出生死亡等数据居委不可能短时掌握。建议认真实施穗府规〔2016〕3号文,不再重复采集基础数据。各部门的系统整合为一个,做到基础数据资料共享,减少操作系统和终端机。不要将数据采集的任务随意分配到社区居委会,尽量采用技术方法,例如共享公安户籍系统信息和住建部门的房屋信息、民政残联系统信息、工商登记信息等(这些信息其实也是由居委定期采集,如每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每两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和每年一次的残疾人调查等),还可采用国有企事业单位数据进行技术分析,这样也可以有效减少主观误差。 (二)取消工作考核、记录类工作系统有关工作任务数量的硬性规定,改变以完成指标为目的的工作方式。 (三)在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维方面,建议最好是基础数据库可由责任采集部门进行维护和赋予审批修改权限,各部门考核、记录类项目可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线的工作人员局部开放使用权限,这样既可以共享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又可以互不干扰相关部门所需。其次是要求业务信息系统必须实现数据导入、导出功能,文件格式采用XML、JSON等标准格式,便于各业务信息系统间的数据转换和重用。 综上所述,推进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社区服务项目、资源和信息的多平台交互和多终端同步,打造智慧社区综合体,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因此,加强社区信息化应用系统整合,将社区工作人员从20多个系统平台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加强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很有必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