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东环街辖区内有丹山河流域的东沙涌和榄塘涌,由于地势低洼,每逢大雨总会发生“水浸街”现象,最严重的是迎星中路星海青少宫路段和东沙村,辐射影响到番禺大道蔡边片区和东环路的甘棠、黄编片区,以及市广路左边、大罗塘片区,市民深受其害,例如旭辉花园、甘棠村工业区已成为全区“水浸街”问题的投诉重点。为切实解决该问题,建议在丹山河沿线,尤其是在星海青少宫段修建大型的景观性多功能蓄水池,打造城市微型蓄排洪系统,改善水环境自我调整功能,减少“水浸街”现象。 一、造成“水浸街”多发的主要原因 (一)随着上游管渠的疏通,一下雨上游南村里仁洞、江南村、火烧岗,以及大龙街的新水坑等片区的雨水迅速汇集到东环街中心区域。迎星中路位于东沙村“猪仔岗”及城北公园之间,丹山河段旁,地势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特点,属于周边片区最低洼点,每逢大雨或暴雨天,附近区域以及丹山河上游南村、大石等地大范围的雨水,均顺着低、斜地势,通过榄塘涌、东沙涌流至该地段汇集。 (二)丹山河规模不断缩窄,排涝能力急剧降低,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调蓄作用,一旦遇到降雨量超过排水设施能力,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又无处蓄存,于是只能漫上街道,形成水浸马路、厂企、食肆。 (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绿地率减少、建筑密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容量面临巨大压力,地表不断硬化,蓄水能力降低。 二、关于解决措施的建议 “水浸街”问题既严重影响城区交通,又为部分低洼地段的商铺和住户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安全隐患。迎星中路作为连接番禺大道、新光快速路、市广路的主要道路,尽管已作为重点地区开展排涝设施整治,大幅提高管网标准,但河道承接排水的能力不足,遭遇强降雨时,特别是低洼地区雨积水无法排出。因此,只有将蓄和排两者结合才是治理“水浸街”的有效手段,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通过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并逐步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 (一)建议在星海青少宫的广场、篮球场位置开挖建设大型综合性水体,联通东沙涌,兼具景观、运动、蓄洪功能。平时关闭和河涌的连通闸,可作为中心城区北部、城北公园连片配套的水体景观,提高番禺大道旁和城北公园连片的景观质量。大雨时作为丹山河流域排洪设施的一部分,吸收汇集周边暂时无法排出的雨水,减少“水浸街”。 (二)尽量将丹山河水系沿线河涌加深、加宽,增加河道的蓄水、排水能力。 (三)在丹山河水系流域选择合适的地方增加大、中、小型各类水体,既增加蓄水能力,又改善绿化景观和沿线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