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19年 > 2019年提案

议案(建议)办理

标 题: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建议
问题内容:


                   

我国人口资源丰富,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是就业的主要渠道,孕育着国家对实体经济的希望。只有积极解决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用工短缺问题,培养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的制造业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回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诉求,为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推动制造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低科技含量的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制造业的转变,需要大量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这类人才是制造业转型的骨干力量。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但我区经济发展相对优势减弱,对外来务工人员吸引力降低,人才流失趋势明显。职业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操作层面也具有一定局限性新生代务工人员对技术教育存在偏见,把技能型人才看成低层次人才,宁愿选择做待遇相对较低的办公室文员,也不愿意去生产一线。政府培育投入力度不足,我区存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规模比例不合理的问题,缺乏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就业和引进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法:                    

(一)拓宽渠道探索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形式                    

一是增加现场招聘活动场次。推动成立面向先进制造业的“技能人才市场”,制定并定期公布番禺各类高技能人才引进目录,拓宽高技能人才引进和交流渠道。建议区人社局主办的现场招聘会由每半年举办一次增加为每季度举办一次,且支持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举办的人才招聘会,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减少行政干预,并适当给予补贴。在及时传达各行各业用工需求信息和求职者就业意向的同时,要加大对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资助、稳岗补贴等政策解读力度,让普通受众更容易知晓政策、掌握政策和运用政策。参考南沙区大岗镇建立“就业用工指导服务厅”的服务模式,在各镇街的劳动部门设置“就业用工指导服务厅”,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推荐和招工用工的匹配服务,为供求双方提供方便快捷的求职渠道和招聘平台。                    

二是联合园区举办招聘专场。园区在吸纳人才方面具有旺盛的需求,有的园区为了让应聘者更好地熟悉就业环境和园区业态,曾尝试在园区内自主举办人才招聘会,但收效寥寥,主要原因是缺乏官方渠道的宣传和支持,削弱了应聘者的信心,而且高额的筹办费用给他们较大的经济负担。反观近年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广东省人才服务局承办,区人社局协办的珠宝人才招聘会专场却成效显著,为番禺珠宝企业招到大量珠宝设计、金工制作、锻造镶嵌等方面人才,他们有的甚至来自花都、深圳、东莞等重要珠宝生产基地。建议区人社局联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举办综合招聘会或专场招聘会,因应本地的优势产业特色,举办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精密仪器、金属制品等专场。同时,可以为符合标准的同类型企业开设专场等活动,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招工的需求,又可以对优秀企业进行宣传。                    

三是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平台。目前,传统的招聘会等线下平台求职热度下降,而通过移动端等线上平台的求职热度持续上升。2018年度番禺区人力资源市场招聘会举办了52场,入场求职者共1.15万人次,场均入场222人次,同比减少51.03%。通过番禺就业网站和番禺就业微信求职的有23.8人次,同比上升16.60%。可见,求职习惯和招聘方式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政府要充分发挥信息整合优势,拓宽多元招聘渠道,着力加强线上招聘平台建设,规范线上招聘规则。完善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平台,确保用工信息的准确、及时、有效、畅通,促使技能型人才供求双方的无缝对接。政府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跟踪产业、企业发展及相应的劳动力需求动向,发布技术人才的培训策略参考,引导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发展,以便提供更多更合适的人才,促进人力资源供求双方高效对接。此外,充分利用官方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推送发布人才供求信息,实现线下线上全覆盖。                    

(二)创新举措建立科学合理的引才留才机制                    

一是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建议适应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形势要求,持续提供人才优质服务,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对员工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创业投资等,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参照深圳、珠海、佛山等地的做法,按照职住平衡、就近建设、定向供应的原则,在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人才密集区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和廉价出租(出售)房。政府还可以对中小企业的租金作适当的补贴,对于进驻产业集聚区或支持区域发展定位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租金优惠或返还,从政策上支持他们稳定发展。此外,加强对园区、厂区的环境卫生整治,最大程度改善就业环境。                    

二是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建议我区设置具有本土特色行业特色番禺工匠“技术能人”“突出贡献人才”等评选活动,并在薪酬福利待遇、子女入学、入户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自主举办或鼓励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发现培养更多高技能的领军人才。                    

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引导企业加快改革或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在提高起薪点的同时,依据技术等级细化薪酬等级,出台一些扶持激励政策,以有效提高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和实际收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加大力度发展与制造业匹配的职业教育                    

一是加快“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科学预测本地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的专业类型和数量,从而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根据规划构建产业发展对应的专业布局和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同步在职业教育过程中,主动构建“制造业+”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院校与制造业的衔接,贯穿渗透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思路,充分发挥制造业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是注重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职业教育要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尤其是要重视“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职业学校为制造业培养人才,要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学生专注、创新、敬业、精益求精的品质,要将“工匠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生“硬实力”(专业技能)与“软实力”(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此外,职业学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行业思维和专业拓展能力,以满足岗位调整转换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三是推行校企联动实践教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式的实践教学模式,鼓励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促进岗位链与教学链深度对接。鼓励职业学校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探索推行“订单式”培养方式,在校内加强实训平台建设,建立校企协同专业教学模式,制造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安排经验丰富的师傅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培训。                    


                   

问题答复:

区工商联:
       你们提出的《 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建议》(第 24 号) 建议收悉。我单位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职业能力建设与就业科、区就业训练中心、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区就业中心)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第一提案人陈锦云委员在 9 月 9 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区人才办、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区教育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 拓宽渠道探索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形式
       一是增加现场招聘会。区就业中心、各镇街劳动和社会保障中心每年都会按计划举办各类招聘会。其中区就业中心在每年“ 春风行动”期间每周三、 周六举办现场招聘会,“ 春风行动” 后每周六举办现场招聘会,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面对面的交流,促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双方资源更匹配。2019年 1 月至 6 月,区就业中心组织举办各类公益性招聘会 75场,提供岗位 8.05 万个,为 5.5 万人次提供服务。为了让普通群众更容易知晓政策、掌握政策和运用政策。 区就业中心还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到各镇街、各企业开展政策宣讲工作。 如 2019 年 6 月 28 日组织各镇街工作人员举办了2019 年就业补助资金业务培训班”,30 多名业务员接受就业补助资金政策培训, 进一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又如 5月至 6 月组织专业人员到广州渔人码头、思科智慧城、巨大创意产业园等 7 个产业园区进行了 7 场最新的就业补助资金政策宣讲,让更多的企业代表了解我区就业补助资金政策。
        二是联合园区举办招聘专场。区就业中心 2019 年 1 月至月举办的招聘会,包含:珠宝首饰、五金、服装、餐饮行业专场招聘会 6 场,进场企业 378 家,提供岗位 7444 个,进场人数 2009 人;纺织、皮具、鞋业、酒店、旅游业专场招聘会 3场,进场企业 255 家,提供岗位 4867 个, 进场人数 1399人;机械、模具、电子、房地产行业专场招聘会 5 场,进场企业306 家,提供岗位 6050 个,进场人数 1792 人;建筑、装饰、物业管理、商业贸易专场招聘会 2 场,进场企业 165 家,提供岗位 3506 个,进场人数 988 人。
        三是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区就业中心不断完善网络招聘平台,通过升级改版“ 番禺就业” 网站、微信公众号功能,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为完善的网上就业服务。今年 4月区就业中心进行了网站职业介绍模块功能的开发,目前在全区上线运行,为广大求职者提供持续、便利的就业服务。“ 番禺就业”网站改版至今,注册个人用户信息 2.28 万人,注册企业用户 9536 家,累计参加招聘会人次 45.44 万人,企业向求职者发送招用意向 8270 次,求职者向企业发送应聘意向 2.05 万人次。公众号累计推送微信 234 期,累计移动端个人用户访问 9.43 万次,单位用户访问 14.04 万次。2019 年上半年招聘信息栏阅读人次达 16.8 万次。
    二、 创新举措建立科学合理的引才留才机制
       一是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和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我区于 2016 年 12 月出台实施“ 1+4” 人才政策,区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 1.2 亿元扶持人才创新创业。其中,产业继续紧缺人才项目覆盖技能型人才,授予“禺山金工” 称号。为鼓励技能人才建功立业,夯实人才金字塔中下部,2019 年更加注重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在急需紧缺人才项目中保留 100 个名额面向实体经济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并且放宽技能人才申报条件。提供“ 上管老下管小”组合式暖心服务,为多位高技能人才决绝子女教育问题,畅通医疗卫生、政务服务、入户办理等人才服务绿色通道。
        二是营造尊重技能的社会氛围。《 2019 年番禺区人才工作要点》已明确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求围绕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珠宝产业合作区建设,落实《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举办各类技能大赛,着力选拔、培育“ 番禺工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 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全区职业院校资源发掘,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合作,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此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结合我区产业特色,联合区总工会,区妇联等职能部门,每年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培,为我区培养技能型工匠和能手。近 3 年,成功举办了焊工、首饰手工起版、月嫂、中式烹调师和导游讲解员等近 10 个项目竞赛,750 多名选手参赛,132 人获得竞赛奖项,其中 17 人获得市技术能手或技术创新能手称号,27 名获评“ 番禺工匠”称号,35人晋升职业资格等级。
    三、加大力度发展与制造业匹配的职业教育
       一是加快“ 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番禺区经济发展及产业升级调整,我区中职学校进一步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更加紧贴区域产业发展。以申报省级“ 双精准”专业为抓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今年,新造职校的商务英语和番禺职校的动漫游戏成功申报广东省第二批中等职业教育“ 双精准”示范专业。目前,我区有省级“ 双精准”专业 6 个,其中番禺职校 4 个,新造职校 2 个;省重点建设专业 7 个,其中番禺职校的 4 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为加大我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改善技能人才供给质量,助推番禺区产业经济发展,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技能人才培训及供给调研工作小组,前往东莞市和佛山市等周边地区学习考察,综合相关问卷调查数据,深入分析我区技能人才培训及供给现状、问题成因,紧扣番禺区产业发展需求,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切实解决我区制造业技能人才短缺之殇,打造技能人才强区,助推番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注重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我区中职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倡导“ 劳动光荣、技能伟大、创造宝贵”的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切入点,以培养素质高、会做人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整合文化基础课和德育课,提升学生的思想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技能竞赛。2019 年上半年,我区三所职校学生多次参加国赛、省赛并获得佳绩。其中番禺职校参加国赛获奖 6 人次,参加省赛获奖41 人次;工商职校参加省赛获奖 5 人次;新造职校参加省赛获奖 12 人次。另外番禺职校获得 2019 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电子商务技术和农机维修两个项目二等奖,荣获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竞赛特殊贡献奖。中职学生升学深造途径不断拓宽,我区中职学校高职高考再创佳绩。今年,我区 2019 届毕业生共 2600 人,通过中高职三二分段、3+证书、自主招生等途径升学的超过 1600 人,升学率超过 61.5%。
       三是推行校企联动实践教学模式。目前,我区正全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已成立了番禺区工贸职教集团、番禺区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其成员单位达到 288 家。例如,新造职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携手佛山市工匠印记鞋业有限公司,建立了“ 工匠印记网店装修” 校内工作室。通过“ 工作室跟单”教学模式,在网店装修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生设计的作品将为企业所用;番禺职校与旭东阪田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试点,与中德诺浩(北京)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设的中德诺浩订单班,牵手汽车快修行业百强企业百援精养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共建汽车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基础,联合打造“ 番禺职校-百援精养汽车快修种子特训营”项目。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打破了传统实训基地学校管理教学的壁垒,创新了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实现了招生即与招工、工学结合、专兼教师授课等新育人方式。目前, 我区已有区级校企合作示范性实训基地 7 个,逐渐实现校企教师相互融通, 校企资源共享, 实现双方共赢。
                   

       感谢你们对我区技能型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你们反映的建议我们也将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