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身体健康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重视人民身体健康,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始终是各级党和政府必须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针对广州大学城部分居民反映的日益明显的“看病难”问题,结合大学城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提出进一步完善大学城医疗条件的建议。 一、背景 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北部的小谷围岛,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10所高校,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广州国家IC产业化基地等3大产业园区,广州超级计算机中心等重点科研机构,以及贝岗村、南亭村、北亭村和穗石村4个保留村。 广州大学城是广州市、广东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十分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和创新创业中心,是广州市“南拓”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广州市的“智核”和广州国际创新城的核心区。2012年10月,广州大学城被科技部授牌建设“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2016年11月,被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范围;2017年9月,又被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是重点建设和打造的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之一。2018年2月公布的新一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将广州市定位为引领型全球城市,具备科技创新国际战略枢纽地位,广州大学城在这一规划目标的建设过程中承担重要支撑作用。 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发挥大学城科教创新中心作用的基本条件,创造和完善高质量的人居生活环境与配套条件才能与广州大学城的高标准规划以及高规格建设水平相适应,其中高效、便利的医疗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为此,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医疗是大学城规划建设过程中最早得到落实的配套条件之一。大学城医院为大学城早期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大学城后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 十多年来,随着大学城建设逐步完善,规模、定位逐步升级,大学城居住人口也随之不断增加。根据小谷围街道的统计,目前大学城总人口约23.3万人,其中,高校教职工约2万人、大学生约18万人、村民约1.4万人、来穗人员约1.9万人。 大学城人口众多,其中以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为代表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大学城人口组成的主体。健康是人才进行学习和教学科研的物质保证,大学城居住人口对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大学城的医疗配套建设却在十多年来没有得到与发展规模、定位升级速度相对应的加强和完善。 近年来,大学城医院逐渐出现了看病排队、一号难求的局面,中环西路大学城医院大门口路段以及周边广场、道路每天都上演汽车排长龙拥堵交通、车位难寻四处占道的尴尬戏码。显然,当前大学城的配套医疗条件已经显现出难以满足现有居住人口的医疗卫生需求的矛盾,大学城广大师生、居民看病难的问题逐步凸显。 此外,大学城四面环水,所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与外界的联系只有地铁、官洲隧道和南沙港快线三条通道且距离较远,岛内居民当有重症、急症时,难以到岛外就医。尤其到了晚上,地铁停运,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士也很难叫上,更加造成就医不便。目前大学城医院的科室配置、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和器械配置仍不完善,许多重症、急症的医疗诊断、治疗无法实施,大部分专科手术不能开展。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易出现医疗不及时的问题。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学城各项事业的发展依然在不断推进,二期建设如火如荼,但大学城医疗条件的升级完善却迟迟没有动静。 以大学城人口为例,根据2001年最初公布的《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大学城远期人口达40万人,按照201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进行划分,属于I型小城市。历次对大学城有关地块性质及规划指标调整,在最初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逐年增加了居住和商服类用地、提高了容积率等开发强度指标。2015年公布的《广州大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编中,通过提高整体容积率,新增6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可容纳的学生数量从原规划的15万提高到18万。本次规划修编还专门在大学城内部规划了大量的高校教师公租房,至少可以解决大学城6700名教师的居住问题,按4人每户计算,新增常住人口约26000人。2012年,大学城首批812套教师公寓(墨香园南园和北园)开始建设,2016年11月已交付10所高校使用。2016年,第二批12栋共计1512套公租房开始建设,规划居住5000人,预计2019年将交付使用。 由此可见,随着大学城居住人口的进一步扩容,若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医疗配套进一步完善,势必导致当前“看病难”的隐忧发展成为影响大学城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民生问题。 二、现状分析 1、分级诊疗体系不完善,病患得不到有效分流 (1)10所高校皆设有校办医院或医务室,但医疗条件有限,均只能提供保健服务型医疗。如某药学院,其医务室面积仅35平方米,缺乏医疗设备;某工业大学校医院,为10所高校中建筑面积最大的校医院,但该院每天能开设的门诊只有内科和口腔科两个,定期开设眼耳鼻喉科和中医科。 (2)大学城内至今没有(镇)街级和社区级的基层医疗机构。大学城原规划建设理念是作为城市的一部分,除了高校学生居住,没有规划居住小区,甚至连教师的居住条件也没有考虑。除了学生,其他人员原规划都是在大学城域外。这一情况与实际上大学城商品住房和校内外教师公租房的建设现状严重冲突,新产生的大量医疗需求无法在基层分流。 (3)大学城医院为三甲医院,大学城内没有城市二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体制建设方面,医疗机构结构单一,难以体现卫生资源配置的优化。 2、大学城域外医院交通不便,部分重急症病患风险高 大学城域外就近的三甲医院分布在海珠区赤岗、番禺区南村、市桥、亚运城,受交通制约,所需车程均超过40分钟。 番禺南村新建有省妇幼番禺院区,直线距离较近,但实际车行路线无论是现有的南沙港快线,还是建设中的新造隧道,绕行时间也需40分钟以上。虽有地铁7号线到达省妇幼番禺院区,但夜间不通行且重急症病患无法搭乘地铁。 3、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医疗条件不完善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是广东省中医院分院,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编制床位900张,设18间手术间。根据媒体发布的《2017中国大医院门诊量100强榜单》,广东省中医院(含大学城医院)的年门急诊量超过了770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大学城医院硬件先进,环境优美,提供了很好的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但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医疗条件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1)与总院相比,门诊科室设置不完备,不细致;急诊也只开设内科和儿科;医疗设备器械配备不全,部分医学检测检查项目不能完成,需要送总院或其他机构进行检测;这些都导致病人的外转率高,难以做到“大病不出岛”。 (2)配套建设不完善,门诊量巨大的医院,配建的停车场仅160个车位,院外周边道路每天都有大量找不到停车位的汽车乱停乱放,等车位的汽车堵塞交通现象。 (3)最主要的短板,高水平医生资源配备不足,大量专家、主任级的医师需与总院及其他分院共享,与其他分院相比,出诊时间安排少,资源稀缺,病患一号难求,与大学城的医疗需求极不匹配。 三、建议 1、加快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大学城分级诊疗体系 考虑到大学城40万规划人口的体量,已经达到I型小城市规模,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不能仅依靠10所高校校医院或医务室的有限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会分级诊疗体系的基层机构,既可承担“基层首诊”的功能,又可丰富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完善大学城医疗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必要举措。 2015年5月公布的《广州大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已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划,并预留有建设用地,但因各种原因,迟迟未能实施。建议尽快推动大学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分级诊疗体制,改善大学城医疗卫生条件。 2、从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置上进一步完善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的医疗条件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作为大学城内唯一的三甲医院,其医疗条件和水平应与大学城国际科教创新枢纽核心节点的规划建设定位相符合。大学城焕发活力需要全球引智,而要将全球的高素质人才留在大学城,则必须把包括医疗服务在内的城市配套建设好,应以绝大部分重急病患岛内诊治为提升目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舟车劳顿“看病难”的问题。 (1)完善和细化临床和医技科室设置,扩大特色特长专科设置;补齐医疗、检验器械设备,进一步提高医疗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2)增加出入医院车行道,合理分流中环西路拥堵车流,优化周边停车场、停车位设置,改善交通条件。 (3)优化统筹,增加专家、主任级高水平医生队伍的出诊时间,并增加大学城医院常态化出诊的高水平医生人数。同时建议在常态化出诊医生的子女入园入学、公租房分配等方面与大学城教师一样,享受同样的政策支持。 3、进一步构思顶层设计,立足大学城已有资源,建设国际医学影像检测分析中心 大学城有很好的科教资源和医疗资源,有超算中心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公司,基础设施也很好。加上正在建设的大学城二期,大学城将有三个医学医药类的高校,有大量医学、药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大学城的社区服务中心地块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水平的医学影像检测分析中心,利用5g技术,开展一些影像的远距离分析和测评鉴定,实现医学影像分析的远程服务,把它建成一个可辐射全国的医学影像检测分析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