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22年 > 2022年议案(建议)

议案(建议)办理

广州市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第41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简秋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祠堂保护及活化利用的建议》(第41号)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市规划和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城市更新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1月19日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祠堂是宗族情感的纽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我区非常重视对有价值的祠堂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保护祠堂本体,发掘祠堂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推动祠堂在新时代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我区在保护利用祠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议案与我区祠堂现存状况和管理保护做法大部分相符。

  一、摸清家底,夯实祠堂保护利用基础

  在历次国家或广州市组织开展的文物或文化遗产普查中,祠堂一直是我区普查工作办公室的普查重点,根据历次普查工作成果,我区现存具有一定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的大小祠堂约400个,其中文物祠堂376个,占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的60%,占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48%;历史建筑祠堂10多个,以及部分传统风貌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线索。

  按祠堂级别计: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沙湾留耕堂),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个(莘汀屈氏大宗祠、善世堂),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7个(古氏大宗祠等),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13个(傍江西罗氏大宗祠等),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333个(傍江东陈氏宗祠等),广州市历史建筑10多个。

  没有公布为文物或历史建筑的祠堂,主要原因是其价值没有达到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认定标准。

  二、加强保护管理,大力推进文物祠堂的保护工程

  祠堂类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严格按照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文物局发布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管理办法(试行)》执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的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

  祠堂类文物的修缮工程属行政审批事项,从申报修缮工程开始至工程结束,全程监督指导的。开展修缮工程之前必须将修缮设计方案等资料报相应级别的文物行政部门审批,从村(居)-镇(街)-区(县)-市-省-国家, 对应文物级别逐层上报,相应级别的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文物专家评审修缮方案,批复同意后方可开展修缮工程。工程施工和完工后,均有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文物专家监督工程实施情况、验收工程效果。

  历史建筑的修缮参照文物修缮工程,因此,已公布的文物祠堂的修缮工程,不改变祠堂原状,归安原构件、保证施工工艺、保留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我区非常重视祠堂文物的保护工作,近年开展的文物保护工程以祠堂文物为主。据统计,2020年文物专项经费实际支出1462.82万元,2021年文物专项经费实际支出1403.68万元,以2021年计,共支出62项祠堂文物保护工程相关经费,合共1017.05万元,占2021年总经费的72%。近年开展文物保护工程177项,祠堂类文物项目97项,占总工程项目的54%。

  三、统筹布局,整合资源,多方协作保护祠堂

  (一)统筹规划成片区保护

  我区文化遗产丰富,在历年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已经将文化遗产集中的片区统筹规划打造利用,沙湾古镇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楼镇大岭村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化龙镇潭山村申报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小谷围练溪村古建筑群(岭南印象园内)申报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沙湾古镇的安宁西街和石楼镇大岭村同时是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名镇名村须编制保护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批后公布实施。保护规划将名镇、名村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文化遗产成片的地区划入核心保护范围,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并在规划成果中明确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片区内祠堂的修缮遵循该条例执行,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制定保护利用方案的保护对象,保持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

  (二)重视城乡建设中的祠堂保护

  社会进步,城市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性益加凸显,祠堂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尤为重要作用。我区在城乡建设规划和城市更新改造方案中,贯彻落实最新政策文件精神,重视和促进祠堂的保护利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应大力实施原址保护,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坚持以用促保,重点引导通过微改造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让祠堂建筑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焕发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实现保护传承。

  (三)部门协调联动加强祠堂保护

  为更好地推动城乡建设中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区在多年工作经验中,成立城乡建设中的部门联动小组,如番禺区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番禺区城市更新项目技术审查专责小组等,各部门在旧村改造、老城区微改造、乡村振兴等项目中达成共识,坚持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引入发展,最大限度保留历史文物遗产,包括古祠堂,使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和谐统一,更好的促进文化传承可持续化以及城市经济生态化发展。

  (四)保护利用祠堂中有价值的构件

  对部分因历史原因或管理使用人原因,剩存祠堂构件有一定的价值的,一般将构件活化利用,为展品或藏品,可在村史馆或者博物馆展出。

  四、社会力量助力,全民参与祠堂保护

  我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秉承持“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参与、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理念,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监管和补助,文化遗产产权人保有所有权与使用权,充分发挥基层群众主观能动性,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协调平衡。

  一是设立番禺区文物保护服务工作站,引入专业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负责全区文物保护工程的衔接推进、日常保养和安全巡查等,区内756处文物,区保及区保以上文物每月巡查两次,一般文物每月巡查一次,保证祠堂文物安全。

  二是成立番禺区祠堂文化研究会,区-镇(街)-村(居)从事文化工作的领导干部,热心热爱番禺本土文化的专家学者,古建筑工匠和传统文化工艺传承人等是研究会的会员,基本覆盖区内大姓氏大宗族的族人,便于开展祠堂文化挖掘利用工作,提高祠堂保护意识,自发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祠堂文化研究会举办“古祠遗风”等番禺祠堂文化系列讲座多场、“行走研学番禺古建筑祠堂”系列活动4场,以及开办祠堂文化公众号推送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古祠堂建筑知识科普等内容100多篇。

  三是各宗族自发成立祠堂保护组织,不少宗族自发组织成立保护祠堂的宗族组织,如石楼陈氏族人成立善世堂修缮管理委员会以及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政府顺应民意将祠堂使用权无偿划拨村委,吸引到大批社会资金投入,志愿者积极投身修缮宣传和监督,工程完工后带动周边残疾人、老人关爱及非遗传承等公益事业,促成善世堂于2019年晋升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善世堂修缮项目入围省、市级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评选。

  五、多形式多角度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宣传工作

  我区目前的文物保护利用宣传工作传统与新媒体形式并行,不定期发放文物宣传折页、开展文物课堂公益讲座,报纸、公众号、电台专栏、短视频节目、保护项目宣传片等多平台宣发;聘请文物保护监督员实地巡查的同时开展一对一的宣传工作,设立祠堂文化研究会,聚集社会力量深度挖掘宣传文物资源;并针对文物保护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这一民众认识较为薄弱的点,进行相关法规和图纸的现场公示,并开展周边利益相关群体的告知书发放工作。与融媒体中心合作以电台、短视频等形式推进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目前已制作播出电台栏目80期播放520次、抖音号和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物保护推广短视频13期;推介3个项目获广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荣誉,4个项目入围2020年广东省文物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评选;《番禺文化遗产博览》文物宣传小册子及画册已印制15000份派送宣传。

  六、古为今用,活化利用为新时代祠堂

  祠堂的原有功能是祭祀先祖、商议族事、办理婚丧寿喜等事件的场所,在新时代,我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精神,以用促保,“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积极探索尝试祠堂活化利用形式,丰富基层民众文娱活动,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祠堂利用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我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试点建设区,全区共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299个,化龙、石壁、小谷围、沙湾、石楼等镇(街)祠堂通过注入时代元素,打造成集村史馆、农耕文化展示馆、老年活动、农民文化礼堂、岭南家风馆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

  二是祠堂利用为理论宣传新阵地。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祠堂文化有机融合,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常态化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古祠堂变身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习新时代精神的“精神家园”,如屈氏大宗祠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宣讲会。

  三是祠堂利用为红色文化宣传阵地。我区25处革命遗址中,有12处是祠堂文物,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铸魂育人的作用,我区以“五个一”标准提升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目前大部分革命遗址已根据当年的革命史迹,打造成本土特色红色文化宣传阵地,配讲解员,很受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及群众欢迎。

  四是祠堂利用为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目前,我区已建成27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利用祠堂建设的有23个,该中心内设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共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区文广旅体局组织开展“文化服务进基层”,将读书、亲子、讲座、手工制作、绘画、文艺演出等送到中心,今年组织50场次,约0.75万人次受惠。

  七、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严抓文物祠堂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区文物保护服务工作站加强对文物祠堂的安全巡查工作,并关注祠堂的安全情况,及时保护有价值的古祠堂。

  (二)城乡建设中,各职能部门继续形成合力,协同保护利用的祠堂。

  (三)盘活祠堂,挖掘祠堂文化内涵,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打造村居文化阵地,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让祠堂成为凝聚民心的精神家园、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

  (四)在区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祠堂保护力度,同时,发动社会力量对祠堂修缮保护的资助。

  (五)多形式多角度强化祠堂类文物保护利用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兴媒介的优势,利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平台,把握流量方向,积极拓展祠堂类文物宣传新媒体阵地,加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民众更好地认识并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感谢您对我区“乡村祠堂保护及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2年3月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