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五届番禺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1-1号提案的答复
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番禺区大学城高校与科技园加强产教融合的建议》(第41-1号)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委组织部(区人才工作局)、区教育局、区科工商信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局)、区投资促进中心、区总工会等会办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何伟杰委员在9月3日进行了电话沟通。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的建议
近年来,我区积极建设“智造+智核”科技创新高地,高标准推进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支持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平台等发挥多元主体优势,推动校地协同高水平优化、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双创项目高效能孵化。
一是完善校地企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加强党建引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工作原则,建立涵盖高校、省市驻岛单位、中小学校、园区企业等35个单位的广州大学城“大党委”,由区委常委担任“大党委”书记,高校领导及主要驻岛单位、商会负责人等担任副书记和委员,形成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有效促进政校企协同发展、互促共赢。广州大学城管委会下设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促进中心,中心内设办公室、科技成果转化部、人才服务部、创新创业部4个部门,发挥产教融合协调作用,全面承担大学城科创发展、人才服务统筹、策划、管理等各项任务。
二是扶持双创项目和孵化器发展。“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启动7年以来,累计引进青蓝项目超660个;500余个优选项目落户番禺,参与创客超10万人。“1+4产业人才政策”“番禺人才生态30条”累计发放7亿元,资助7791个创业团队和个人。创新推出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聚焦家族传承、校友经济模范、连续创业、在校创业4类青年创业者实施系列扶持措施,建立“创二代”工程项目库,目前已有230个入库项目。以广州大学城建设20周年为契机,筹备建立广州大学城校友经济促进会,以校友朋友圈催生经济圈、产业圈,努力吸引含“新”量高、成熟度高的企业扎根番禺。持续优化大学城粤港澳孵化器政策扶持,支持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发展,目前已注册入驻企业429家(含92家港澳台企业),其中孵化和培育26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办好第九届粤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749个“双创”项目参赛,其中香港、澳门赛区共85个项目参赛;持续做好参赛项目服务工作,在场地支持、成果转化、融资对接等方面提供优质配套。
三是健全产教融合中介服务体系。全力支持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质升级,该中心由番禺区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目前已成为广州大学城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校地共建产教融合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涵盖2582项科技成果的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组建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开展“项目产业化高校行”“禺企专家行”等活动,畅通高校科研成果供给与企业技术需求渠道。2024年举办创交会系列活动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专场2场,先后组织广州美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开展番禺珠宝产业链科技成果推介、人才就业匹配,精准服务校企人才交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团队发展。
二、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建议
我区努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通过一系列产学研合作项目,服务和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深化协作,发挥中小企业优势,完善“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建设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联合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建好用好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平台已于2024年6月正式开放使用,有力推动高校公共技术平台、大型实验装置、科学仪器、数据资源、文献和专利信息等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以资源共享带动产教融合,实现高校实验室和中小企业“联姻”。围绕提高“知晓度”、确保“使用率”做好共享平台宣传推广工作,在天安节能科技园、巨大国际产业园、番禺创新科技园共举办3场大型推广宣传“惠企日”活动,累计进行平台推介超20场次。
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我区在香港召开全球招商大会,促成了暨南大学与粤港澳青年孵化器、香港中港人才发展中心的人才合作项目,以及华南农业大学与海大集团、广州大学与中海达集团等一批校地合作项目的落地。用好广州市首个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金谷联盟,充分发挥广州金控集团现代金融业产业链、医疗与健康产业链双链“链主”企业优势,2024年7月“金谷联盟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赛正式启动,发挥“以赛促创、以赛促投、以赛促转”作用,对符合有关投资标准的获奖项目,由广州金控集团下属创投企业联合金谷联盟各大投资机构给予股权融资支持。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番禺区政府同小鹏汇天签署合作协议,发挥小鹏汇天等飞行汽车领域龙头企业作用,吸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集聚集群式发展。
三是推动产学研项目落地转化。由中山大学、广汽集团及番禺区政府三方共建的全国首批、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已于2023年6月在广州大学城正式开园运营,聚焦低空经济、智慧出行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培养。2024年4月,我区与中山大学签订核心区共建合作协议,未来将成为高校、龙头企业在低空经济、智慧出行等领域产学研合作攻关的有力抓手。此外,我区支持有米双创孵化器基地联合发起华工数字科学实验室,引进华南数字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关于加强人才培养的建议
我区鼓励支持区内龙头企业与大学城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人才交流,通过校企双方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积极探索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有效路径,进一步发挥广州大学城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作用,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一是鼓励校企开展联合培养。区内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已与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建立多个产学研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例如,星海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基地。天安节能科技园成立天安·粤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加速基地,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共建校企合作基地。浩洋电子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省级)。锐丰音响与广州大学共建“中南声像灯光研究所”,与星海音乐学院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
二是加强校企人才交流沟通。2024年,我区已累计举办以“奋楫扬帆 相禺有成”为主题的人才交流活动6场,汇聚507家企业提供全层次人才供需对接服务,开发岗位1956个、人才需求6930人次,吸引1.8万人次参与,助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举办系列番禺区人才科研成果交流座谈会,走进广州大学城高校,推动佳都、论客、鹏凯、伊的家等企业与大学城高校积极对接。举办青蓝成果对接会,为高校与青蓝优质项目对接搭建桥梁。发起建立包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125名技术人才、产业专家的低空经济智库,覆盖人工智能、汽车制造、飞行器等技术领域及产业政策、适航法规等产业研究领域。
三是强化校际合作人才培育。区委主要领导率代表团赴美国、芬兰、意大利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先后拜访位于意大利米兰的卡罗世纪服装学院和清华大学米兰艺术设计学院,以及位于美国芝加哥的国标标榜公司(国际知名美容美发培训机构),探讨“校+校”联合开办专业课程、在产业孵化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与我区合作的模式。我区将持续跟进相关学院和广州大学城高校、大学城创智园、中关村大学城青创汇等创新型孵化机构合作交流,建立长效的沟通合作机制。
下一步,我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继续发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作用,加快完善广州大学城高校技术转移体系,积极争取区域技术转移平台落地,支持服务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等平台的建设与运营,重点提升平台与人才、产业结合的紧密度,加紧落地产学研项目及拟孵化项目的跟踪服务,积极开展大型论坛、项目对接、政策宣讲等活动,用活动发现、链接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人才,鼓励校地企加强合作交流,助力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
非常感谢你们对广州大学城产教融合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广州大学城管理委员会
2024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