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24年 > 2024年提案


番禺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关于政协十五届番禺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1-2号提案的答复


张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大学城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41-2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区发展改革局、广州大学城管委会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9月5日进行了沟通联系。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及市委“1312”思路举措,锚定市委赋予番禺“智造创新城”的战略定位,围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区和人才强区建设。

    一、关于联合国家级产学研合作指导单位,争取国家、省市级创新平台落地番禺区的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南沙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全面启动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广州大学城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人才培养、科创产业发展,相继印发实施《番禺区全力支持广州大学城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关于建立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体系的工作方案》。同时对照《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总体方案》工作要点细化分工、扎实推进,为积极引进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支撑。

    (二)打造高水平重大平台载体。一是建强“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我区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于2022年11月经教育部、科技部批复为全国首批、湾区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由中山大学和番禺区政府合作共建,聚焦新型移动出行、高性能计算等方向,突破若干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构建以“学科+未来产业”为主导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二是打造“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抢抓低空经济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先机,与全球独角兽小鹏汇天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包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120余名技术人才、产业专家的低空经济智库。挂牌成立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广州大学城基地、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政府+科研平台+龙头企业”科创体系。三是筹建“广州首个”国转中心。在省教育厅指导支持下,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现有体系,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广州大学城落地,为高校院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和师生共创项目提供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构建新质生产力全过程创新链,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变革,助推大湾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高质量建设市域、行业产教联合体,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建议

    (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深化广州大学城校地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定期召开广州大学城校地共建共治共享圆桌会议,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协调小组实体化专班运行,由市科技局牵头统筹,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产教融合体制。联合高校、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投资机构等58个单位,成立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源联动、政策宣贯、协调处理等服务。

    (二)助推园区、孵化器与高校产学研合作。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大学城各高校与园区、孵化器开展交流合作,引导和鼓励产教融合项目开展。星海数字家庭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共建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基地。天安节能科技园搭建园区产学研综合服务平台,成立天安·粤港澳台侨青年创新创业加速基地,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共建校企合作基地。巨大产业园举办校企高质量发展共建交流座谈会,推动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与园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交流对接。有米双创孵化器基地联合发起华工数字科学实验室,引进华南数字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三、关于建设产学研合作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的建议

    (一)推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大学城片区加快建设。依托“华南智核”广州大学城213家市级以上实验室、12所高校、20.3万师生、每年约5万名毕业生等丰富科技创新资源,我区目前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家,市级11家;全区众创空间总数达14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4家。孵化平台先后孵化培育出探迹科技、创显科教、易方科技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此外,我区正在推进建设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广州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等多个重点科创平台与成果转化基地,已初步形成环大学城产学研成果转化集聚片区。

    (二)打造全市首个广州大学城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首批高校实验室资源已于2024年6月底全面开放使用,有力推动高校公共技术平台、大型实验装置、科学仪器、数据资源、文献和专利信息等科技基础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实现高校实验室和中小企业“联姻”,目前已成功接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约500台仪器,在天安节能科技园、巨大国际产业园、番禺创新科技园举办共享平台推广宣传“惠企日”活动,并在区委组织部、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组织的各类企业交流服务活动以及保伦电子、好太太集团等企业走访活动中进行平台推介超过20次,持续扩大平台影响力、切实发挥实效。

    四、关于鼓励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提升人才与产业适配性的建议

    (一)全力争取上级财政支持。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区(广州大学城)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并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批,将有力支撑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广州大学城小岛大脑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

    (二)创新推出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我区深挖投身创新创业青年才俊,聚焦家族传承、校友经济模范、连续创业、在校创业等4类青年创业者,目前已有230余位创业者获评“创二代”荣誉。我区深耕大学城“创二代”工程,充分利用大学城建设20周年的契机,激活20万在校师生、80万校友人才资源,学习武汉、厦门等地校友经济先进经验,探索大学城校友经济新型招商引才模式,筹建大学城校友经济促进会,并将于今年内正式揭牌,进入实体运营阶段,推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融双促。

    五、关于鼓励高校和链主企业参与运营产业园区,服务高校双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建议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锚定“智造创新城”战略定位,我区先后出台“1+4产业人才政策”“人才生态30条”政策,打造“广聚英才 相禺有成”人才品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更加精准扶持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灯光音响、珠宝首饰等重点产业人才,累计安排专项人才补贴超7亿元,培育扶持创新创业团队或个人7955个。进一步深挖广州大学城青年创新创业资源,培育经济发展新生力量。连续举办七届“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引进青蓝项目超660个,500余个优选项目落户番禺,参与创客超10万人,有力扶持番禺、港澳台及海内外创新创业青年人才。

    (二)打造人才特色工作品牌。擦亮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粤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校地人才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等系列活动,为获奖项目及团队提供投融资对接、职业发展指导等服务。为进一步整合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等双创资源,我区与团市委合作成立广州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大学城基地、广州大学城青年科技志愿者服务中心,并协助完成广州市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广州大学城外国人才管理服务站挂牌工作,促进大学城人才创新资源与番禺区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三)优化招商稳商措施。重点做好“稳存量、挖增量、抓变量”工作,组建专业招商队伍,成立广州大学城科技园招商小组,采用外出招商、展会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推介产业园区物业。根据各园区和平台的功能定位、项目特点开展差异化招商,持续推动我区产业多元化、创新要素聚集化、产业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吸引更多优质潜力企业进驻广州大学城,提高存量空置物业的去化率。

    感谢您对我区推进大学城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番禺区科技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2024年10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