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议案(建议)提案处理 > 2024年 > 2024年提案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118号提案答复的函



黄小高委员:

    您提出《关于屈大均故宅等文物遗址保护及文化景区建设的提案》(第4118号)收悉。我区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先后于7月12日、7月16日通过电话、现场调研等方式与您沟通交流。经综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高度重视屈大均系列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一)大力挖掘屈大均文化遗存认定为文物

    屈大均家族世居番禺,故乡位于现新造镇思贤村和化龙镇莘汀村区域,经我区文物办走访、调查、勘察、采集信息、组织专家认定,现留存的相关文物史迹有屈大均墓、屈氏大宗祠、八泉亭、屈门四硕人墓、屈大均撰屈士燝、屈士煌墓表碑、听泉屈公祠,其中屈氏大宗祠位于化龙镇莘汀村,其余均处于新造镇思贤村内。1989年6月,屈大均墓、屈氏大宗祠、八泉亭合并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屈门四硕人墓公布为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23年,屈大均撰屈士燝、屈士煌墓表碑公布为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24年4月,听泉屈公祠公布为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墓、亭、祠约呈西北东南走向成三点一线,横跨两镇,相邻直线距离不足半公里。屈大均相关文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当前保存状况较好,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前景。据调查,屈大均为明末清初名人,由于屈大均故居认定文物没有史料依据且清末民初的建筑为屈大均故居的历史证据不足,规划部门拟纳入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保护。

    (二)加大保护全面提升屈大均文物资源

    1.修缮、抢险、科技保护三管齐下,全面改善文物保存状况。我区分别于2014年、2019年、2020年组织开展八泉亭修缮工程、屈氏大宗祠排水设施维护改造工程、屈大均墓及其挡土墙抢险加固工程,3个项目均取得良好成效,恢复了文物的古朴风采,有效降低文物周遭环境变化和岁月风雨侵蚀影响。同时针对屈氏大宗祠出现的各项文物建筑保护难题,我区开展专项的壁画科技保护工程,成为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运用科技手段的实践范例。

    2.树立预防性保护理念,开展保养维护工作。2014年以来,我区以直接开展或下拨补助经费的形式,开展屈大均墓、屈氏大宗祠、八泉亭等3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并针对木构件较多的屈氏大宗祠定期组织开展白蚁防治工作,保障文物建筑免受虫害侵蚀。通过保养维护工作,有效延续文物的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建立巡查监管工作体系,保障文物安全。我区针对重点文物定期开展节日和汛期旱期的安全巡视检查工作,以及不定期日常抽查;同时聘请驻镇(街)专职文物保护监督员按计划密集开展巡查工作,发现异常情况即刻上报,及时解决;2020年,在屈大均墓安装了田野文物安全技防系统,利用新技术手段实时监控屈大均相关文物的保存状况。

    4.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前瞻保护利用工作远景。2019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我区大力推动屈大均墓文物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按规划于2021—2035年期间分3期全面提升屈大均相关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水平,进行展示和旅游开发,打造以“南粤先贤”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规划将极大促进理顺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二、融合屈大均资源统筹打造“翁山故里行”系列项目

    (一)统筹规划打造“翁山故里行”项目

    1.制订《屈大均故里文旅项目建设行动方案》,将屈大均系列资源与旅游项目相结合共同开发,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资金保障工作。

    2.深化具体文化遗产线路的串连融合,加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屈大均墓文物保护规划》与《屈大均故里文旅项目建设行动方案》之间的衔接,进一步发掘及整合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及其他要素,优先做好保护工作。

    3.加强新造镇思贤村现有古建筑的保护,通过认定保护建筑和划定历史环境要素,打造具有传统风貌的古村落节点,通过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丰富和支持项目建设。

    4.已经完成屈氏大宗祠—听泉屈公祠—屈大均墓三点一线及周边南窗屈公祠、烟管岗、覆船山的交通路线、交通设施铺设。

    5.推出“屈大均”主题红色线路,禺韵流传·南粤民俗游:岭南印象园—屈氏大宗祠—余荫山房—宝墨园—沙湾古镇(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

    此外,我区还学习借鉴绍兴等国内先进名人故居旅游目的地的做法,打造设计精美、体验感强的“翁山故里行”文旅项目;以纪念馆和博物馆作为重要载体,结合我区在灯光音响产业的优势,充分运用新技术呈现更具古风的立体体验,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的投入,促进屈大均故里文旅品牌的打造,助力岭南文化保护传承。

    (二)举办人文历史研学活动,弘扬屈大均文化

    将屈大均的文化元素与其他历史名人的文化元素相结合,可以相互烘托、彰显,为“翁山故里行”文化旅游项目增添更多的历史遗韵和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参观,提高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和满意度。例如在2023年12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小学开展屈大均文化主题研学活动;2024年1月9日,化龙镇东沙小学组织教师前往位于化龙镇莘汀村的屈氏大宗祠参观“屈大均展厅”;2024年4月1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属初中师生到思贤村屈大均墓开展清明祭扫活动,缅怀著名爱国诗人屈大均,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区还策划一系列与“翁山故里行”项目相关的文化活动,如主题讲座、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围绕屈大均和其他历史名人的文化元素,让游客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进一步加大对屈大均有关联的其他历史名人的研究,推动本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三)多形式打造屈大均文化品牌,传承屈大均文化

    1.新造镇社工服务站牵头多部门,墙绘屈大均文创绘画。墙绘屈大均文化、打造屈大均文化文创作品:打造出1条研学路线、1张研学地图、1本研学手册、1份文化宣传手册、1条墙绘通道、1个屈大均文化展览室,形成了雕刻文化拓印、掐丝珐琅书签等19件文创产品。特别邀请抱樸堂担任墙绘活动美术指导老师,社区热心居民共同描绘的屈大均文化墙绘通道,直观生动展现屈大均的故事,让社区居民日积月累接受屈大均文化熏陶,提升了居民的居住环境,墙绘通道更成为了新造镇新的网红打卡点。

    2.举办屈大均文化节。践行五社联动实践模式,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资源,充当项目“智囊团”,提供屈大均文化类表演节目、协助指导培育屈大均文化传承代言人队伍服务落地。2023年、2024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屈大均文化活动。屈大均文化营造项目获得了政府、行业、志愿者及居民的一致肯定,先后得到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番禺融媒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共计96次,获得“番禺区终身学习活动品牌”荣誉,接待市级参访1次、区级参访6次、镇级及社团参访16次,有效提升了屈大均文化的知晓度及影响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3.举办“屈大均诗词杯”书法大赛。通过书法作品和展示屈大均诗词的贡献,一方面提升了屈大均的影响力,使屈大均的影响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达到提升新造的知名度,增进改善新造的营商环境,营造崇尚文化的良好氛围,为我区建设全域旅游城市贡献力量,以此深挖屈大均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屈大均文化及其精神。同时,通过开展形式丰富的群众性活动,进一步扩大屈大均文化影响力,打造出独具新造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为下一步建设屈大均纪念馆打下基础。

    4.出版《屈大均故事》。通过出版《屈大均故事》,以绘画加文字说明,把屈大均的一生事迹系统地记录,书箱出版赠予区各职能部门、区图书馆,新造镇各职能部门村居、学校、图书室,供群众阅读。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办好屈大均文化节主题活动,打造屈大均屈大均生平陈列馆(初定名),展览“屈大均诗词杯”书法大赛书法作品,以及有关屈大均的相关文化作品。

    三、强强联合组建屈大均研究团队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屈大均的研究工作,我区将积极联动相关高校和文化研究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组建屈大均研究团队;通过联合开展研究项目、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深入挖掘屈大均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相关活动的宣传与推广。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专此致函。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2024年8月4日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