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093号提案答复的函
廉洁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速构建大学城AI产业赋能平台,引领广州人工智能产业链新生态的提案》(第2093号)收悉。我区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委金融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我区相关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于6月6日与您进行了座谈交流。经综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全链服务的建议
(一)加快基础平台建设,筑牢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石。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是我国唯一入选全球最具应用影响力超算中心(DominateSites)五强的超算中心,研制的“国产超级计算多模式应用支撑平台”获2022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二)举办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成果转化。发挥“链主”企业产业链主导作用,面向全市征集并发布年度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产品目录,举办人工智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暨产业对接大会,及人工智能标杆企业对接、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对接、人工智能榜单企业专场路演、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供需对接和华南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各类专场对接活动20余次,发布科技成果及应用场景超200项,促成了趣丸科技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思迈特软件与华南理工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赛特智能与广州市启晟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中新指挥园)达成合作。
(三)举办大型赛事构筑成果转化“试验场”。依托中国赛宝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等载体,连续举办琶洲算法应用国际大赛、“域见杯”医检人工智能开发者大赛、新能源智能汽车大数据竞赛等赛事,由企业和机构开放实际业务场景和数据,吸引来自国内外队伍参赛,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转化提供“试验场”,实现了在医检、软件、汽车、新能源等产业和政务领域的标杆示范应用。
二、关于进一步引育头雁企业的建议
(一)为加大培育广州大学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力度,我区精准靶向招商,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量子技术等方向,引入一批广受业内认可、具备较强创新力和引领力的人工智能企业进驻广州大学城产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培育,广州大学城已培育出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探迹科技、论客科技等),头部企业带动、吸引更多AI领域上下游头雁企业到大学城扎根发展,加强应用场景需求牵引,强化人工智能全链服务,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培育辖区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
(二)积极推进番禺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建设。该项目结合大学城整体功能定位及地块区位,占地面积为9.5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4万平方米。定位为广州大学城集科研孵化、商业服务、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创新服务平台,具体包括研发、商务办公、办公式公寓、展览、酒店、主题公寓、休憩等功能。该项目分为4个地块,其中地块一及地块四均已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部分将与中山大学合作共建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地块二及地块三需与地铁合建,预计将在2027年建成投入使用。
三、关于进一步创新人才培训机制的建议
目前,我市共有18家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广州大学拥有广东省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人工智能安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设有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23年立项建设广州大学机器人工程一流专业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设置有人工智能、微电子、智能制造、数据科学与分析等学域,引进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不断深化与相关知名企业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我市相关产业发展。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我区以培养产教融合的复合型AI人才为目标,持续深入做细做实人才培育工作,为番禺区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一)制定出台新的人才政策。我区于2021年底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 加快建设新时代人才强区的实施意见》,并于2022年8月出台了“番禺人才生态30条”实施细则。2022年,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共获得1565万元补贴,超过政策扶持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广州方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陈增海博士团队入选“创新领军团队一等奖”,获得1000万元补贴;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赵德力入选“创业领军团队二等奖”,获得500万元补贴;广州虎牙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百果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技术企业人才入选“博士人才倍增计划”,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支持力度。
(二)开展“禺企专家行”品牌活动。我区以“科技大使”“技术经理人”为抓手,推动专家、教授深入16个镇(街)寻找企业技术需求与攻关课题,累计为140余家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200多个项目实现现场对接。
(三)组建广州大学城青年科技志愿者服务中心。我区向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学生提供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培训并建立人才档案,立足我区、辐射珠三角,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对AI领域的用人需求。
(四)发挥广州市智汇谷人才联盟等平台功能。成立广州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大学城基地、广州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启动广州大学城人才服务工作站,打造“无事不扰,有事快办”闭环式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四、关于进一步创办人工智能专项赛的建议
2024年,我区启动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找准“二次创业”燃点,聚焦自发创业群体、校友经济模范典型群体、连续创业群体、在校创业群体等四类青年创业者,建立涵盖418支创业团队的青年人才底册和涵盖2414个成果的项目库,打造传承创业奋斗精神平台、政产学研用金融合发展平台、近悦远来人才双创服务平台的三大平台,多维度挖掘、服务、扶持包含人才智能领域在内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举办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粤港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小谷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遴选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加大对AI人才的挖掘和扶持,其中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举办7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包含人工智能领域在内青年人才。
五、关于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紧抓发展契机,大力推动国际风投创投之都建设,营造风投创投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加大风投创投支持力度,吸引一批优质风投创投机构在穗集聚发展。
(一)大力培育私募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支持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开展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不断完善私募基金“募投管退”全链条。
(二)积极推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工作,支持境内资本“走出去”投引境外人工智能企业,鼓励境外资本“引进来”为境内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资本活水。
(三)建设广州资本市场融资对接平台,打造人工智能企业与风创投机构的融资对接桥梁,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撑。
据统计,我区通过举办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已累计为669个青蓝团队提供政策咨询、投融资对接、行业沙龙等服务,已获知识产权近6000项,融资超15亿元,17家青蓝获奖企业被评为“专精特新”企业。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专此致函。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