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府〔2017〕 27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广州大学城管委会、广州南站地区管委会,区府直属各单位:
《番禺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业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2017年2月10日
番禺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粤府〔2016〕119号)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穗府〔2016〕22号)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以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重点,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力倡导健康、阳光、休闲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建设幸福番禺服务。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体育惠民。突出服务市民宗旨,推动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突出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的体育健身理念,努力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二)坚持统筹兼顾。加大对公共体育资源的统筹力度,形成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合力,整合资源,重在镇(街)、村(社区),切实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实现全区均衡发展。
(三)坚持机制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全民健身政策和服务体系,着力发展体育社会组织,强化措施、营造氛围,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协会组织、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广大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健身活动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市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多数市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全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健身场地设施普及率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健身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具有番禺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具体目标为:
(一)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健全区、镇(街)、村(居)三级体育组织体系,各镇(街)均有负责体育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全区所有村(居)均建有群众性体育组织。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壮大并发挥积极作用。
(二)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活跃。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精心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和赛事,持续组织开展常态化的群众健身活动。区级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影响力突显,形成“一镇(街)一特色”的格局。每年举办区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20项次,镇(街)级全民健身活动超过100项次。
(三)社区体育设施均衡发展。村(居)体育设施全区均衡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平方米,“城市10分钟体育圈”和“农村10里健身圈”格局进一步完善。全区80%的镇(街)建有体育健身广场,每个村(居)有健身场地,实现村(居)健身活动点。
(四)市民群众体育锻炼科学。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队伍,体育惠民服务质量大幅提升。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6400人以上,每万名市民平均配备3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举办“体育进社区”科学健身指导活动。
(五)市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常住人口数的50%以上,体育健身和体育文化活动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定期监测市民体质,推动市民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健康状况。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规定的合格标准以上人数比例继续保持在95%以上;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水平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0%,其中符合优秀标准的人数占15%以上。
四、工作任务
(一)加快推进区域全民健身协调发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发展镇(街)、村(社区)体育,着力开展各类群体健身活动。以镇(街)、村(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全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通过品牌创建,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
(二)创建社区全民健身品牌。积极参与省、市全民健身活动,形成区、镇(街)、村(社区)全民健身特色,培养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亮点。举办龙舟赛、区运会、全民健身日、篮球赛、足球赛、绿道休闲等体育系列活动。各镇(街)、村(社区)因地制宜,形成“一镇(街)一特色”的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格局。
(三)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加强调研,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各类可建设用地,强化区属公共体育场地作用,构建较为完善的区、镇(街)、村(社区)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完善城市“10分钟体育圈”和“农村10里健身圈”,让市民群众享受到“运动就在家门口”的便利。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
(四)提升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拓展服务项目、强化服务能力,提高场馆服务水平和质量。挖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潜力,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通过科学合理的开放,提高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和管理水平,不断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按照《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落实区属公共体育场馆严格执行每周免费和优惠开放不少于14个小时。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按照《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的通知》(穗府办〔2013〕45号)、《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的通知》(穗教发〔2014〕94号)的精神执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推动社会场馆提高服务质量。按照公共体育设施管理要求,更新和维护公共体育设施,建立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维护长效机制,增加社区户外体育设施维修保养补助经费,确保社区体育设施建好用好。
(五)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以区体育行政职能部门为主导,以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为依托,以社区为重点,以各类体育人员为骨干,完善全区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网络。加强群众体育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群众体育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强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健身指导能力,配齐镇(街)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工作人员。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点建设。鼓励各类体育人才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以镇(街)文化站为核心,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丰富村(社区)全民健身服务,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加强各级各类体育组织建设。鼓励引导创建社会体育组织,以镇(街)为重点,以学校为依托,积极扶持各类基层群众体育组织。
(六)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推进镇(街)文化体育工作站、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和国民体质监测点建设,确保每个站(点)有机构、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确保开放时间、上岗人员和服务项目常态化,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全民健身指导服务。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加强全区公益性国民体质检测服务,建立市民体质健康档案库。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七)营造良好全民健身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和互联网对全民健身、科学健身进行宣传,提高宣传质量。积极传播体育健身科学知识,服务市民健身需求。鼓励日常健身活动,动员市民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养成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习惯。鼓励各单位、团体举办各类群体活动,促进体育健身。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努力营造全民积极参与的全民健身氛围。
(八)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产业。培育健身消费市场,促进社区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健身服务业,促进体育健身与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等融合发展。引导社区和体育协会经营以体育健身休闲为服务内容的健身俱乐部。注重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健身需求,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切实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将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上重要议事日程和列入财政预算,年底进行年度考核。区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推行我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根据本实施计划拟订工作方案,细化落实体育惠民任务,研究制定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政策,并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组织实施。
(二)加强财政保障。各级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加大投入,安排资金支持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和体育惠民服务等。调整优化体育经费使用结构,按照国家规定科学合理安排、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确保公益金使用不低于70%。安排一定比例财政资金(包括体育彩票公益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引导各类场馆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服务,扩大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三)加强统筹规划。政府牵头,部门主导,加强调研,做好全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利用各类可建设用地加强区属公共体育设施和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四)加强科学健身宣传。利用各类宣传媒介,大力倡导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普及全民健身新知识、新举措和新方法,不断增强市民体育健身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健身观,营造健身氛围,强化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