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番禺区通过实施“贴心称心”就业服务社区(村)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健全社区(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就业服务工作,为村民提供“贴心称心”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区内首批试点打造“贴心称心”就业服务社区(村)共有25个。截至9月底,25个试点社区(村)共为辖内224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就业帮扶服务,全部实现就业。
一、健全机制体制,保障工作有序推进
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就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将就业服务工作落到基层、落到实处,今年我区把“全面优化社区(村)就业服务”工作纳入镇(街)年度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指标,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定了《番禺区2018年度打造贴心称心就业服务社区(村)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部署,努力打造一批体制机制完备、职能分工明确、人员配备充足、服务质量优良的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力争到2020年,社区(村)就业服务在社会上的知晓率达90%以上,全区30%以上社区(村)全面优化就业服务工作。
二、强化平台建设,夯实就业服务基础
为夯实基层就业基础,我区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为抓手,不断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目前,所有社区(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均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电脑、打印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积极健全服务制度,规范服务流程,严格统一服务标准,实现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服务能力
进一步明确社区(村)工作站就业服务职责,要求工作站配备足够人员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其中大龙街新水坑村已实现专人专职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建立社区(村)工作站制度,进一步明确人员职责、工作要求等,建立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包括与镇(街)的配合机制,企业招聘信息收集机制,与辖内劳动力的沟通机制等。组织区内各镇(街)和25个社区(村)的就业专职人员举办了“贴心称心”就业服务社区(村)业务培训班,围绕职业指导、空岗信息收集及职业介绍实操、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方法等内容,结合台账报表等资料样式和实例进行详解,使基层工作人员对常规业务做到融会贯通;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参加集中培训和考试,并通过考核持证上岗;定期举办经验总结交流会,不断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经办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让群众满意、服务贴心、就业称心的基层就业服务队伍。
四、强化业务指导,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工作
今年以来,区就业中心进一步加强与镇(街)、社区(村)的沟通联系,建立联系基层工作机制,分组派驻工作人员深入区内25个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站加强业务指导,与社区(村)工作站工作人员共同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如职业介绍、帮扶就业困难群体等。截至8月底,区就业中心共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镇(街)、社区(村)开展业务指导150多次。
五、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就业服务常态化。
针对新形势下就业招聘工作新趋势,我区开启“双引擎”就业模式,“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优化就业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厘米”,切实为群众、企业提供贴心、便捷的就业服务。“线上”,注重网络平台建设,做好新媒体宣传。不断完善番禺就业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升级开发“互联网+就业服务”移动端功能,大力推进线上求职招聘服务。目前已实现通过登录“番禺就业”网或关注微信公众号,求职者可以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填写求职信息、搜索岗位资讯;企业也可以发布招聘信息、网上预订展位搜索求职人员信息等,极大方便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加大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宣传力度,通过在户外广告栏、宣传栏、公交车等人群密集地投放广告及派发宣传海报等方式,大力宣传“公共就业服务就在家门口”,提高我区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的社会知晓率。
“线下”,镇(街)、社区(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结合经济普查、创文等行动,动态掌握辖内劳动力资源信息和企业用工信息,做到供求信息“两头清”;多渠道开展就业培训政策和招聘信息宣传工作,动态发布招聘信息和求职信息,把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全区274个社区(村)中已有256个社区(村)实时发布企业招聘信息,覆盖率达93.4%;因地制宜,为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服务,让就业困难群体尽快实现就业,并做好后续的跟踪服务,实现就业帮扶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