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3月9日在广州市番禺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广州市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卢永青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我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计划安排草案,向本次大会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番禺区紧抓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重大机遇,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各项政策措施,扎实推进“三促进一保持” 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工作,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2009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63.83亿元,同比增长12.3%;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9.81亿元、353.84亿元、470.17亿元,分别增长5.3%、9.4%和15.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61:40.96:54.43。全区农业总产值66.17亿元,增长5.3%;工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95.71亿元,增长10.5%;
(一)第一产业平稳增长
我区以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导,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全区农业稳步发展。全区农业总产值66.17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种植业32.82亿元,同比增长4.8%;渔业(含养殖)21.18亿元,同比增长6.5%。
(二)第二产业保持增长
我区扩内需、保增长等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取得实效,工业生产企稳向好。全区工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销售产值1451.36亿元,同比增长9.4%,产品销售率为97.5%,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95.71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五大工业行业实现产值624.85亿元,同比增长10.2%(五大工业行业包括:电气机械、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皮革毛皮、电子设备)。
(三)第三产业较快增长
我区消费市场持续兴旺。全区商品销售总额796.62亿元,同比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2.34亿元,同比增长18.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75.03亿元,同比增长16.2%,住宿和餐饮业117.3亿元,同比增长26.5%。
(四)外贸进出口持续下降
受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出口市场需求萎缩影响,外贸进出口降幅较大。2009年进出口总额116.29亿美元,同比下降13.4%;其中:出口总额71.78亿美元,同比下降15.4%;进口总额44.5亿美元,同比下降9.9%。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同比增长5.2%;合同投资总额2.75亿美元,同比下降63.4%。
(五)重点项目推动投资快速增长
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审批564项,总投资额249.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倍;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登记备案133项,总投资额59.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88%和44.73%。
(六)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全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0.92亿元,同比增长16%;一般预算财政支出64.13亿元,同比增长5.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2元,同比增长10.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988元,同比增长13%。
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培养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稳步推进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有效推进“双转移”、“腾笼换鸟”、“三旧”改造工作。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全力推进亚运重点配套工程项目,按要求如期完成相关建设;着力推进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番禺新城、广州南站地区、广州(番禺)装备产业基地、番禺现代产业基地和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七大重点区域建设,以及汽车及配件、船舶及配套、数字家庭和数字电视、健康服务、动漫游戏、珠宝首饰、数控机床、输配变电、灯光音响和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主导产业发展,有力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推动广州番禺清华科技园、番禺海洋生态旅游区等一批扩大内需项目建设,储备后发优势;谋划发展穗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先行先试、广佛交界区域先行同城化、港口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力促外经贸稳定增长
在全球需求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外贸发展重点从追求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变到追求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有效利用危机压力倒逼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落实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在继续保住欧美市场份额的同时,增加新兴出口市场的拓展力度。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四)推动发展都市型农业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产出能力和效益水平;搞活土地流转、集中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充分利用莲花山渔港带动渔业市场和渔业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村四岛”,带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区。继续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户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五)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试点
进一步深化大部门改革,围绕扩大内需推进有关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中小企业集合融资试点范围,完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促进民营经济壮大提升;加快区属重点国有企业上市步伐;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体制。
二是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举办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争取将番禺东涌列为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
三是深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组织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体系改革。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福利
推动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公共投资促进就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优化,促进办学条件整体优化和均衡发展;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建设,完善医疗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落实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抓好维稳综治工作,完善出租屋管理,提高治安管理水平;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关系,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持续发展。
(七)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着眼未来发展
全面推进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面总结和评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完成情况,把推动实施《规划纲要》与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谋划并提出“十二五”规划目标、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和重大政策,切实提升我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以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绿色经济为主攻方向,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工作,确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一批重点专项规划。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七)科教文卫体事业持续发展
2009年,计划安排科技经费1.2亿元,预计完成区级科技计划立项180项目,累计完成科技计划项目验收45项,科技成果鉴定4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5项;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广州市科学技术奖(省级的尚未公布)。全区企事业单位共申报科技计划项目283项,立项180项,立项率为63%。至10月份底,我区专利申请量合计1584件,同比增长17.8%;专利授权1128件,同比增长21.4%。
完成教育基建投资3.47亿元,新扩建校舍14.48万平方米,新扩建学校43所。落实规范化学校建设经费,确保区财政投入不少于1.5亿元。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中有171所创建为规范化学校(含9所完全中学),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86.8%。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措施,安排不少于1500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农村校舍建设和设备购置。高考、中考成绩保持广州市各区前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取得新发展,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持续提高。
完成全区村(社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和绿色网园的建设任务,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顺利通过省文化厅代表文化部对我区“文化先进市”复评。至2009年,我区上报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项,其中醒狮、广彩等分别被列入第一、二批国家级名录,沙湾飘色、鳌鱼舞、砖雕等分别被列入第一、二批省级名录;番禺水色被列入第三批省级名录推荐名录;属地管理的粤绣(广绣)、潘高寿中药文化等2项列入国家级名录。沙湾镇、石碁镇沙涌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钟村镇、南村镇、化龙镇潭山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钟村镇、石楼镇入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小城镇展”,成为入选我省“人与自然和谐小城镇”展项的小城镇。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强医院管理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事业。至2009年,我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17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7间,实现平均每3.73万人拥有1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条街道设置一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期目标,基本形成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合作医疗覆盖率100%。农民参合率达99.99%。积极推进农村二次改水工作,安排补助18个村的二次改水工程,预计受益人口约9万人。总投资9亿元的区中心医院已落成启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群众看病难、住院难的问题。
2009年成功举办番禺区“迎亚运 促和谐”第十二届莲花杯、禺山杯龙舟赛暨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启动仪式。以“迎亚运、创文明、促和谐”为主题,共举办区级比赛及活动13项次,镇街、战线机关比赛及活动100多项次,参与的运动员及市民约9.7万人次。在第11届全运会上,我区的参赛健儿取得了4金5银3铜的好成绩。增加公共体育场地面积48425㎡。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户籍人口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0.70平方米,居广州市各区(县)前列。番禺区业余体校以免检身份通过了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复评,成为2009-2012年周期“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八)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继续抓扩面、促征缴、保发放,整体协调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工作,初步建立起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险体系。2009年末全社会从业人数104.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0%,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9万人,比上年增长11.9%。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不含离退休)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20万人、25.02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1%、7.5%;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49万人,与上年同期持平。
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全年共审批环境影响报告433项,项目总投资额为117.74亿元,环保投资额为4.35亿元;验收项目138项。
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为突破口,齐抓共管,不断提高计生工作效能。2009年人口出生率10.35‰,同比下降0.43‰;人口自然增长率5.79‰,同比下降0.36‰。全区有7个镇街实现无多孩生育,180个村居实现无政策外出生。2009年全区火化率达100%。
各位代表,过去的2009年,我区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四大政策推动下,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落实宏观调控反危机措施,使内需旺盛和投资增速大幅度提高,弥补了出口大幅度下降产生的需求缺口,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下滑态势,总体经济好于预期。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宏观经济存在政策主导性、结构不平衡性、动力不稳定性等特点,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如: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能源、环保压力大、建设用地存量不足、利用外资有待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产业规模较小、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因素较多,以及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
二、2010年国民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0年是我区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扩内需、调结构、稳出口”将是我区今年的发展目标,切实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各项工作。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提出2010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1、全区生产总值(GDP)增长12%;
2、工业总产值增长9%;
3、农业总产值增长5%;
4、万元GDP能耗-4.8%
5、地方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同步;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
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三、为实现以上预期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
利用“亚运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重点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创新型企业;加强广佛同城、区域协同、穗港合作、国际交流,实现高端要素跨地区集聚;突出产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宜居城乡;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突破区域发展瓶颈,实现“城郊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
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培养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稳步推进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由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动。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切实有效推进“双转移”、“腾笼换鸟”、“三旧”改造工作。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限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推动经济增长
全力推进亚运重点配套工程项目,按要求如期完成相关建设;着力推进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番禺新城、广州南站地区、广州(番禺)装备产业基地、番禺现代产业基地和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七大重点区域建设,以及汽车及配件、船舶及配套、数字家庭和数字电视、健康服务、动漫游戏、珠宝首饰、数控机床、输配变电、灯光音响和现代服务业等十大主导产业发展,有力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推动广州番禺清华科技园、番禺海洋生态旅游区等一批扩大内需项目建设,储备后发优势;谋划发展穗港澳现代服务业合作先行先试、广佛交界区域先行同城化、港口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力促外经贸稳定增长
在全球需求萎缩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形势下,外贸发展重点从追求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转变到追求外贸增长效益和质量上来,有效利用危机压力倒逼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落实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贸战略,在继续保住欧美市场份额的同时,增加新兴出口市场的拓展力度。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四)推动发展都市型农业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产出能力和效益水平;搞活土地流转、集中经营,获得规模效益。充分利用莲花山渔港带动渔业市场和渔业水产养殖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村四岛”,带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区。继续扶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户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
(五)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试点
进一步深化大部门改革,围绕扩大内需推进有关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是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中小企业集合融资试点范围,完善担保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促进民营经济壮大提升;加快区属重点国有企业上市步伐;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体制。
二是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举办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争取将番禺东涌列为第三批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
三是深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组织好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体系改革。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惠及民生福利
推动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公共投资促进就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优化,促进办学条件整体优化和均衡发展;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建设,完善医疗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落实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抓好维稳综治工作,完善出租屋管理,提高治安管理水平;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关系,维护妇女儿童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持续发展。
(七)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着眼未来发展
全面推进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全面总结和评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完成情况,把推动实施《规划纲要》与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谋划并提出“十二五”规划目标、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和重大政策,切实提升我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以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绿色经济为主攻方向,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研究工作,确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一批重点专项规划。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