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8日在广州市番禺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广州市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卢永青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就我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向本次大会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我区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奋发进取,迎难而上,圆满完成亚运会亚残运会成功举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的工作任务。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1.06亿元,增长15.5%;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5.26亿元、433.33亿元和572.47亿元,分别增长5%、17.5%、14.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3:41.23:54.47。各项年度发展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番禺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
(一)第一产业平稳增长
落实统筹城乡一体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科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发展,全区农业稳步增长。2010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75.32亿元,增长5.1%。其中:种植业产值37.03亿元,增长4.6%;渔业产值25.62亿元,增长6%。
(二)第二产业较快增长
扎实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工作,落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民生”各项政策措施取得实效,工业生产呈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791.15亿元,增长24.3%。其中:销售产值1730.96亿元,增长23.3%;产品销售率为96.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72.84亿元,增长25%;规模以上五大工业行业实现产值832.78亿元,增长31.1%。
(三)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我区消费市场持续畅旺。2010年,全区商品销售总额1216.62亿元,增长4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8.4亿元,增长28.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12.63亿元,增长26.7%;住宿和餐饮业115.77亿元,增长37.7%。
(四)外贸进出口恢复性增长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开拓东盟等新兴市场,外贸进出口呈恢复性增长。2010年,全区外贸出口总值89.26亿美元,增长24.1%。其中:三资企业64.4亿美元,增长17.9%;内资企业24.86亿美元,增长43.7%。全区外贸进口总值 61.88亿美元,增长38.4 %。其中:三资企业30.87亿美元,增长27.5%;内资企业31.01 亿美元,增长51.3%;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 3.58亿美元,增长 7.4%; 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2.58亿美元,增长49.3 %。
(五)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受亚运项目和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的强势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35.59亿元,增长30.1%。其中:新建和扩建投资156.2亿元,增长40.5%;房地产开发投资103.91亿元,增长10.9%;商品房销售合同金额增长26.5%。
(六)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民生福利明显改善
2010年,全区一般预算收入63.17亿元,增长24.1%;一般预算财政支出78.36亿元,增长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6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4905元,增长14.8%。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52.25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4.22万人)、64.07万人、28.77万人、52.3万人、46.58万人,五险合计净增22.87万人次。9.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6351人参加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20.36万人农民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
(七)科教文卫体事业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9家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软件企业,9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民营科技企业,5家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重点动漫软件企业,全区科技型企业190家,新成立企业科技研发中心9家。7项科技成果获得广州市科学技术奖。2010年获得上级批准立项科技计划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23项、市级33项,获上级立项项目扶持经费6564万元,同比增长114%。我区企业在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得3金、2银、2铜。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学年第一学期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学生53314人,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学生47731人。新增加规范化学校23所,创建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169所,顺利通过市终期督导验收。投入资金6.05亿元,对294幢校舍进行抗震加固改造。高考、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我区中小学生在各项比赛中再创佳绩,获得国家级奖项37项,省级299项,市级946项。全区学校校园网建有率基本实现100%,学科资源库资源容量达到147000M。在全市率先试行“积分制”办法解决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举办区教育基金会第四届筹款活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取得新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文体事业精彩纷呈。公共文体设施不断完善, “农家书屋”、“绿色网园”实现社区(村)全覆盖,街头文化公园功能不断增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通过开展亚运文化村文艺展演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亚运”氛围。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合唱节暨第二届星海国际合唱节、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冼星海纪念馆湴湄分馆正式落成。
医疗保障逐步提升。完成“120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建设、4间亚运定点医院规范化建设和20个急救站升级改造。启动区中医院、何贤纪念医院和区慢性病防治站的改扩建工作以及石碁医院门诊楼新建工程,加快推进区中心医院一期后续工程。建成2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个农村卫生服务站。建立76支社区卫生网格化服务团队,新建居民健康档案4.5万份,提供医疗卫生上门服务11.3万人次。全区农村卫生站实行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公立医院实行全省医疗机构药品统一阳光采购,占全部用药的99.1%。区中心医院等9家医院建立阳光用药电子监察系统,实施处方动态监测。全面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制度,筹资标准提高到380元/人·年,住院年最高报销限额增至13.6万元,参合群众53.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体育事业创造辉煌。给力亚运,优质完成亚运筹办各项任务。8名番禺籍运动员代表中国出征亚运,获得2金2银1铜的好成绩。组织开展健步行、横渡珠江、趣味运动会等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成功承办2010年广州市业余羽毛球、乒乓球系列大赛(番禺赛区)、第八届广州市中小学生速度轮滑锦标赛、“2010年中国体育彩票—沙滩排球全民健身中国行”(广州站)等多项重要赛事。荣获2010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彩龙竞艳一等奖。
(八)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发展
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重点,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就业。2010年,全社会从业人数40.08万人,同比增加0.1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3%,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397人,同比增长33.3%。
以“和谐番禺、惠民计生”为主线,采取“升类创优”、“数字计生”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计生工作效能。2010年,全区常住人口出生11077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7.58%,同比增长0.35%;流动人口出生22335人,其中常住半年以上流动人口出生6493人,政策生育率94.49%。2010年全区火化率达100%。
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共审批环境影响报告607份,项目总投资778亿元,环保投资额为5.2亿元。较好完成9项大气环境治理工程,对1200多家企业进行整治,亚运期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顺利完成了169宗河涌整治、9个污水处理厂及主干管网系统建设、1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村建设。“村村通”公路建设工程圆满完成。市政维修及道路绿化改造项目完工3065项,建成绿道245公里,新增绿地面积150多公顷,全区建成绿地面积8355公顷,绿地率41.23%,绿化覆盖面积9740公顷,绿化覆盖率48.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2平方米。
二、2011年国民经济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实现“四年大发展”的关键之年,必须注重稳增长、调结构、优管理、惠民生,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番禺。充分发挥亚运延伸效应,以重大项目带动,努力保持“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开好局。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提出今年我区国民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13%,农业总产值增长4%,工业总产值增长20%,万元GDP能耗下降2.8%,地方财政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三、2011年工作意见
(一)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通过优化要素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汽车及配件、船舶及配套、数字家庭和数字电视、生物医药、动漫游戏、珠宝首饰、数控机床、输配变电和灯光音响等十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加快发展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番禺新城、广州南站地区、广州番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广州番禺轿车生产研发基地和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七大重点区域。利用“三旧”改造政策,加快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质量效益好的企业。完善节能减排考核监督机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为动力促进经济内生转变,优先支持民营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设;激活民间投资,推动民营优势企业与国有企业强强联合,争取在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实现新突破。
(二)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需求提升
从增强消费能力、拓展消费市场、优化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入手,深挖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打好“亚运牌”和“高铁牌”,打造以亚运场馆旅游专线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新旅游观光带。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城乡生态旅游,拓展观光、休闲、健康、养生功能,打造“一村四岛”生态旅游区。大力发展长隆万博汉溪商贸旅游中心、广州南站现代服务业中心、中心城区综合商贸中心、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等四大商圈组团。继续做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工作,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果。积极拓展消费渠道,壮大本地零售业。加大“造节”力度,力争形成有影响力的商业节庆品牌。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落实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贴政策。不断提升城市形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促进外经贸稳定增长
推动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引进高端技术装备。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拓东盟、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积极探索新的投资合作方式,推进与港澳在教育、科技、环保、旅游、服务外包等方面的合作。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着力打造外贸产品内销平台,加快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有效拉动经济持续发展
发挥重点项目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建设广州番禺轿车生产研发基地、广州番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等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研发基地;加快建设中船大岗柴油机核心部件、中船低速柴油机、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车辆维修组装基地、南方电网调峰调频总部等重大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央企、行业龙头企业尤其是总部企业落户番禺。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民间投资较快增长。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谋划高端服务业“进三”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对项目建设的扶持引导作用,鼓励重点项目创新融资方式,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通过重大应用项目试点示范带动,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构建物联网应用、移动互联网商务、政府智能化业务处理等服务平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府服务智能化升级。
(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且有市场需求的产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深入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 培育一批知名度高、质量优、竞争力强的农业名牌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平等共享,大力完善和提升城乡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整治,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切实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福利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区为主、区镇共管”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扩面。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强温馨社区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完善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提高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抓好维稳综治工作,提高社区治安管理水平。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关系,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七)加大改革攻坚力度,推进重点领域试点改革
把深化改革与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好地结合起来,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一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扩大民间投资。加大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改组上市步伐,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推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着力建设广州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区。从推动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着力拓展非公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二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理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关系,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重点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实现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三是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就业激励制度,健全社保扩面征缴联动机制、规范化学校建设奖励机制,加快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镇街两级流动救助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
(八)结合上级部署精神,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按照国家、省、市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部署,以及《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全面完成及实施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区十项重点专项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位代表,今年我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谋划推进科学发展,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团结拼搏,扎实苦干,加快推进幸福番禺建设,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