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0日在广州市番禺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广州市番禺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江奉新
各位代表:
受区政府委托,现就我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安排草案向本次大会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为总目标,以“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番禺”为核心任务,坚持稳中求好、稳中求快,强力推进“三个重大突破”,经济社会朝着预期方向发展,较好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任务。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增长速度逐季趋升。我区通过“五个一批”、暖企业、提速投资等系列强有力措施,GDP增速逐季回升,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增长7.5%、8.3%、9.8%,预计全年完成1350亿元,增长12%,增速与预期目标持平。
经济发展质量继续提升。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96亿元,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06元,分别增长11.8%、14.2%,分别比预期目标高0.8个、2.2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好,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0.5%,完成控制在3%以内的预期目标。粮油和菜篮子产品保障有力,食品保持安全,物价保持平稳。节能减排成效较好,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5%,完成预期目标;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1520.3吨、氨氮165吨、二氧化硫250.4吨、氮氧化物197.1吨,超额完成市的任务。
经济发展后劲保持强劲。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三个重大突破”,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结构优化,提升了经济发展后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395.36亿元,增长12.3%,高于增长11%的预期目标。“三个重大突破”项目完成投资254.2亿元,其中,黄榄干线、兴业大道等 47个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8.9亿元,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万达广场等48个战略性主导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32.8亿元,先进制造业基地、番禺节能科技园等15个战略性发展平台项目完成投资102.5亿元。区重点项目投资175.4亿元,其中,省市重点项目投资63.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13%,在全市排第3名。
(二)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区域功能转型升级加快。加快建设广州南站商务区、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带(美食集聚区)、万博-长隆-汉溪商旅圈等大型项目,其中海印又一城等已经营业,广州南部区域“商核”效应逐步显现。广州国际创新城批复为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广州国际创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始修编,大学城提升计划启动实施,广州南部区域“智核”开始显现。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年预计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0亿元、543亿元、757亿元,分别增长3.7%、13.5%和11.5%,结构优化为3.7:40.2:56.1。一是服务业较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展“广货网上行”活动,成功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4.31亿元,增长15.2%,略低于增长17%的预期目标。二是工业快速发展。广汽传祺首款SUV车型GS5成功下线,广汽研究院竣工启用。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1970亿元,增长15.2%,高于预期目标1.2个百分点。三是农业稳步发展。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评为首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年农业总产值89.07亿元,增长3.5%,与预期目标持平。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我区被认定为广东省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全区九大科技产业园区有科技型企业1770多家、实现产值约460亿元,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338家、新增47家,企业研发中心121个、新认定19个。全区专利申请量4918件、增长17.55%,专利授权量3449件、增长25.6%,均居全市第二。
(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逐步转强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改革。一是被批准为国家发展改革试点区,启动《番禺区发展改革试点规划》编制,顶层设计我区发展改革试点;二是落实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简化审批流程,全年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结业务21.4万宗,群众评价非常满意率98.2%;三是全面开展“三打两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四是开始“三规合一”工作,着力解决土规、城规不相符的问题;五是启动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集体经济活力。
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外贸恢复增长。鼓励外贸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设计,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混合生产方式出口、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快速增长,加工贸易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莲花山客运港成为全国首批通过世界组织口岸核心能力考核的口岸。全年进出口187.79亿美元、增长2.93%,实际利用外资4.54亿美元、增长15%。
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了营商、招商环境。全年工商注册登记户数增长5.1%,个体私营从业人数增长5.4%;客运量增长11.48%;加强招商选资,引进百度(中国)广州分公司、中美创新科技园等一批大型项目落户。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宜业宜居环境不断改善
公共设施建设更趋完善。大力建设南大干线、莲花大道、景观大道等主干道路,完善区域道路网,加快区内外交通路网互相融合。推进磨碟头水(船)闸重建、金山湖水库整治等水利堤围、水环境整治和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火烧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旧场整治工程等项目。全年生活污水处理率88.5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2平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8天。
智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智慧番禺应用服务体系提高了智慧管理服务城市的水平,电子公务、数字大城管、智慧健康、智慧教育以及民生卡工程等智慧应用项目均取得新进展。加快三网融合先行试点区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技防系统效能提升,全年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达30842个,联网率95.6%,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刑事破案率20.65%。
城乡统筹加快建设。一是推进名村创建与美丽乡村试点。至年底25条市、区、镇街级试点村选定创建项目272个,已投入资金2.89亿元,竣工项目116个。二是推进“三旧”改造。东郊村等旧村改造取得突破,启动兴发商务中心旧铺旧厂改造,珠江钢管厂(南区)等18宗旧厂房改造项目获市审批通过。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文化体育丰富多彩。文化馆(站)评估定级圆满完成,区文化馆评为国家一级馆。全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402场次,参与人数30多万人次。建设与开放公共体育设施,成功举办区第六届运动会,开展体育活动300多项,参赛人数30万人次。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突出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全区已有17个镇街完成了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任务。稳步推进小区配套学校建设与移交。修订完善外来工子女在番禺区接受义务教育相关政策,全年接收异地务工人员子女3073人免费入读公办学校。
医药卫生服务均等化。全区有45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0%实施国家基本药品制度。全年免费为市民提供11大项37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112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0.2万份,建档率68.97%、增长56.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医改建档任务100%完成。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年五险参保人次增长8.3%,农村居民参保覆盖率93.45%,3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实现全员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99%。统一城镇、农村低保标准至每人每月530元,分别提高10.4%、26.2%。企业离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2373元,提高9%。建成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2间,全年为23万人提供服务。农村贫困户帮扶对象全部实现人均年收入超8000元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完成筹建1500套保障房任务。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建成平价商店及专营区18家。
总体看,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环境,我区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好成绩,实属不易。2013年,我区既面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有利发展环境、全面融入广州都会区新优势,也面临国内外环境仍然复杂多变,投资提速难度大、出口增长困难等不利因素。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积极应对。
二、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一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关键一年,大力建设时尚创意都会区之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要求,考虑需要与可能,建议2013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11.5%,农业总产值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万元GDP能耗下降4.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为完成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扩内需稳出口,着力培育持续发展新亮点
一是促投资增长提速。强化项目管理,探索多种融资模式,加快推进财政投资项目建设。落实完善民间投资政策,着力解决项目用地、审批等问题,促进民间投资提速。探索综合扶持政策,多举措提速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初步计划安排区重点项目100个,计划投资224亿元,比2012年实际完成数增长33%。二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水平,落实消费鼓励政策,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万博-长隆-汉溪商旅圈、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带(美食集聚区)、市桥中心城区商圈的建设与提升改造,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营销,加强与珠三角、港澳的合作,促进华南板块楼盘居民消费本地化,打造广州南部时尚消费新增长点。三是抓稳定出口增长。用好用足稳定外贸增长政策,培育服务外包新增长点,组织企业参展抢抓订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稳定外贸出口。
(二)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加快发展新引擎
以“三个重大突破”为抓手,提高标杆,选准突破口,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区域转型升级。重点建设好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万博商务区等战略性发展平台,促进项目进园区、园区进平台,形成组团式发展平台,打造多个各具优势、错位发展的区域增长极。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发展平台与园区,建设时尚创意为名片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商贸会展、生态旅游、专业服务、电子商务等时尚产品、服务为代表的时尚产业。全面铺开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建设、大学城提升计划,加快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推动科技金融创新与产学研协同发展,吸引科技龙头企业、重大科技项目和高端创新创业团队落户,打造创新为核心的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广汽传祺轿车、广州番禺通信级塑料光纤等先进制造业,升级改造珠宝首饰、灯光音响等传统优势产业,夯实制造业基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建设好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着力打造与都会区相融合、全国标杆性的现代都市农业。三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加强招商选资,制定和完善政策,大力引进总部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向总部经济发展与上市;提升改造与盘活工业园区,既要“腾笼换鸟”,更要引导本地企业就地转型升级,保障前景好的转型项目在我区建设。
(三)提升都会区功能,着力实现协调发展新突破
着力提升时尚创意都会区功能,提高承接广州老城区消费转移的能力,增强宜业宜居的魅力。一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广州南站为核心,加快完善莲花大道、南大干线等横向骨干路网,全面建设地铁7号线一期,抓好城际轨道交通及地铁新一轮规划协调,推进区内路网与产业基地、功能区域、交通节点等无缝对接,加快将番禺打造成珠三角核心交通枢纽。二是扎实推进美丽番禺建设。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实施主干道路绿化改造,建设森林公园组团的绿色通道。开展番禺湖建设,实施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启动前锋净水厂三期工程,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污染源防治,抓好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和垃圾渗滤液处理扩建项目建设,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退二进三”工作。稳步推进“三旧”改造。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构建城乡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创新城市管理服务。推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加快智慧番禺建设,构建智慧番禺立体式服务体系,提升智慧管理服务城市的能力与水平。创新管理方式,培育、规范、发展社会组织,推进城市管理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共建共享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生幸福事业,着力开创和谐发展新局面
以人为本,建设民生幸福工程。一是大力推进文教卫发展。切实抓好重大文化活动,扎实推进星海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新馆等建设,培育新岭南文化示范区;推动学前教育规范普惠发展,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解决区域教育配套问题,完善外来工子女在番禺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加快建设中山二院、何贤医院、区中医院、洛浦医院等项目以及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30分钟的卫生服务圈。二是抓好社会保障工作。狠抓城乡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抓好社保扩面工作,完善特殊群体保障体系及提高保障服务水平;完成好保障房建设任务;落实幸福社区试点创建工作,确保3月前完成2个市级试点创建,年底前通过17个第二批市级试点中期评估。三是着力解决热点民生问题。围绕群众切身利益,加强监管,保障治安、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落实好水电、油气、教育、医药等重点领域价格和收费政策,强化粮油储备、“菜篮子”工程,保持物价平稳。
(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释放改革发展新红利
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释放改革红利,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加快推进发展改革试点。完成《番禺区发展改革试点规划》的编制,统筹谋划、顶层推进全区发展改革试点,力争取得新突破。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按时完成大部制改革;落实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做好“三规合一”工作,开展协调机制及政策框架研究;推进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简化用地报批程序。三是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及试点工作,健全市场经济信用制度,打造诚信番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好《番禺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统筹抓好医改,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