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番禺区通过创新举措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建设,实现了全区177条村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形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体系,打造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样板村84条(2023年14条),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一是设施建设规范化。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两网融合点+投放点”的基本模式基础上,综合考虑农村区域面积、人口分布、人员组成等因素,探索采取符合农村实际的设施建设方式。如在以大龙街新水坑村为代表的大型农村实行“区域网格+投放点+定时定点(流动收运车)”收集方式,在以石碁桥山村为代表的中型农村实行“两网融合点+投放点”收集方式,在以新造曾边村为代表的新农村实行“多个小型两网融合点”收集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运输处理精细化。进一步细化运输处理流程管理:厨余垃圾由村集中于指定转运点,镇街“一天两运”、“实时称重”、“联单交接”,统一收运至镇街厨余处理站处理,确保厨余不过夜、精准计量可追溯;可回收物集中存放于“两网融合点”,每周由供销系统工作人员统一收运;有害垃圾暂存于指定存放点,设置专人管理,定期预约回收;其他垃圾由具备生活垃圾清运资质的收运单位统一清运,转运至镇街压缩站或直送焚烧厂,确保日产日清。
三是分类管理制度化。在农村垃圾分类管理上实行“村委领导、干部包片、党员挂点、村民参与”的工作制度:在全区农村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村党委(支部)工作议程和村规民约;在各条村网格区域(生产队)实行“村干部包片、党员挂点”工作制度,划分责任区,每名村干部负责一个网格区域(生产队),每名党员挂一个投放点,负责指导和监督区域内垃圾分类工作;每栋楼推行栋长制,由屋主担任栋长,负责落实与租户垃圾分类责任书的签订,督促租户遵守垃圾分类要求。
(番禺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