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2007年1月)
2006年,我区各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为动力,认真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计划生育工作指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再一年完成广州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取得了连续19年完成上级下达人口计划的可喜成绩,为全面完成“十一五”人口计划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2006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全区今年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平稳态势,主要指标达到预期目标,并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年(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下同)出生9196人,出生率10.24‰,与去年上升0.36个千分点,比计划任务下降1.7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5304人,自然增长率5.91‰,比去年上升0.24个千分点,比计划任务下降2.09个千分点。
计划内出生8839人(其中一孩7426人、二孩1394人、三孩19人),计划生育率为96.12%,比去年下降1.23个百分点,比计划任务上升3.12个百分点。计划外出生357人(其中一孩84人、不间9人、农村超二孩88人、城镇超二孩141人、多孩生育35人),多孩率为0.38%,比去年上升0.15个百分点。
2、计划生育知情选择进一步推广,落实节育措施得到较好的完成。今年共落实计划生育手术8048例,其中结扎1322例、上环5146例、人流1435例、引产142、皮下埋植3例。
3、镇街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居无政策生育活动扎实开展。今年全区有8个镇(街)实现无多孩生育,占镇街总数的47.06%。全区有207个村达到计生合格村标准,占村总数的83.81%。134个村和23个居委实现无政策外出生,分别占村(居)总数的54.25%和32.86%。模范村62个,占村总数的25.1%。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强化人口目标管理
全面兑现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增强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年1月,区委、区政府在区会议中心召开2005年度计划生育工作总结大会,要求各级深刻认识计划生育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紧围绕创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的目标,提高我区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同时,区委、区政府还适时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并根据《番禺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办法》,向17个镇(街)下达人口计划任务书,向全区27个职能部门下达计划生育齐抓共管责任书。与此同时,区政府在修改《番禺区镇(区)、街机关单位绩效奖考核试行方案》时,把计划生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考核内容,在总分100分中就占了8分,明确规定计生工作一项不达标,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全体干部的绩效奖。
我区还全力开展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专项活动。区政府主要领导主动协调区人口计生局和区卫生局,专题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对策,达成共识,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努力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会后,我区从区人口计生局、区卫生局等单位中抽调力量,成立专项活动调查小组,对辖区内所有医疗单位进行全面检查,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区人口计生局还开展全区关爱女孩行动知识竞赛活动,全面启动番禺区“幸福女孩”助学活动,向部分只有女孩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发放“幸福女孩”助学金,给“关爱女孩行动”赋予新的内容。
根据省的统一部署,我区全面开展“两无”(镇街无政策外多孩出生、村居无政策外出生)活动,要求各级以开展“两无”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快“国优”创建步伐。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区委、区政府把“两无”工作纳入奖励制度中去。调整了《番禺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奖惩办法》,对实现全年无政策外多孩生育镇(街)和无政策外生育的村(居)实行重奖。区人口计生局制定了《番禺区开展“两无”活动指导意见》,召开了全区“两无”工作专题会议,对初步达到“两无”要求的镇(街)进行逐个排队,认真分析“两无”工作形势,找准目标进行重点帮扶,全面提升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通过一年的努力,全区“两无”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无多孩出生镇(街)和无政策外出生村(居)的比例,位居全市农村地区的前列。
(二)宣传工作广泛开展,社会舆论气氛浓厚
进一步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动用一切宣传资源,组织了一系列宣传和服务活动。区人口计生局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作了精心安排,把经常性宣传与集中性宣传紧密结合起来,与小谷围街联合举办了为期10天的性知识展览,承办了性教育走进大学城性知识讲座,吸引了上万名大学生前来参观;与大石街等单位联合举办各种计生优质服务进社区亲子活动。各级根据要求,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使计划生育宣传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印制大量宣传品如挂历、雨伞、纸筒、胶凳、匙扣、太阳帽、宣传单张发至各家各户。先后开展“推进满意服务,创造温馨家园”为主题的大型计生宣传活动;举办育儿期知识讲座、“健康宝宝嘉年华”活动;举行中学生青春健康大使选拔赛和“打开青春之门”中学生人口理论教育活动;组织计生宣传车巡回广播;广泛设置大型户外计生宣传画、宣传牌共计30块;利用各级婚育学校和遍布全区村居、社区的计生“三栏”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了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强烈舆论氛围。
我区继续办好番禺电台栏目《幸福家庭》、番禺日报《计生之窗》和番禺电视台栏目《番禺人口》。在第二届广播电视计生公益节目评选活动中,区人口计生局获得优秀组织奖,番禺广播电视台获得一等奖等8个奖项。
各级计生部门深入开展“春风送温暖”活动。副区长龚红和区人口计生局长黄锡洪等领导,深入到全区18个镇(街)上门慰问计生困难户,代表区政府向计划生育对象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共计5万多元。全区17个镇(街)先后开展了“春风送温暖”活动,上门慰问独生子女户、纯二女结扎户家庭2千多户,送出慰问金和慰问品总值80多万元。
(三)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各级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努力打造一支过得硬的计生队伍。我区计生系统于去年6月,在区人口计生局局长黄锡洪的带领下,远赴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接受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内容涵括了中国人口形势及人口问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管理、计划生育工作评估等多个方面。而组织镇一级计生干部到高等院校进行封闭式培训在广州市还是第一次。各地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村一级增加计生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制定各种工作制度,实行包干责任制,工作实绩直接与计生工作人员的收入奖励挂钩,进一步调动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计生工作管理水平。根据我区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实际情况,副区长龚红亲自出马,主动协调区政府办、区信息中心、区计生局等有关单位,进行磋商,研究最快捷的方法,制定出完成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表。通过区信息中心和区人口计生局的共同努力,全区17个镇(街)已有14个单位镇、村两级全部铺设光纤,另外3个单位正在进行光纤调试。2006年8月,全区计生系统全面实现区、镇、村三级联网,全部使用广州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成为全广州市第一个全部使用政府光纤进行计划生育数据传输及管理的单位,标志着我区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走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完善管理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全区各级制定了《群众来访接待制度》、《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规范计生工作行政行为,确保“生育审批、社会抚养费征收、行政处罚会审领导小组”正常运作。我区还完善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工作程序,认真做好调查取证和核实工作,对逾期缴纳的对象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强制执行标的金额2809021元,已落实执行1998346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
(四)全面坚持以人为本,提供计生优质服务
我区各级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技术阵地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区人口计生局投入47万元为各镇(街)配置了查环查孕管理系统和掌上B超。沙湾、大岗、石楼等3个中心镇配备了价值15万元的臭氧治疗仪和查环仪。各镇(街)还先后购置10台血液分析仪、6台带超机的查环仪、30台掌上B超机等,总值达到198万多元。各级计生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开展计生手术和“三查”服务。全区计生系统共落实计生手术11914例,占全区计生手术的45%。与此同时认真做好术后随访工作,随访率达到98%。在“三查一治”工作中,查环查孕率保持在95%以上,通过检查发现环下移4600人、计外孕725人,落实补救措施697人。妇科普查查出患病19859人,及时进行了处理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了全区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市桥街投入20万元购置集查环查孕、宣传教育、药具发放于一体的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桥南街开展“群众满意计生员”评选活动;化龙镇计卫联手,实现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服务对象“三共享”,使育龄妇女得到更大的受惠。
(五)大胆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流动人口管理
根据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总量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现状等实际情况,我区把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作为全年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先后在3月和9月,集中领导、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先后两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以出租屋为重点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专项活动。在3月开展的专项活动,全区共出动计划生育工作人员57365人,清查出租屋156819间、商铺18932间、窝棚2885个、住宅小区727个;共登记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126039人,登记当年出生6027人(其中政策外出生911人);落实节育措施5772例(其中上环3856例、结扎1294例、人流337例、引产285例);查环查孕30938例,信息通报209916宗,信息反馈272宗。
由于我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基础薄弱,省飞行抽查不如人意。面对严峻形势,区委、区政府态度坚决,明确表示在省年终考核之前,不惜一切人力、物力,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我区成立了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动员会和加温会,对迎省年终检查进行了具体的部署,要求各级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得力措施,变压力为动力,确保工作抓出成效。副区长龚红亲自出马,带领有关部门领导深入基层第一线,检查督促指导各地的专项活动,并认真听取基层意见,为基层排忧解难。区人口计生局领导分片包干,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帮扶。各级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公安、卫生、流管、财政、劳动、工商、民政等有关单位为成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活动领导小组,就活动的目标、工作重点和时间安排等作了具体、明确的部署,每天出动近万名工作人员对出租屋、商铺、用工单位等进行地毡式的上门登记工作。这次专项活动,扎实推进“档案管理制度、查环查孕制度、信息通报制度”的落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全面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长效管理机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为顺利通过省年终考核提供了保证。
我区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奖惩考核力度,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考核内容。在《番禺区镇(区)、街机关单位绩效奖考核试行方案》中,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高达5分,占总分的5%,超过了户籍人口的比例。在《番禺区2006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方案》中,各项工作总分1000分,流动人口单项就占了200分。有了这两个考核方案,加上每年区委、区政府与各镇(街)签订的人口计划任务书,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计划生育同考核的机制已经形成。
我区还进一步完善《番禺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规范》,为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的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受到基层和广大育龄群众的一致好评。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一项,区财政就从2005年的100万猛增至2006年的310万元。镇级财政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上来,保证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区流动人员出租屋管理领导小组和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并于
一年来,我区人口计生工作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人口计生工作形势仍然相当严峻:计划生育优质工作还没有完全满足群众的需求;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还缺乏前瞻性的、有效的解决方法;依法行政和规范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一些单位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甚至产生松懈厌倦情绪;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仍然是制约我区人口计生工作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三、2007年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精神,促进计生和谐发展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简称《决定》),是指导全省“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我区将根据《决定》精神制定实施意见,各级要认真宣传、学习、贯彻和落实《决定》,以《决定》为动力,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发展。
(二)加大投入,全面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
坚持处罚多生与奖励少生并举,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各级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实行计划生育人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大力推进幸福工程和“幸福女孩”助学活动。区财政将统一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没有生育只收养一个子女以及无子女或者因独生子女死亡造成无子女的职工一次性奖励和一次性生活补助。全区还将建立免费婚前检查制度和免费优生筛查制度,不断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三)扎实开展 “两无”活动,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年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创“两无”活动:即开展镇(街)无政策外多孩生育活动、村(居)无政策外出生活动。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在镇村,解决问题的难点在镇村,加强工作的关键在镇村,提高水平的希望在镇村,夯实基础的潜力在镇村,加快发展的机遇也在镇村。可见,镇村的计生工作事关大局,是我区计生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真正实现重心下移,把担子进一步压到镇村,把任务交给镇村,以提高全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各级要根据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制订科学的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奖励考核制度,进一步调动镇、村干部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把创“两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以创建为目标,全面提升全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源动力。各级要以创建指标为目标,以创建要求为动力,加大创建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大胆探索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路子。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全方位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满意度。各部门要认真履行齐抓共管计生工作职责,共同为创建工作保驾护航。
(五)切实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全面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度,在村(居)配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管员,实现计生工作重点下移到村一级。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考核评估机制,真正实现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新格局,全面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