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语言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总结公报 > 部门工作报告 > 2006

番禺区海洋与渔业局2006年工作总结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政府 发布时间:2007-07-16 01:52:34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2006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巩固和发扬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动力,积极推动和谐机关、和谐单位的建设,以务实的精神、扎实的作风,全面落实各级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新二十八条》,圆满完成了各项年度工作任务,被评为全省渔业管理先进单位,“海鸥岛池塘生态养殖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百个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之一,我区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百县示范活动参加单位。与此同时,2006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20.2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8.1%,总产值1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近年来第一次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为我区“十一五”海洋与渔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开了个好头。

一、2006年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一)鱼塘标准化整治稳步推进。

06年计划整治鱼塘面积10000亩,其中正在施工的有9400多亩,力争07年上半年全面完工。整治后,鱼塘亩产由680公斤提高到1200公斤,增幅76%。塘租由550/亩提高到1200/亩以上。截至2006年底,我区鱼塘标准化整治已竣工并通过验收16610亩,正在施工13878亩,正进行前期准备7977亩,三项合计共38465亩,约占全部整治计划数的60%

(二)渔民转产转业顺利开展。

全年各级共发放补助金额269.65万元,对85艘符合条件的渔船实施了拆解。共举办4期转产转业渔民技能培训班,405名渔民参加了培训。

(三)渔用柴油价格补贴发放工作圆满完成。

按海洋捕捞渔船198/千瓦、淡水捕捞渔船99/千瓦的标准和海洋捕捞渔船67.46/千瓦、淡水捕捞渔船33.74/千瓦的增发标准,分两轮共四批(次)对全区符合条件的1396艘(67278.9千瓦)渔船发放补贴金额共1760.02万元。

(四)继续以“先征后补”的方式为渔民减负。

全年共投入121万元用于渔民减负,近千户渔民受益。

(五)春放工作顺利开展,渔业生产开局良好。

全年春放苗种2.17亿尾,其中:四大家鱼苗1.36亿尾,优质鱼苗0.59亿尾,虾苗0.22亿尾。引进试养吉诺玛罗非鱼、宝石鲈、黄颡鱼、澳洲笋壳、黑带石斑鱼(俗称青斑)等新品种。

(六)“广州市番禺区海鸥岛池塘生态养殖区”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百个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之一。

并在优化养殖四大家鱼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罗非鱼、黄鳍鲷、对虾等咸淡水鱼、虾健康养殖模式。

(七)规范水产养殖行为,提高水产养殖质量。

06年发放《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22本,发证面积1210亩;发放《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1713本,发证面积78667亩,发证率70%;年审1007本,面积53620亩,年审率80%,持证率均居全市首位。举办水产养殖、推广、技能鉴定、科技下乡、船员培训等活动9期,参加人数1071人次,派出资料1149份。组织开展2次水产养殖用药检查,严厉打击售用伪劣、假药或违禁药品的养殖行为。

(八)开展“海洋管理全国百县示范活动”各项工作,规范用海行为。

全区共发放《海域使用权证》48本,面积135.46公顷,范围覆盖化工、石油、交通、旅游、渔港、滨海工业等,基本做到重大用海项目使用海域100%确权。

(九)跟踪落实渔港综合整治建设项目工程。

完成莲花山渔港港区消防管网安装、莲花山渔港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下涌口第二期渔港疏浚和低涌渔港的整治建设等工程。

(十)加强渔业船舶监督管理。

做好全区渔业船舶登记检验以及年审和发证工作,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监管,加大海监执法力度,整顿和取缔“三无”渔船,全年执法船艇共出航215天,278 航次,执法船航程2145 里,执法快艇航行 854.5小时,共检查船舶3194艘次,查获违规案件 715宗(其中电鱼49宗),立案处理354 宗,罚款41.485万元,同时清理滩边罟41370 米,大口笼 994 个,暂扣和没收虾笼蟹笼、刺网、电鱼工具等一大批。

(十一)召开第三次党员大会。

选举并产生了“中共广州市番禺区海洋与渔业局第一届总支部委员会”。

(十二)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完成政协提1件、人大代表提案2件的回复,组织参加各级政府调研活动4次,发布海洋与渔业信息近30篇。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转变作风,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服务意识

我局以“排头兵实践活动”为载体,把重视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学习,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班子成员的勤政廉政意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并结合渔业工作实际,自觉地转变工作作风,增强行政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岗”。确定局渔业科、海洋综合管理科、渔政大队莲花山中队、渔政监督科为创建单位。“示范岗”所有党员以“一个党员,树一面旗帜”为目标,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示范作用,树立党员形象,推动廉洁、公正、高效的党员队伍的建设。二是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4月,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观看电教片《感悟先进,共建和谐》,学习新时期党员先进事迹5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展开讨论。7月,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党章》。通过学习讨论,增强全体党员自身建设的紧迫感,并牢固树立起服务观念,切实发挥部门作用,把支持渔业、服务渔村、帮助渔民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行“行风评议”活动。通过完善管理制度、设立举报投拆箱、开设网上渔民意见箱以及启用新办证大厅、设立流动签证点等便民措施,“树渔业行政新风,立渔政队伍新貌”,彻底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向相关单位及渔民群众发放《行风评议表》30,满意度达100%。四是建立健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贯彻落实区直机关制定的学习培训、联系群众、首问责任、限时办结、跟踪落实、廉政建设制度,制定并完善我局的相关制度,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机关办事效率。

(二)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好渔业结构调整工作。

根据各级海洋与渔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区委、区政府《新二十八条》的总体要求,我局在年初全区渔业春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培育养殖品牌,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养殖效益”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区渔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和目标。一年来,我局在全面总结“十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基础上,立足当前全区渔业资源和水产品市场需求,以鱼塘标准化整治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渔业资源,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在成功引进推广乌头鲻、罗非鱼、湘云鲫、桂花鱼的基础上,今年我局又投80元在我区选择了近十个经严格筛选后的养殖点分别试养吉诺玛罗非鱼、宝石鲈、黄颡鱼、澳洲笋壳、青斑等新品种。并要求各养殖场严格按照《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生产,力求以点带面促进全区水产养殖向多元化、规模化和无公害化养殖发展。二是加快鱼塘标准化整治,提高渔业生产效益。积极协调供电、规划、评审等部门,理顺办事程序,完善管理规定,解决突出问题,加快鱼塘标准化整治进程。目前,全区已完成标准化整治的鱼塘16610亩,每年可为全区增加水产品产量8千多吨,产值7千多万元,为我区渔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三是以海鸥岛为辐射点,合理利用咸淡水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针对海鸥岛水质偏咸(每年9月至翌年4月枯水期盐度为2‰—15‰),不利农业种植业,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沿海低产田,建立“石楼镇海鸥岛鱼塘标准化整治示范区”,大力发展咸淡水养殖业。整治优化后的养殖环境吸引了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养殖专业户前来投资。目前,承包千亩以上鱼塘的养殖户有四家500亩以上的近十家,已逐渐形成了诸如“恒发罗非”、“兴和笋壳”、“悦丰叉尾鮰”、“兴海黄鳍鲷”等集约化咸淡水鱼生产基地。四是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发展多元化渔业经济。通过推进鱼塘标准化整治及渔民转产转业项目,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逐步减少捕捞生产作业。此外,广州市恒发水产养殖加工出口产业基地、石楼兴和优质澳洲笋壳鱼产业化基地的上马、广州市番禺水产品交易市场的续建以及计划中的百利恒泰优质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等将填补我区渔业加工行业、科研基地的空白,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全区渔业经济向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大监管,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为契机,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量的监管,为确保群众能吃上“放心鱼”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对2004-2006年参加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养殖场实行全额补助水质检测费用的优惠政策。二是积极配合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今年,广州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广州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番禺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三个单位分别对我区水产品进行4次、2次、2次的水产品质量抽样检测,抽检品种包括四大家鱼、鳗鱼、对虾等品种共100多份样品,检测结果全部合格。三是积极发动养殖企业及以村经济合作社为单位的养殖场参加无公害产地认定。共组织了20个养殖单位参加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其中通过认定的基地有13个,认定面积有11675亩。到目前为止,我区有33个基地通过了广东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定面积有25855。另外,今年有“万兴牌”黄鳍鲷、鲈鱼,“恒发牌”斑点叉尾鮰、罗非鱼2个牌子4个品种已通过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四是加强宣传和监管,把好生产环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关。采取各种形式教育群众增强食品安全意识,积极推广水产健康生态养殖;深入开展渔需品市场的整顿活动,狠抓鱼药、饲料等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先后开展两次检查执法;协助省、市局做好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检测工作。有效提升了全区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循序渐进,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工作

2006年我区被国家海洋局确定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百县示范活动参加单位,以此为契机,我局加强了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和开发,强化海域使用、海洋监察、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等项管理,引导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向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一是加强了海域管理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按照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管理百县示范活动实施意见》精神我局制定了《番禺区海域使用管理百县示范活动方案》,针对我区海域使用管理的特点,筹划并实施养殖区域的划定的工作。对辖区内养殖用海行为确权办证,目前已测量完毕。二是配合市局开展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工作。三是继续抓公益性生态红树林的养护工作。除日常维护外,我局计划投入14万余元分期在红树林的临海周边建设有起到防护作用的踏台通道。首期工程已于1220日动工,预期20072月底完工。四是加强水生野生动物管理。大力宣传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意义,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公共意识。全年共发放宣传单张200余张,检查食肆、酒楼、观赏及干货市场85家,查处违法经营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案5宗。全年按要求必须年审的经营单位(68个),都办理了年审。此外,新办理经营特许证8个,办理繁养证18个(其中新证1)。五是举办 “增殖放流”活动616上午,我局联合省、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在沙湾镇三善村禺城水产品交易中心旁的沙湾水道举行“2006年省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番禺放流现场)”。共向沙湾水道投放了60035公斤单重的中华鲟亲体和1500万尾“四大家鱼”种苗。27日,于莲花山水道又再投放60尾黄鲻鱼苗,有效缓解近海渔业资源的匮乏。

(五)强化执法,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以法兴渔、强化管理、公正严明、服务渔业”的管理方针,认真履行职责,从“四严”抓起:一是严格管理制度。05年年底起,相继制定完善了《番禺渔政大队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番禺渔政大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番禺渔政大队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规范试行办法》、《番禺渔政大队工作人员守则》、《大队安全管理工作实施办法》、《番禺渔政大队经费管理规定》等,形成了服务承诺公示、收费许可公示、工作人员公示等配套制度为基础,以岗位目标责任制、集体议事制、廉洁自律制度为重点的工作制度体系。通过完善和提高各项责任制度,加强了内部制约,理顺了执法依据,划清了执法权限,规范了执法主体,保证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人员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二是严格依法行政。全年组织参加各类学习、培训5次,参加人员120余人次,其中2次分别是省总队统一组织的涉外执法工作培训班及渔业船舶检验人员资格培训班,从而大大增强了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执法能力。三是严抓安全监督。通过签证把关、培训船员、宣传教育、健全制度、加强检查,在渔民群众和行政执法队伍中树立起“安全重于泰山”、“安全始于防范”的良好安全观,不仅安全渡过了元旦、春节、五一、国庆、伏季休渔等事故多发期,还有效防御破坏力强的台风“珍珠”和“派比安”的袭击,全年未发生任何渔业安全事故。四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于无视法律,进行非法捕捞、用海、养殖的违法行为,特别“电、毒、炸”、“售用劣(假)渔药”等影响较大的违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坚决予以查处。分别组织参加了“春季专项执法行动”、“清理河涌水道非法水产网箱养殖行动”、“清理水上窝棚船行动”、“打击非法捕捉鳗苗专项执法行动”以及“海鹰”联合行动,重点查处了非法定置作业点390多门、非法水产网箱养殖点30余个、无证倾废船舶13艘、无证流刺网渔船6艘,无证笼捕渔船4艘,“三无”船6艘。今年伏季休渔期间,我区130艘应休渔船没有出现一艘违规,“电、毒、炸”等严重违法行为发案率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2006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好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行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区渔业生产结构还不够优化,无公害标准化养殖还不够普及,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薄弱,制约着全区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科技滞后于生产的发展,科技应用水平较低,科技投入较少,市场、信息服务功能较薄弱;三是部分机关工作人员的潜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知识储备不足,进取心和发展意识不强,机关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穗好办
  • 扫一扫
    添加
    “穗好办”
    小程序
手机版
智能问答
微信
  • 番禺政府网
    关注 · 微信
机构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