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安全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水利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精神,充分调动全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按照制定的年度计划认真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2006年工作情况
2006年,是新的水利工作思路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大力开展以省市下达我区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为重点的达标加固建设,以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为核心的城市、资源和生态水利建设,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提高全区三防指挥决策能力的一年,是我区水利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的一年。
(一)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省市下达我区的5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必须在2007年年底建成,今年是关键性的一年。在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征地拆迁问题多的情况下,局领导和干部克服重重困难,以压力为动力,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协助解决征地拆迁和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程按质按量进行。目前,石龙联围达标加固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办理竣工验收手续;蕉东联围达标加固工程已完成了投资总额的41.56%;市石联围、番顺联围和鱼窝头联围达标加固工程已完成招标工作,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区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共安排资金2.82亿元,已拨付资金2.06亿元,其中广州市拨款1.25亿元。
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在建工程9宗,工程评审总概算1.54亿元,已完成投资9654万元,其中枢纽工程——龙湾水(船)闸重建工程已基本完成,工程主体建设预计在07年正式投入使用,大蕴水闸正准备招标动工,雁洲水闸、西海咀泵站、深涌泵站等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在2007年动工。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每逢大雨必浸的城乡排涝问题,我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安排专项资金进行河涌清淤,清淤河涌131条
另外,列入省市重点工程的磨碟头水闸重建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总投资约1.6亿元,可研报告已上报省审批,争取在07年开工。砺江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大岗沥~潭洲沥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榄核水道备用水源工程等也正在密锣紧鼓地开展前期工作。
2006年我区水利总投资7.91亿元,其中本年广州市级资金0.79亿元,区级资金7.12(含历年结转3.35亿元)亿元。新安排项目79宗,历年安排项目369宗,共448宗项目。其中江海堤围续建加固工程160宗,内涌清淤、整治工程137宗,新建、重建、加固水闸44宗,新建、重建、加固排灌站47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项目5宗,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18宗,其他项目37宗。到目前为止,343宗工程项目已经完工,完成土方162.77万立方米,石方27.38万立方米,混凝土方19.36万立方米。至今年12月底共核准资金拨付申请5.68亿元,实际拨付5.00亿元。
(二)认真抓好三防安全工作
确保水安全,是水利工作常抓不懈的第一要务,时刻都不能放松。2006年,由于没有正面吹袭我区的台风,总体影响不大;比较突出的是三次集中性强降雨,给全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一是部分农田受浸比较严重、鱼塘水位升高过基;二是城区街道、交通道路积水;三是山体滑坡。另外,京珠高速将积水排入石基低涌村的河涌内,造成大面积农田受淹;南部快线将修建过程中的大量泥土倾倒在旧水坑村河涌内,造成严重的渍水现象。这些问题给三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06年三防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
1.早检查早防备。年初,我局和区三防办组织了检查组,深入各镇村和重点防御位置,对工程设施进行认真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先急后缓的原则,安排度汛工程17宗,概算598.5万元,其中区财政投资577.5万元,市财政补助21万元。目前这些项目已经全部完工验收。由于早检查、早准备,为抢修争取了时间,抢修工程在汛期和台风季节之前基本完成,为抗御自然灾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强化应急预案。根据我区实际编制完善的三防应急预案于今年6月印制发行,一旦自然灾害袭来,三防成员单位和各部门按预案进入预定位置,按预案的分工履行职责,有效地提高了全区三防工作的应急反应能力。
3.落实三防物资储备。建成了我区第一座防汛物资仓库,及时进行物资采购储备,并制定了物资储备和调度管理办法,为逐步落实以水利部门储备为主、供销部门储备为辅的物资储备管理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落实责任。坚持在汛前通过签订责任书,在报纸和媒体公布防汛责任人,落实三防责任制。制定了汛期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并加强24小时值班。做到随时掌握天气动态、时刻关注台风路径变化及雨情分析,遇紧急情况能及时处理,及时传递上级的各项指示,及时运用各项防御措施排除险情,确保水库、堤防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5.初步建立三防决策指挥支持系统。抓紧全区风雨遥测系统、三防预案模拟演示系统、三防指挥中心大楼、三防会商系统、水利工程自动监控系统(一期)的建设,初步建成了区三防决策支持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番禺三防工作的科学水平和效能。
6.支援流溪河大坳围抢险工程。受1号台风“珍珠”、6号台风“派比安”的影响,今年6月市流溪河管理区的大坳围告急。区三防办在
(三)加快组织各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完成《番禺区水利现代化综合发展规划》的修改,《番禺区中心镇水利规划》、《市桥河水系优化调度专题规划》、《市桥河北区水系整治》等流域整治方案基本完成;《番禺区水系规划》、《砺江河水系综合整治》、《广州市番禺区供水水源规划》、《广州市番禺区镇(街)水利规划》、《广州市水利数据中心番禺区分中心水利数据收集整编与入库》已经协助完成前期工作;此外,全区水利工程的调查摸底和影像采录已经完成,并对工程的达标建设按轻重缓急提出分类实施意见,作为今后工程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清理历史水利贷款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着力解决我区“三农”问题,在区人大、政协的呼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我局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完成了历史水利贷款的甄别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水利贷款的还贷工作。经过核查甄别,剔除非水利建设性开支的贷款后,全区水利贷款余额为农业银行1780.5万元,农村信用合作社13775.76万元,共15556.26万元。经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协商,达成免息还本的协议。区政府常务工作会议研究同意,在2006年度从我区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一次性偿还在番禺农村信用社的水利贷款本金。目前这些款项已经全部划拨到各镇、村的还贷帐户上。番禺农业银行未最后承诺免息还本,这部分水利历史贷款暂缓偿还。
(五)强化内部管理
1.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行评”和民主评议促行风建设。我局以区纪委组织的行风评议和区政协组织的民主评议作为推进工作的契机,结合“排头兵”实践活动要求,配合评议团制定评议计划、方案、程序,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在评议中整改,以整改促进工作。通过组织党章的专题学习辅导和知识测验,强化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和纪律观念;深入开展了如社会主义荣辱观系列教育,召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会议,建立党风廉政建设党员责任岗、党员目标责任制、创先争优等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既能充分吸取历史教训,又能放下思想包袱,坚持和完善反腐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反腐倡廉内化于心,固化于制,落实于行。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通过简报、墙报和水利信息网加强行风宣传工作;深入基层,多渠道、多途径地虚心听取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严格进行自查自评;又结合实际,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切实进行整改,取得很好的实效,树立了为民务实、高效团结的新形象。
2.开展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吸收一批专业人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局按照市、区有关人事规定,组织制定了属下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实施方案,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顺利组织聘用制度实施的各项工作,完成了人事聘用制度的各项任务,并根据核定的岗位职责,制定和落实了直属单位人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同时,根据工作和岗位的需要,通过公开招聘吸收了一批涉及水利工程、计算机技术、机电一体化、会计和管理等专业的人才,进一步充实属下事业单位的行政和技术力量,为提高我区水利工作的水平提供智力支持。现在,这些同志都已经顺利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进一步理顺工程管理程序,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在完善设计审批制度、项目技术审查制度的同时,进一步简化抢险、度汛、水毁修复等工程的审批程序,加快工程的建设实施。二是完善前期工作管理制度,制定了全区水利工程的通用勘测设计要点,保证勘测设计工作的技术规范和经济合理。三是抓好水利工程行业管理。建立《番禺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备案制度》,加强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监管力度,加强对这些单位的资质和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建设管理行为规范。四是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共编发三期监管简报,一期质量监督简报,两次事故通报。完成全区16宗在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抽检,并配合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重申有关质量和安全要求,确保今年所有建设参与单位与合同责任单位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五是配合专项资金财政直接支付试点工作,建立《番禺区水利工程一览表》制度,每月公布工程进度和资金拨付情况,提高对收款单位银行帐户资料完整性的要求和加强工程进度控制。六是理顺直属水管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编制了《番禺区水管单位管理制度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制度》,完善有关工程运行管理和达标考核的要求,规范全区水利工程警示标志牌样式。
(六)坚持依法治水、依法行政
1. 重新制定临河规划管理办法,规范建设工程审批工作。我区河网交错,境内干支流19条,大小围区23个,围内河涌多不胜数。在多年的努力下,干支流的临河建设管理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临河建设工程项目基本上都能按程序报我局审批,但是内河涌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番禺市临河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番府[1998]83号)已于1998年颁布实施,但是效果不大。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以及管理的需要,我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全区实际,对该办法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经区政府批准于今年7月21日颁布实施。新的临河规划管理办法明确了区水利局是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各镇(街)水利所是各镇(街)辖区内河道堤防管理机构,各类临河建设项目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从而改变了以往职权不清,越权审批的混乱状态。新办法特别加强了对内河涌的管理,明确规定了在内河堤防(指有水闸保护及控制水位的堤防)内侧修建各类建(构)筑物的,要按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划定的红线确定。对尚未实施城市规划管理的河涌,管理范围按两岸堤防背水坡脚以外
2.清理杂乱砂石码头,进行合理规划管理。随着广州“南拓”步伐的加快,砂、石、砖等基建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乱设的砂石码头也日益增加。无序的砂石码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超高、超重的砂石堆直逼大堤,甚至堆在堤身上,导致大堤扭曲变形,随时有崩塌的危险;运输砂石的重型泥头车频繁地驶上大堤,破坏堤面。经调查,全区共有砂石码头约205宗,总面积约74.4万平方米,但是没有一家是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设立的。针对这种现象,我局制订了《番禺区清理河道堤防管理范围内砂石码头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在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分阶段对这些违章砂石码头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同时,会同规划、港务部门重新对砂石码头进行布点规划,使新建的砂石码头既满足市场需求,又符合堤防安全和港务、航道、公路、交通管理等要求。目前规划的初步成果已经提交区政府审定。
3.规范水资源费的征收,确保“取水有偿,用水有度”。为了实时掌握取水户确切资料,准确计量取水量,完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年初召开了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完成了取水许可证年审工作,更新了取水户的资料,并要求各取水户务必装置经计量部门检测合格的取水计量设施,水资源费按计量收费。目前,绝大部分的取水户均按规定安装了计量设施并进行了检定工作,使计量收费有表可读,有数可计,使水资源费的征收更趋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过去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和阻碍了我区水利工作的发展,需要从自身开始解决,也需要上级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一是征地拆迁工作滞后,拆迁安置用地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是目前水利工作最大的瓶颈。由于安置用地无法落实,征地拆迁工作无法推进,严重阻碍了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要按省市的要求限时完成,原本预计到年底可完成工程总量的60%,却因为无法顺利拆迁而未能达到预定进度。市桥河水系综合整治工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进度达不到,从而又造成了这部分项目计划安排资金的积压。
二是前期工作仍然滞后,未建立起项目库。三是机电排灌总站的改革问题有待进一步理顺。四是重新启动浮运水闸建设问题未得到理顺。五是未组建起全区机动专业抢险队。六是临河建设,特别是内河涌的违法建设现象非常普遍,情况十分严重,但执法力量不够,执法遇到极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