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2006年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初步预计,2006年农业总产值53.8亿元,比2005年增长6.2%。
一、农业生产情况
2006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我区连续三次出现急降暴雨、局部大暴雨的灾害天气,降雨记录均超过100毫米以上,造成农田大面积受浸。在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下,我局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指导灾后农业复产工作。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农业生产仍取得了丰收。
(一)种植业生产。
1、粮食生产保持稳定。我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前提,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2006年在继续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每亩每造10元和省、市种粮大户奖励政策的基础上,上级有关部门加大了种粮补贴的力度,增加了种粮综合补贴,每亩每造水稻由中央和省财政补贴7元,有效地调动了种粮农户的积极性。全年水稻播种面积88664亩,年平均亩产412.5公斤,总产为3.66万吨。同时积极发展玉米、番薯等旱粮作物,顺利完成了2006年广州市下达的粮食工作考评任务。
2、蔬菜价格高、销路畅。全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6.5万亩,与2005年持平;2006年播种面积40万亩,比2005年增12.3%;蔬菜总产量44万吨,比2005年减3.9%;蔬菜总产值6.99亿元,增15.2%;菜农售菜价1.59元/公斤,比2005年的1.33元/公斤,增19.9 %。蔬菜出口量2.18万吨、出口值1.94亿元。2006年上半年天气较为恶劣,连场大雨、暴雨,对占蔬菜种植比重大的叶菜类影响较大,导致蔬菜产量略减,但蔬菜的生产呈现出亩产值增、总产值增,产品价格好、销路畅、市场供应充足的良好发展势头。
3、水果生产保持丰收。全区水果面积8.5万亩,比2005年有所减少,其中:香蕉7.1万亩,木本水果1.3万亩。预计全年水果总产量20万吨,与2005年持平,但价格略有上升,预计水果总产值略高于2005年。由于近年果蔗保持较高价位,效益较好,全区果蔗种植面积4.0万亩,面积比2005年增加6000亩,增加了18%,预计每亩产量8.4吨,总产33.6万吨。2006年的果蔗售价比较理想,目前的售价达800多元/吨,种植果蔗的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4、花卉生产持续发展。目前我区的花卉保持面积为6.1万亩(不含观赏鱼),比2005年同期增加7000亩,增加了13%,预计2007年还有少量增加的趋势。2006年新增加面积主要以阴生观赏叶植物和切花切叶为主。目前阴生花卉、高档盆花红掌、凤梨日渐成为拳头产品,我区花卉业正向着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形成了化龙镇、石楼镇观叶植物生产区;洛浦街、钟村镇、东涌镇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区;沙湾镇的“国兰”生产区。在中国第三届盆栽花卉交易会上,化龙花卉研究中心的“金钻蔓绿绒”获得了中国花卉最高奖“金花奖”,沙湾兰花协会的国兰“银拖”获得了中国盆栽花卉特优奖。
(二)畜牧业生产。
1、生猪生产行情转好,增长较快。生猪价格从2006年6月开始走出低谷,预计生猪饲养量49.9万头,比2005年增加5.7%,其中上市量34.4万头,存栏量15.6万头,分别比2005年同期增加8.1%、0.9%。
2、三鸟生产逐渐恢复。国内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取得阶段性实际成效,群众消费信心及需求日渐提高,三鸟价格恢复到正常合理的水平。由于2006年上半年养鸡亏损严重,养殖户补栏减少,造成三鸟总体数量下降,预计2006年三鸟饲养量2620.0万只,比2005年下降8.0%,其中上市量2074.6万只,存栏量545.4万只。同比分别下降9.5%、1.6%。
3、奶牛生产健康发展、持续增长。奶牛存栏2286头,产奶量3870.9吨,同比分别增长8.8%、9.2%。
4、种畜禽生产正在理性调整,渐趋正常。由于上半年禽苗价格持续低迷,种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种鸡存栏量16.5万只,种鸭存栏9950只,种鹅4.6万只,同比分别下降35.0%、34.1%、37.0%。母猪存栏5164头,同比下降1.8%。
(三)渔业生产。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1.7万亩,其中淡水养殖面积10.0万亩,海水养殖面积1.7万亩。全区水产品总量达20.23万吨,比2005年增长8.1%,渔业总产值17.2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1.3%。
二、切实采取各项措施,促进农业增效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在继续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生产布局。适当增加了效益较好的花卉、果蔗、水产养殖等面积,生产布局的合理调整和优化为实现2006年农业总产值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我局统计,全区农业生产种养总面积41.4万亩。生产布局为:水稻4.4万亩(单造计),常年蔬菜6.5万亩,水果8.5万亩,花卉6.1万亩,果蔗4.0万亩,其它整种作物0.2万亩,水产养殖11.7万亩。
(二)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职能部门立足本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把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水稻种植的品种100%优质化,以早粘、籼小粘、新泰南粘、野丝粘、粤香粘等品种为主。2006年积极引进试种的有粤秀粘、粤晶丝苗、佛秀粘等优良品种,全年在农科所参加试验表证的水稻新品种、品系达30个。二是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9.2%,2006年引进试验的蔬菜新品种有90个,其中露地品种50个,温室品种试验的有40个。积极推广应用的蔬菜优良品种有早丰二号红茄、改良天椒、早丰三号甘蓝、园丰元6号青瓜等,推广应用面积2万亩次。三是水产优质鱼苗的质量稳步提高,品牌优势进一步得到体现。区农科所积极抓好选育种工作,名优品牌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全年共繁育了优质奥尼鱼苗1.5亿多尾,雄性率稳定在97%以上。
在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的同时,广泛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如积极推广蔬菜种植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我区水稻机械化收割率为88%,比200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推广蔬菜早春薄膜和夏季凉爽纱覆盖栽培措施;进行新农药、新肥料等的试验示范,为推广适用新技术提供依据和起到示范作用。
(三)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继续加大对龙头企业、产业化项目的扶持力度,主要抓好市、区立项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共30项,财政资金总投入10569万元,其中:广州市支持财政资金3480万元,区财政资金7089万元。比2005年的农业项目财政资金6221万元增加了70%。目前全区共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个,都市农业示范区2个。这些龙头企业对实现我区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名牌发展战略,带动农户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我区的18家省、市、区级龙头企业,经营生产基地面积3万亩,年产值24.6亿元,农产品加工量96万吨,出口创汇1240万美元,带动农户4万多户,农户总增收2.8亿元,户均增收6803元。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不断规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目前区一级建有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区畜牧服务中心建有生猪“瘦肉精”和禽畜安全质量检测点;14个镇(街)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点,区检测中心在重点蔬菜生产区和农场,如东涌镇、榄核镇、大岗镇、大石镇、东升农场,都建有网络实时蔬菜监控点;禺城水产批发市场建有水产质量安全速测点。区检测中心和这些检测点构成了我区全方位有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在人民群众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蔬菜定性定量检测、生猪“瘦肉精”尿样抽检、鸡氯霉素抽检、“红心鸭蛋”抽查、鱼氯霉素和孔雀石绿等抽检,抽检样品共有3.8万多份,合格率为95.3%。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检测种类和抽检量不断增加,为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有效地防止了农药残留超标和有毒农产品进入市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较高评价。
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认定,加快农业标准化步伐,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2006年区农科所和洋毅畜牧有限公司两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经通过市级验收。在2005年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产品)认定大幅增加的基础上,2006年新增产地认证50个。目前全区计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1个,面积11.4万亩,其中蔬菜基地30个,面积3.0万亩;水果基地23个,面积2.8万亩;水产基地36个,面积5.6万亩;畜牧业基地12个。
(五)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据统计,全年共出动农业行政执法检查4400多人次,检查3.2万间店(场),发现97家店档有违规现象,现场没收违禁、假冒伪劣农药663公斤,销毁假冒伪劣农药2吨;查处假化肥5吨;查处没收违规经营疫苗、兽药60公斤;没收私宰生猪、病坏禽畜肉类3.4吨。通过开展“创建平安农机”活动,加强农机执法力度,提高安全监理水平。其中农机中心累计出动检查执法人员400多人次,暂扣“黑车非驾”30多台,处罚各类违章超载、人货混载、过期第三者保险、逆道行驶等违章行为的拖拉机共50多台;组织农机安全监理巡查300多人次;审验农业机械800多台套,核发农业机械检验合格证800多份,代理第三者责任保险600多份。
(六)切实加强动植物防疫工作,严防重大疫病发生。
在动物防疫工作方面,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一是全面强化免疫注射,构筑坚固免疫屏障,重点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狂犬病的免疫注射。我局会同畜牧中心充分调动区、镇、村三级力量做好禽流感免疫工作,对辖区内家禽展开拉网式免疫,逐村、逐场、逐户核查免疫密度,查漏补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进一步提高免疫注射率。二是加大疫病监测力度,提高疫情测报能力。三是防控与督查相结合,促进措施落实到位。各基层畜牧站做好畜禽饲养户的登记造册工作,规范和完善免疫档案,动态跟进各饲养户畜禽存栏情况和购取疫苗情况,加大对免疫注射的监管力度,保证强制免疫制度的落实。另外,区畜牧中心派出检疫工作组,严格按照国标的要求,加强了奶牛“两病”检疫工作。共检测奶牛99户,检疫奶牛628头,检疫数占应检疫数的99%,对检出的阳性牛进行扑杀及无害化处理。
在植物防疫方面,落实各项植物检疫措施,切实抓好植物病虫检疫和防控工作。对“蛀果虫”全区统一喷药防治以及统一诱杀;对香蕉烂根病进行定期抽样检查和疫情处理;对突发性蝗虫进行监测和扑杀。加大对害蚁疫情的防控力度,全年共发放高效氯氰菊酯3.5吨,红蚁净10吨,共出动8000人次进行扑杀,使害蚁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治效果达84%。由于措施得力,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病流行,有效地保证了我区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
(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绿化造林进展良好。
稳步推进鱼塘标准化整治,2006年计划整治鱼塘面积10000亩,其中正在施工的有9400多亩,力争在年上半年竣工验收;投入1.15亿元用于内涌清淤、新建(重建)水闸、加固排灌站等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开展机耕路维护工作,目前我区机耕路建设受益面积31.2万亩,机耕路总长度1767公里。由于标准化农田建设受益的村大部分集体经济发展比较薄弱,已建成的机耕路主要是砂石路面,每年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维护。2006年区安排财政资金354万元,用于全区农田机耕路的维护保养。通过鱼塘标准化的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机耕路的维护,有效地改善了农田的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我区造林绿化成绩显著,2006年农田林网种植共种植柏杉8万多棵;完成南沙港快速路林网工程,绿化面积共1500亩,种植绿化树5万多棵;继续进行营造潮间带红树林,种植面积800亩,共45万株。
(八)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
我局积极贯彻落实各级有关部门下发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实施办法,按照本局负责的职能和区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表中的考评内容来安排各项工作,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2006年主要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及时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全面完成2005年市、区下达的农民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扫尾工作,受培训农民获职业资格证率达86%,就业率达72%,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三、落实各项农村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设和谐新农村
(一)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为落实农村“二十八条”政策,我局加强指导和监督,组织人员深入到农村,特别是经济困难的村,开展了农村超比例提留“机动田”利益返还落实情况、困难村补贴、税费改革补贴兑现情况等专项检查,并将补贴款按时兑现到村。2006年,区、镇两级下拨困难村补贴和农村税费改革补贴共2615.46万元,其中区财政支付1303.285万元;镇(街)财政共支付1312.175万元。同时,为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二十八条”),我局迅速组织力量,对困难村补贴和税费改革补贴进行重新核查,认真核定困难村范围和补贴金额,积极向区财政部门申请相关财政预算。
(二)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
坚持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组织和指导各镇(街)对上年度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全面审计。重点审计包括盘点出纳存款、各项收入、干部报酬、“三费”开支、债权债务、征地补偿款、工程项目、上级下拨款、一事一议筹资、固定资产、应付福利费和审批制度落实情况等群众关心的热点内容。指导、督促全区17个镇(街)开展审计工作,共组成26个审计小组,出动审计人员75人,对239个村进行了审计,占全区总村数的96.8%。通过开展审计,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
(三)继续推进农村股份固化改革。
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股权固化,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经步骤和基础性工作。我局深入到多个镇(街),研究推进农村股份固化工作。到目前止,在全区17个镇(街)的247个村中,已有13个镇(街)的103个村实施了股权固化,占全区总村数的41.7%。一些原来行动较慢的镇(街),也加大了工作力度,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股份固化工作。
(四)落实各项支农补贴政策。
一是继续实施种粮补贴政策,全年种粮补贴金额共221.9万元,受益种粮农户17083户;继续兑现职业资格证书补贴制度,通过审核和挖潜,对合资格的5326名申请者按政策每人补助200元,合计106.5万元。二是落实渔民减负政策,涉渔收费实行“先征后补”,补贴金额共121万元;渔民转产转业项目于2004年启动,2006年共对85艘符合条件的渔船实施拆解,共发放各级补助金额269.7万元;对全区符合条件的1396艘渔船开展柴油价格补贴发放,补贴金额共1760万元。三是农机购机补贴金额共58万元,用于购买各种先进适用的农机具1000多台,受益农户208户。以上补贴到农民的金额合计2537.1万元。
(五)抓好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
根据上级的要求,在上半年组织各镇(街)将15万份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到全区每一户农户,增加农民减负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我局还与区物价部门联合开展涉农价格和收费专项检查,对农民建房、外管、农机、畜牧业和村委会收费等进行抽查。2006年,区委、区政府特别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出台了化解水利贷款问题的政策,清理和减免农村历史遗留水利贷款问题,涉及金额达1.56亿元,其中1.38亿元已经划拨到镇、村的还贷帐户上,为农村集体卸下了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同时在新“二十八条”中明确,全面取消“一事一议”筹资,实现了农村“一事一议”的零负担。
四、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重大病虫害的风险日益增大。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外各种重大疫情对农业生产影响比较大。动物疫病方面: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猪琏球菌、奶牛“两病”、狂犬病等;植物检疫病虫害方面:害蚁、“蛀果虫”、香蕉烂根病等疫病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动植物疫病检疫、防疫工作压力不断增大。
二是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着一定的技术断层,服务手段单一、乏力,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三是制约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因素还很多。化肥、农药、农用物资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另外由于土地指标的控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限制条件较多,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四是农村不稳定因素仍存在。由农村利益分配、土地承包、征地款使用等矛盾和问题引发的上访仍然时有发生。另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地拆迁问题、农田排灌系统受到破坏、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