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多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各镇(街)和兄弟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我局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沉着应对,努力工作,基本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和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确保几项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2008年,我局被评为“广东省渔业抗灾复产先进单位”、区“创建共产党员示范岗单位”。渔政大队荣获全国渔业船舶检验系统“检验标兵单位”荣誉称号和广州市“反走私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并因在渔港安全监督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广东省渔政总队嘉奖。谢甜标、尹鉴泉、梁炳坤、郭伟宁、李志焜、翁翊、黄俭城、梁沛明、曾敏玲等同志分别被省、市、区评为先进个人或受到嘉奖。
一、肯定成绩,查找差距,增强做好海洋与渔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具体做了以下七项工作:
(一)以抗灾复产为主线,渔业经济呈现新态势
1.抓好冻害风灾的应对,抗灾复产摸出新经验。2008年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年,年初的冻害、四五月份的连阴雨、六月份的大暴雨以及九月份的“黑格比”台风,给我区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多年不遇的重大损失。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沉着应对,主动作为,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抵御措施。一是及时发布灾害预报。每次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我们都用电话或传真及时通报各镇(街)农办,同时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直接向渔民和养殖户发出预警。二是深入塘头指导抗灾。我局人员联合各镇(街)干部深入到码头、塘头,指导群众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如年初的冻害,我局就组织了四个小组连续七天在基层工作。三是认真细致核实灾情。灾害发生后的灾情统计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在镇、村干部的配合下,我们深入调查、反复核实,基本摸清了每次受灾的总体情况,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四是迅速落实复产措施。在第一时间为为受灾企业和群众提供帮助,年初的冻害发生后,我局在
2.抓好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特色渔业注入新活力。围绕海鸥岛健康养殖基地,以咸淡水特色水产品为重点,以“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为目标,内优外引,扬长避短,优化布局。先后扶持兴建了悦丰、兴海、建波、清绿等本地自营企业,吸引了来自区外的先进企业来海鸥岛创业。目前,这些基地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形成了较强的特色优势,成为渔业增收的骨干项目。树立了“建威牌鱼苗”、“兴海黄鳍鲷”、“恒发罗非”、“金洋笋壳”、“盛唐南美白”以及“悦丰叉尾鮰”等比较成熟的品牌,在广州博览会上受到好评。
3.抓好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科技兴渔再上新水平。
在新品种的选取上,继续引进和试养了鳄龟、半滑舌鳎、宝石鲈、金鼓及丰产鲫等新品种。在养殖技术的推广上,尝试控盐、控温智能化养殖,提倡“工厂化”养殖以及高位池养殖,推进设施渔业建设进程。在推广方式的选用上,利用现有的渔业科技推广网络,通过聘请专家授课、组织现场参观、新品种(试)养等方式,加快养殖科学技术的传播。全年举办水产冻害减灾复产、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渔民转产转业培训班、水产种苗繁育(中级)技工培训班等11期,参加人数989人次,派出资料1290份。组织基层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参观2次,先后前往顺德杏坛永丰甲鱼苗场、斗门添源果牧实业有限公司参观了鳄龟及泰国笋壳、杂交笋壳的养殖情况。
4.抓好渔业经济中长期规划,勾画番禺渔业新蓝图。08年我局联合珠江水产研究所及区渔业协会,草拟了我区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我区渔业的发展方向定位为“现代都市型渔业”,在产业总体布局上力求生产、流通、加工各个环节综合平衡,在品种分类上根据东部石楼镇海鸥岛、中南部石基、东涌等镇、西南部大岗、榄核、沙湾等镇、北部化龙、南村、大石等镇(街)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水质特点适养不同的水产品种。并结合莲花山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海鸥岛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制定“休闲观光渔业”远景规划,引导渔(农)民走“旅游服务业”为主要产业的发展之路,同时,吸引有实力的水产品流通、加工企业落户番禺,提高渔业经济中非传统养殖生产所占的比重。加快莲花山渔港经济区水产品交易区、五湖四海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以及沙湾的禺城交易市场等专项水产品市场“金三角”格局的形成。
5.抓好渔业技术服务体的建立健全,渔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是利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健全全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确保各镇(街)配有一名专职水产技术人员。二是启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为渔业强势发展提供后勤服务保障。三是在渔业大镇设立水产病害预测预报点7个,监测品种包括四大家鱼、鳗鱼、叉尾、南美白对虾、观赏鱼等。四是组织成立了区渔业协会,充分发挥其行业旗手、政府助手、农户帮手的作用,更好地为渔业生产提供服务。
(二)以推进依法管海为重点,海域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
今年2月,温家宝总理签发了《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这份文件首次明确将广州黄埔港以南的珠江主航道水域纳入海域管理范畴。3月,市政府拟定了《广州市海洋功能区划》(征求意见稿),基本明确了我区与黄埔区、南沙区海域划界,从根本上解决了因界线不清而引发的用海盲区或多头管理现象。在此基础上,我局主要抓住两项工作:
1.进一步落实三项制度。一是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使每宗海域使用权全部符合省、市海洋功能区划。二是严格海域使用审批制度。目前已完成全区21个用海项目的确权、年审及续期管理,发证面积702.88亩,发证率100%,涵盖工业、化工、运输、码头等行业。三是严格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按规定征收海域使用金。四是严厉查处违法用海案件,本年度共查处11宗。
2.切实抓好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一是着力加强海域环境污染防范工作,充分利用番禺区海洋与渔业环境资源监测站(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这一平台,定期对全区重要河流、水道及养殖区水源进行抽样检测,切实加强我区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渔业生存环境分析能力。二是坚持渔业资源江河增殖放流活动。
(三)以加强执法监督为抓手,质量安全管能力全面加强
08年,全国范围的“毒牛奶”事件以及三聚氰胺可能给鱼饲料带来的影响,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敲响了警钟。为此,我们重新理顺思路,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一是建章立制。出台了《番禺区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须知》、《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指引》、《水生养殖监管手册》、《投入品出入库登记手册》,引导养殖户安全生产。并联合区畜牧局、农业局等下发了《番禺区禽畜养殖管理办法》。二是完善设施。启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健全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和病害防治能力。三是加强监督。配合省绿色产品认证中心、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完成对我区水产品生产、流通领域药物残留检测工作任务。四是加大执法。制定《番禺区2008年度水产养殖专项执法行动方案》,深化我区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08年开展执法整治4次,联合执法1次,共抽检76个养殖场、23家渔药店。五是引导养殖。对重点养殖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指导,帮助其建立起生产管理、药品投入、饲料投喂等生产档案,引导其无公害养殖。目前全区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养殖基地有38个,面积31439.46亩。正在申报的无公害水产品产地7家,产品9个。总结推广黄鳍鲷、美国红鱼、海鲈等品种的无公害健康养殖标准。
(四)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渔港渔村建设有新进展。
1.围绕“以港兴渔”、“以港建促村改”的方针策略,大力推进莲花山渔港经济区建设。08年,我局与石楼镇政府及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渔港经济区建设和中心渔港申报两项工作同时推进。一是完成了莲花山渔港经济区的修建性规划,现已上报待批。二是中心渔港申报方面已完成了陆域和水域的勘探、测量,港界的划定,港章的制定,完成了中心渔港的总体设计和可研报告初稿,年前北京渔工所的专家将来我区听取修改意见。三是继续投入资金用于渔港浮趸码头、码头供水、消防设施、道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围绕“减负增收”的指导思想,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08年我们及时落实国家对渔民实行的“柴油补贴”、“转产转业”政策,渔民下发渔用柴油补贴5072.52万元、转产转业减船补助金220万元。继续执行“先征后补”政策和扩大转产转业减船补助范围政策,发放“先征后补”各项涉渔生产税费130万元。在此基础上,我们广泛调查、认真研究,今年建议区政府出台了休渔生活补贴、救生筏购置补贴、自然灾害补贴等新的惠民政策,收到渔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3.提高渔民自身素质,激发渔民自主建设新渔港、新渔村积极性、主动性。除将资金倾斜在渔港、渔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外,今年以来,我们还分别组织渔村干部及渔民代表赴澳大利亚、新西兰、江苏、上海以及粤西地区学习考察中心渔港及新渔村建设,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进一步坚定了加快推进莲花山渔港经济区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五)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行政执法工作开创新局面。
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的理念,维护全区海洋开发与渔业生产秩序。在渔业执法方面,重点开展了以渔业安全、伏季休渔、渔业资源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执法活动。2008年全市共开展渔业执法检查217次,检查渔船3024艘次,查处违规渔业案件103宗,清理大口笼205个,虾笼220米,滩边罟425米,查获电鱼案件共21宗,收缴其它违规违禁工具一批,对遏制渔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和保护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针对“电、毒、炸”等非法捕捞行为作业特点,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白天查、夜间守相结合的办法,先后组织了多次专项检查。在海洋监察方面,我们从宣传教育入手,开展了5次用海排查行动,检查涉海、用海单位136宗次。参加省市级联检行动6次,查获违规案件11宗,为我区有效贯彻国家的海洋管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以保证渔区的和谐安定为根本,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今年是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局先后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安全检查领导组”及“渔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组”,明确渔船和渔港安全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创建第一责任人、主要责任人与相关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渔业生产安全。二是严把渔业安全预防关口。重点把住渔船安检关、年审关、签证关,将渔业安全关口前移。在办理渔船进出港签证及渔船初检和年检时,坚持做到检验不合格不办证,不适航不签证,从源头上消除渔船安全隐患。三是提高船员安全生产意识。举办渔民安全知识培训班、渔船职务船员培训班和专业基础培训班共4期,开展消防演练和气胀式救生浮操作演练1次,向渔民宣传涉渔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传授航海、轮机、避碰、消防、救生等专业知识及遇险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渔民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四是强化渔业安全生产配置。以区财政解决50%(约1400元/艘),渔民自行出资50%补贴标准,完成对全区490艘60马力以上的渔船强制性配置气胀式救生浮。并圆满完成13艘10人以上便携式气胀式救生浮技术升级。五是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吸取“3.13”黄埔特大爆炸事故教训,实行“月月小检、季季大检、重大节日重点检”,深入渔港码头、港区、避风塘,重点对港区渔船的消防设备、救生设备、航行号灯、电线线路、船体结构、作业机械和职务船员的配备、持证上岗状况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七)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为契机,机关政风行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通过开设意见箱、热线电话,组织行风政风评议、问卷调查等形式,抓行评促建设,有效确保机关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积极探索建立服务“三渔”的长效机制,围绕当前及今后五年海洋与渔业发展重点难点及渔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组成调研组,深入渔区、村社,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各种形式,与渔民面对面宣传政策,了解情况,倾听民声,做到集思广益、有的放矢。三是在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中,始终坚持服务服从全区大局,精心组织,健全机制,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参与创岗活动。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为目标,争创“三有一好”,通过党建与业务的有机结合,加强学习教育,履行党的宗旨,争当岗位能手,发挥表率作用,促进机关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机关在群众中的满意度,以实际行动展示党员的风采,有效推动业务工作的开展。
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仍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随着广州“南拓”的快速发展,番禺区用地政策紧缩,渔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成为制约渔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二是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式不容乐观,水质污染和违禁药品的流入仍是最大的威胁。三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储备不足,渔(农)民增收的科技含量还不高,苗种自产能力还不强。四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表现在渔业经济形式单一,上档次、上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缺乏。